通過語言進行傳遞的信息之中,
情緒所占據(jù)的影響,
有時候往往比“說明白話”更加重要。
比如有些時候,一句話,
可能會點醒一個人,
在對的時間里,聽到了影響終身的道理,
這種開悟一般的感受,
溝通上的豁然開朗,只是一部分,
而另一部分,則是情緒層面上的一種升華,
有句老話說得好,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講通了,一通百通,心情自然舒暢,
想不通一處,處處受堵,
人就會愈發(fā)消沉,無論做什么,
都有一種“不得勁”的郁悶感。
所以,道理點醒世人,
就是這種一通百通的感覺。
但同時,并不是所有的道理,
都能產生出如此積極的效果,
如果道理本身“變質”了,
那么就會讓人感受到更大的,更為強烈的痛楚感,
有人信了,最后怒了,
有人聽多了,
越聽越想笑,
越聽,越止不住內心的嘲笑。
我之前看過一個關于情感方面的短劇,
其中內容就是主人公的另一半出軌了,
他找自己的朋友商量對策,朋友說,你要學會放下,
朋友列舉了一系列“如果分手”的代價,
學會放下,就是接受現(xiàn)實。
于是這個主人公在自己另一半出軌的前提下,
選擇了放下,
然后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放下,
他的縱容,沒有換來尊重,
最后,直到放都放不下的時候,
主人公這才意識到,
再放下,可就太蠢了。
其實這個短劇沒什么新意,
但我注意到,短劇下方的留言區(qū),
有很多人分享了自己類似的經歷,
他們的經歷,說明了短劇拍的還是太保守了,
他們都經歷了“放下等于成長”的過程,
而這個道理,最終成了自掘墳墓的笑話,
惹得自己發(fā)笑,也讓旁觀者一邊笑,
一邊默默嘆氣。
其實類似的事情,或者說類似的現(xiàn)象,
在如今這個世道,絕非罕見,
在職場里,所謂“金句”,
看似是求生的經典法門,
實則是害人害己的陷阱,
人們對于這些說法,這些觀念的認知,
從無到有,從認真學習,
到一笑而過,
這個過程,實際上才是真正意義上成長的過程,
而所謂成長,恰恰是知道有什么東西是壞的,
是誰在偽裝自己的丑陋,
是什么樣的存在,在玩弄是非,
顛倒黑白之后的看透,
也許有些道理,只有理解成笑話,
才有其存在的意義。
畢竟諷刺,
也是一種意義。
前些年小品還沒變味的時候,
那些逗得人捧腹大笑的段子,
多多少少都帶點道理的氣味,
有些是對當下的調侃,
有些是對觀念的笑談,
道理講成笑話,笑話之中包含道理,
人們聽得是一個樂趣,回味之后,
滋味還是那個滋味。
當然,小品本身就是博人一笑的,
小品里的笑料,就算是加上了道理的增持,
笑,不是貶低,而是贊美,
但如果有些應當嚴肅的時候,
應以認真的姿態(tài)應對的場面時,
要是還能聽到此等令人發(fā)笑的言語,
那么這恐怕就是那些本該笑,
卻笑不出來的局面了:
看小品笑了,
這種笑,是一種對小品本身的認可,
但也有一種笑,不是認可,
而是否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