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耿 朔 口述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陳羽嘯 攝影
三國時代有六座可以稱為都城的城邑,為什么有六座古都?因為它是一個三國鼎立的時代,有的政權甚至使用過不止一個都城。為什么我們要從都城開始了解三國呢?因為我覺得都城是一個時代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也是重大歷史事件集中發生的舞臺,我們看到一種新型文化現象一般最早都是在都城開始孕育產生、擴展到周邊地區。因此對我來講,游訪這些古都是進入歷史現場一個重要的途徑,可以把人物和事件還原到具體的時空當中,在具體地理空間加以考察,我想可以得到更多的答案。我們看到漢末三國是一個變動不居的時代,三國鼎立,都城不止一座,而且有多個。我自己在這十幾年時間當中,經常去到不同古都遺址進行田野考察,有些心得體會,希望通過今天的講述,陪伴大家在那些都城的殘垣斷壁之間,在出土文物之中,尋找三國時代的光與影,來一場穿越時空的漫游。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耿朔
我分三個版塊來講這些都城,大家可以看到跟三國局勢有關系。北方地區有洛陽,洛陽做過東漢的都城,到了曹魏正式建立政權以后,有了曹魏的都城,許昌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河南的一個地級市,但是在東漢最后二十多年間,它是當時的政治中心。還有一座鄴城,在河北最南部,它是曹魏政權大本營和根據地,曹操實力擴張在這個領域完成的,曹丕稱帝后,鄴城也是曹魏所謂的“五都”之一。所以,上述三座城市是和東漢、曹魏有關的北方都城。第二部分是武昌和建業,武昌是今天的湖北鄂州,建業是江蘇的南京,也就是孫吳兩座主要的都城,武昌是前期的,建業是后來時間最長的都城。再一個是蜀地中心,當年的漢的都城—成都。我們看一下這幾座城市在中國的位置。我們看到洛陽在河南省中部偏西,許昌在河南省的東南,鄴城稍微靠北一點,在河北省最南部,和河南省已經交界了。而武昌在長江中游,建業也就是南京在長江下游,咱們在成都。我用了幾個當時的文物看當時的人怎么寫魏蜀吳三個字,被普遍認為墓主是曹操的安陽西高穴2號墓出土的石碑上面的“魏”,這是東吳時期的“天發神讖碑”,這個碑沒有了,但是有早期的拓片,拓片上當時寫的“吳”。這是在我的老家,安徽馬鞍山東吳大將朱然墓的考古發現,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知道這個人物,他的墓葬當中出土了一批漆器,但是這個漆器可能不是東吳產的,而是蜀漢產的,因為它上面多次出現了“蜀郡”的題記,蜀地的漆器在當時是名貴商品,所以這是當時人的魏、蜀、吳的字跡。我希望有這樣的氛圍讓大家進到三國的時代。
下面,我們首先從洛陽到許昌,由“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啟漫游。
我們的故事或者我們的脈絡,用一個歷史的事件、歷史故事來開啟。這個故事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我不知道同學們當時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記住了什么,是不是曹操把小小的漢獻帝控制在他手下,以這樣的政治優勢開始曹魏政權崛起之路?確實是這樣,在東漢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8月,當時擔任司隸校尉、錄尚書事的曹操將漢獻帝從當時東漢的都城洛陽帶到許昌,從此將漢獻帝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當中有一個權力中心的轉移,就是從洛陽轉移到許昌。
洛陽,可能同學們有所了解,不知道有沒有河南的同學。洛陽本身的空間環境是一個小的盆地,它是由西邊的崤山,北邊的邙山,東南是嵩山山脈,西南熊耳山所組成的一個山間平坦的小盆地,流經盆地的河流除了黃河以外,還有它的支流伊河、洛河,洛河和伊河合流以后成為伊洛河,最后流入黃河。黃河當然不用說了,洛河也很重要,因為它流經洛陽古都,所以它在歷史上很有名聲,洛陽有一個女神——洛神,河流沖刷出來的山間小盆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我們說的伊洛平原。我們知道西周的都城是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叫做鎬京,但是它滅了商以后,整個西周的勢力向東方擴展的時候,西安其實有一點點偏西了,所以在那個時候周公在東方又建了一個都,他選擇建都的地點就在洛陽,周公當年就講洛陽這個地方是“天下之中”。今天我們看中國地理版圖,這依然是一個很中心的位置,“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四面八方的人來朝貢,大家走的位置差不多,都比較方便,交通樞紐再加上本身地質環境也比較好,它當然適合建都。所以在中國歷史的前期,長安和洛陽是兩個最適合建都的地方。
著名的何尊,這是一個在陜西寶雞出土的西周時期青銅器,上面就有“宅茲中國”,我把“中國”兩個字圈出來了,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兩個字最早在文物上出現。這里面講的“中國”還不是今天中國的概念,那時候講的“中國”是“中域”或者“中原”,或者“中心”,講的哪里呢?講的就是洛陽,因為青銅器的銘文講的跟周公在洛陽建都有關,建了成周。所以在那個時期,就像剛才說的人們就認為洛陽是天下之中的地方。洛陽盆地建都的歷史還不是從東漢開始,或者成為中國的中心并不是從東漢開始。在小小洛陽盆地當中已經發現至少有5處可以說具有都邑性質的城市,二里頭遺址現在普遍認為是和夏王朝有關的都城,在它的東邊幾公里很近的地方是偃師商城遺址,偃師商城是商代前期的都邑之一。我們再看西邊還有一個東周王城,是西周被滅了,周王室東遷到洛陽,此后被稱為東周,所以東周的中心在洛陽,成周和王城是東周時期的兩個都邑。還有一個是今天講的洛陽城。我們講的東漢洛陽城,它后來又被曹魏、西晉、北魏三個時代延續,成為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的都城,這個城市叫做漢魏洛陽城。如果大家去旅行,它不是今天的洛陽市區,要從洛陽市區往東大概十幾公里就到達了漢魏洛陽城,所以曹操的故事是在這座城市發生的。
今天大家去洛陽旅游去洛陽市區,你看洛陽大力發展文旅,你看漢服拍攝特別多,今天的洛陽市區也是一座古代的洛陽城,它是什么洛陽城呢?它是隋唐的洛陽城,隋代定都在西安,當時叫大興,后來唐代叫長安,但是它的東方統治的范圍很大,為了江南地區物資能夠運到北方,為了溝通南北,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對于隋唐兩代都是國家的交通要道和經濟命脈,當時在洛陽建都為了靠近大運河,靠近東方,隋唐兩代的洛陽城被稱為東都,和長安西京是當時的兩京。像武則天長期居住在洛陽,所以當時把洛陽改為神都,這樣的洛陽城是被今天的洛陽市區一直繼承下來。當我們說洛陽的時候,其實面對好幾個洛陽,而曹操的時代,我們說的洛陽是在今天洛陽東郊的漢魏洛陽城。
這個城市是什么樣的?這是我去洛陽城考察的時候當時拍的,地表上的建筑已經蕩然無存,但是還有一些當年宮殿留下來夯土的臺基,還有部分的城墻,在城中就能望到北邊一道長長的山崗叫做邙山,這個非常有名。在歷史上,邙山有過一些戰爭,當然更有名的是中國最適合建墓的地方,因為黃土非常結實,北邙北邙,人們有一句話說“生在蘇杭,葬在北邙”,蘇杭條件好生活,葬最好葬在北邙,北邙的黃土很厚,特別適合修墓所以這是考古學重要的研究地點。這座洛陽城建在邙山之下,洛河以北。這是考古學者做的復原圖,我們看到這座城市是南北比較長一點,東西稍微窄一點的城市,有些現在還保存在地表,經過考古實測知道它的數據,城垣總長度大概在13000米,南面部分因為洛河改道,洛河由南向北改道,把洛陽城南邊部分沖毀了,南邊不是特別的清楚。這個城市我們看到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它劃出南宮北宮,這個城市差不多一半的土地都是被兩座宮殿占據,這是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早期的都城往往不止一個宮,好幾個宮。我們知道秦始皇當年居住的咸陽城,不僅有咸陽宮,后來還在渭河南郊建了阿房宮,在西漢都城長安城當中,皇帝居住的未央宮,太后住的長樂宮,還有北宮、桂宮等,漢武帝時期還修了建章宮,有多個宮,早期多宮制到了東漢時期還是這樣的,還是南北宮,只有南宮和北宮,這點到了曹魏發生了變化。這是當時東漢洛陽城基本的格局。
講座現場
今天我們去洛陽考察洛陽城還能看到什么呢?漢代的東西比較少了,因為我講過它后來被曹魏、西晉、北魏繼續使用,所以它是疊壓型的城市,成都也是歷代疊壓到一起,所以越早的越在下面,或者后代改建,不斷改建以后早期的建筑其實看不見了,但是經過考古發掘還有些能見到。比如說在洛陽城南郊有一批禮制建筑,跟國家禮儀活動、祭祀活動有關,包括“太學”是當時最高的學府,“辟雍”“明堂”這是跟國家禮儀有關,“靈臺”跟天文臺有點接近,這些地方經過考古發掘可以證實。其實現在在地表考察能看到有一個靈臺遺址,這是當時現場拍攝的照片,它是一個平面正方形的高臺,當時發掘的時候現殘存高度8米,頂部已經坍塌了,它是一個兩層有房屋的建筑。這個靈臺就是當時東漢天文觀測的地方,所以它比較高。著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在這里工作。我去考察的時候,我們看到遠處的土臺可能已經沒有8米,風雨剝蝕稍微低一點,這是從東漢一直延續下來的靈臺遺址,遠遠看以為是一個墳堆,其實不是,這是東漢靈臺舊址,還能看得到。
在洛陽城遺留給我們的文物當中,有一類我覺得特別重要,這是和文化教育有關,就是石經。在東漢太學遺址當中,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熹平石經”。為什么叫“熹平”,這是東漢時期的年號,東漢時期靈帝時期的年號。當時為什么要刻石經,是為了把儒家的經典刻在石頭上供大家看。我們知道在唐代,甚至北宋以前,中國基本上是抄寫的時代,可以稱為寫本時代,或者抄本時代,因為雕版印刷術發明是在唐代中后期,大規模用來印刷書要到五代北宋。在此之前,書本通過傳抄的方式進行傳播,大家知道傳抄很容易發生錯誤,使得這些經典大家看到的版本不一樣。對于國家選拔人才,你讀的書不一樣,你的知識來源有差別,很難有一個標準。所以到東漢后期,由當時的大名士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親,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他就領銜選擇一個大家認可的標準版本,把它刻寫在石頭上,把這些石經立在洛陽城太學門外,使得讀書的年輕人都能看,因為太學生非常的多,他們就來看這些文字,知道標準版本怎么樣,所以這樣的石經是中國最早刻在石頭上標準知識的記錄。這樣的傳統到了曹魏時期也刻過一次,叫正始石經,到唐代刻過開成石經,今天大家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可以看到完整的開成石經,成都也有石經——五代后蜀石經,成都后蜀石經也是當時傳承下來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知識傳播方法。剛才所說東漢所立的熹平石經,從熹平四年開始刻,到光和六年完全完成,立于洛陽開陽門外太學,落成之后按照《后漢書》《蔡邕傳》的記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輛,填塞街陌。”這些讀書人,有文化的學生們都來看,坐車來看,還堵車了,這是一大盛事。這個時期是什么時期呢?曹操在熹平三年即公元174年,他20歲的時候,離開他老家安徽亳州,通過舉孝廉為郎,通過這樣的方式到了洛陽,當了洛陽北部尉。我在想他可能就看過,因為他在洛陽當官的時候就是熹平年間,曹操自己也是文學家,這樣可能一下把具體的文物和具體的人拉到了一起,而且石經主要的書寫者蔡邕和曹操是有交往的,所以到了曹操后來掌權之后才有重要的事件,他把蔡文姬從匈奴贖回來,所以我們通過文物、通過空間能把很多歷史事件串聯起來。
當然洛陽還有一個東漢時期重要物跡就是白馬寺。我們知道佛教傳入中國的路徑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成都有一條西南佛教傳承之路,從南亞通過云南、四川這條路進來,當然北方也有道路。有一個很重要的傳說,東漢第二個皇帝漢明帝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金人或者說金神在他面前飛,他醒來之后不認識是哪個神,不知道是誰,就問那些大臣,有個大臣接觸過外來文化,就說西方有神名佛,您見到的可能是這個佛,明帝就問那怎么能見到他們,如何得到相關的知識?他就派使者到中亞地區去求訪,最后請到兩位古印度的僧人來洛陽傳達,他們來的時候據說用白馬馱的佛經來的,為了紀念白馬馱經的功勞,漢明帝下令在洛陽西邊修的白馬寺,我們經常說它是中國佛寺之始就是基于這樣的傳說。當然,今天所見的白馬寺并不是一個漢代的寺廟,由于歷史的變遷,漢代的我們看不見了,是清代的寺院,但是它的位置還在那個地方,我們去白馬寺多少會了解當年佛教初傳中國的情況。
洛陽作為東漢的都城一兩百年那么長的時間,但是到了三國時代,當然我講三國是寬泛的,大家知道如果嚴格意義上講是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才進入到三國。但是你要這么說,曹操不是三國的人,他是東漢的,就有點滑稽。從黃巾軍起義開始,就進入到大家通常所講的三國時代,當時洛陽城遭到一次很大的破壞。這個破壞怎么發生呢?那就是董卓焚燒洛陽,大家知道董卓在初平二年的時候控制洛陽,董卓是從西邊來的,這個軍閥為什么那么厲害?東方十八路諸侯都沒法輕易打敗他,為什么?這是有原因的。因為董卓起家在河西涼州,涼州在東漢一帶是軍事前線,如果我們說西漢時期主要的外敵威脅是匈奴,所以漢武帝伐匈奴,東漢時代有一個很重要的威脅就是羌人,羌人活動的地方在今天的甘肅河西和青海一帶。涼州是當時東漢的軍事前線,而涼州的兵馬因為長期在前線有作戰經驗,所以特別能打,當時涼州兵很有名,而董卓就是從涼州起家的,所以他帶著當時東漢最能打的一群人來到洛陽控制政權,另外,后來三國有一個英雄人物馬超,西涼馬超這么能打,都從涼州起來,是有這樣的背景。
大家知道甘肅武威出土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文物——馬踏飛燕,發現馬踏飛燕的那座墓,還有一組銅質車騎俑群,通過這組隨葬品大體能感受到當年涼州兵的風采,董卓就借助涼州的勢力控制了洛陽。關東諸侯結合以后,一度勢力強大,董卓覺得要避開兵鋒,所以帶著他所立的年幼的漢獻帝,遷到長安,從洛陽到長安就是要更靠近他自己的根據地,往西走。遷移的過程當中,按照《三國志》記載,董卓“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還把陵墓發掘了,墓里面有好多珍寶,把珍寶挖出來充當軍餉,這樣,洛陽,這座一代名都當時遭到極大破壞。我們知道董卓把漢獻帝帶到長安以后不久,他們自己也陷入混亂,就是小說里著名的“連環計”,最后呂布殺了董卓,董卓被殺以后,關中隨即陷入混亂,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漢獻帝找到機會密謀怎么回到洛陽,不想在長安,而是回到他的故都洛陽。經過數年顛沛流離,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7月,漢獻帝帶著手下的人回到洛陽,但是洛陽經過董卓焚燒,經過戰亂,其實不太適合居住了,破壞得很嚴重。這是我在洛陽城考察的時候拍的洛陽城東北轉角,看到城墻還比較清楚,但是已經是殘垣斷壁,不知道當年漢獻帝見到洛陽是不是這樣。他回來以后,建安元年七月甲子,我后面標的數字是具體到陽歷的哪一天,我們看它的時間,7月1日回來的時候車駕到洛陽,其實沒地方住,因為宮室被毀了,“幸故中常侍趙忠宅”,其實因為皇宮沒辦法住了,在趙忠的宅子住下來。所謂祭祀上帝就是祭神,拜祖先就是皇帝要做的事情。你看他后面到8月份的時候在南宮,我們叫洛陽南北宮,南宮有一個楊安殿好像剛剛在修繕。你看它后面講的“是時,宮室燒盡,百官批荊棘,依墻壁間”。宮室都燒完了,帶回來的官員都沒有地方住,靠著殘垣斷壁住一住,而且“州郡各擁強兵”,各地軍閥按兵不動。皇帝帶著一大群人回來,吃飯就成了問題,各地的物資來不了怎么辦?你看當時講的比較夸張,“群僚饑乏”,這些官員都饑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他們都得出去自己找糧食,“或饑死墻壁間,或為兵士所殺”,洛陽已經到這樣的情況。
我們看一下,為什么洛陽遇到這樣的問題,很大原因在于洛陽盆地雖然本身很富饒,居住條件很好,但是太小了,對于大一統王朝的首都來講,它的京畿空間太有限了,如果天下太平,各地像周公講的“四方入貢道里均”沒有問題,但是一旦進入動蕩的階段,地方那些人按兵不動,或者道路相阻,那些物資運不到洛陽的時候,洛陽的運轉就出了問題。而且我們知道北邊的黃河其實無險可守,雖然有些關隘,但這些關隘不是難以攻破的,一旦出現動蕩,洛陽不太適合作為動蕩時期的都城。這點早在幾百年前,當時張良跟劉邦分析過,劉邦最開始想定都在洛陽,因為洛陽靠近劉邦政權的老家江蘇沛縣也就是蘇北地區要更近,又是天下之中,但是張良和另外一個大臣婁敬勸他不要定洛陽,要定都長安。他們的理由是:第一,“洛陽雖有此固”,意思是洛陽雖然也有周圍的防御條件,但是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空間有限。第二,這個地方“四面守敵,非用武之地”,而關中好,關中左邊是崤山、函谷關,右臨蜀,隴山和蜀地,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四川的資源可以用到,北有胡苑之利,有些游牧的草原資源,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而且關中是一個比較大的盆地,所謂“八百里秦川”,空間遠遠大于洛陽盆地。當天下局勢不穩的時候,四邊的關隘關上就是一方小天地,并且中國人普遍有對西邊高東邊低,居高臨下控制東方的心理,所以劉邦最后定都長安,這是長安和洛陽的區別所在。就是說,在一個不太穩定的政治形勢下,定都長安是比較好的,如果天下太平的時候,通過物資轉運更方便,那洛陽更合適,所以到了東漢后期洛陽就面對了不利的局面。
還有人事的原因,當漢獻帝回到洛陽的時候,護送他東歸有多個勢力,這些勢力之間開始爭權。當時封安國將軍張楊大司馬,韓暹大將軍,楊奉車騎將軍,他們之間其實不和。我在地圖上標了一下,可以看到他們的位置,當時董承和韓暹是在洛陽,大司馬張楊在今天河北省這一帶,軍事實力最強的楊奉是在今天開封附近,當時叫梁的這個地方。這上面還標了一個誰呢?就是曹操。曹操雖然沒有護送漢獻帝東歸這個功勞,但是當時他的勢力已經由東向西,進入到靠近洛陽的地方。接下來問題就來了,這么多軍閥,其實當時想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上的人不少,不止是曹操,但為什么曹操能夠先下手為強,或者為什么不在洛陽地區待著,而遷到許縣這個地方?其實這也是我好奇的地方,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讀“挾天子以令諸侯”,發現他遷到許這個地方,當時一看這個地方不是太出名的地點,也沒有做過過去的都城,沒有一個基礎。它當時是一個縣,為什么一個縣突然變成東漢后期的都城,漢獻帝在那生活了很多年,曹操一度也在那待了很久,我當時很奇怪,他有什么條件,在什么機緣下,一個縣變成一個都城,我最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就是自己的這樣一個疑問。
我們看一下它的空間距離,左上方標的是洛陽,右下方標了許昌,這是洛陽城和當時許都城的位置,都是在今天洛陽城和許昌市的東側一點。我們說許在哪里?許縣在哪里?許縣當時隸屬豫州刺史部潁川郡。豫州刺史部很大,在西北側就是潁川郡,潁川郡郡治陽翟在今天河南禹州,出瓷器的地方,在那東邊我們看到有一個縣就是許縣。我們看這個圖更清楚,在這個位置就是許縣,在今天許昌城的東側,這是東漢的圖。東漢時期就是郡下面的一個縣,怎么突然變成都城,這是我當時的好奇。我們看看當時發生了什么,興平二年冬天,就是建安元年之前,也就是漢獻帝東歸前半年的時間,曹操平定兗州,就是今天的山東西部地區,平定了兗州,當上兗州牧,勢力擴展到今天豫東的開封、淮陽一線建安元年二月,曹操擊破活動在汝南郡的黃巾軍。汝南郡,大家看到是在豫州刺史部最下面這一大片,就是今天的駐馬店這一片,把這兒的黃巾軍擊破以后,也拿下靠近汝南郡和潁川郡的許縣。其實許縣基本上是當時曹操勢力范圍到達最西的地方,進到許縣之后,他實際上進到淮河上游最大支流潁水上游,而潁水和洛陽盆地,洛陽所在地的地方只隔了一座山,就是中岳嵩山,到這個時候曹操成為靠近帝都洛陽最近的軍閥之一。所以他有這個條件,其實跟漢獻帝只隔了一個嵩山。
占了許縣以后,曹操有“迎天子”的考慮,他開始想這件事情。《三國志》當中有個記載,“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因為曹操當時的實力在天下諸侯當中并不太突出,所以底下這些將領們有點擔心這個事情能不能做得到。這個鏡頭是《三國演義》中他們表現密謀迎天子的場景,當時他的謀士荀彧和程昱勸他可以做,行非常之事,當時派他的大將也是他的親屬曹洪前往辦這件事,但是你看他當時的實力并不太強,所以遇到一些阻礙,“衛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所以不太容易。此后遇到一個機遇,董承和韓暹不和,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就開始引援,董承向曹操拋出橄欖枝,引曹操為援,八月曹操入洛陽,他的對手韓暹遁走,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控制了中央的權力。這樣的機緣讓曹操來到了洛陽,也是時隔多少年以后回到洛陽開始控制中央的權力。那為什么要把漢獻帝從洛陽帶走,帶到許縣呢?我們想啊,曹操來到洛陽,他的根基不穩,而許縣和穎川那邊完全在曹操控制之下,所以他想把漢獻帝帶到自己的控制之內。怎么勸說漢獻帝走呢?當時有一個叫做董昭的人給他獻計,這兩段都是《三國志》里面的記載,講得很詳細,董昭怎么給他獻計。董昭說,你跟皇帝要說最關鍵的一點,你那里有飯吃。因為洛陽面臨最大的問題一下子回來這么多人,官員要吃飯要生存,洛陽當時沒有這個條件。我從文獻里劃出來的部分就是講到有糧食,下面你看他跟曹操說,“京都無糧,欲車駕暫幸魯陽,魯陽近許,轉運稍易,可無縣乏之憂將。”當然他們如果直接前往許縣,進入曹操控制范圍之內,也怕別人有疑心,他說到魯陽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是有糧食,我想曹軍有糧是當時普遍的印象。他說到了魯陽,我標了一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魯山縣,他要把漢獻帝勸說到魯陽,但是他走了一個什么路線呢?往東南過嵩山。《三國志》當中有記載,9月份的時候車駕出轘轅關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太祖就是曹操,一下成為最有權勢的人,“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當然這是陳壽寫的,他當時在西晉當官,寫的《三國志》。西晉是延續曹魏下來,所以這個地方對曹操講的是肯定的。
我們看地圖,這是所說的轘轅關,這里洛陽,魯陽,這是許縣,他們走的轘轅關就是我標出來小紅點的地方,就是從洛陽往東進入嵩山就要走這個地方,是洛陽八關之一了,很難走,今天有一條國道就是走轘轅關這個地方,我們曾經開車走過,要慢慢開盤山公路,當然對四川人來說沒有什么難度。我們當時開過去的時候拍的照片,這是轘轅關的現狀,這個關不是漢代的,這是后來修的,位置差不多。清代黃易去河南洛陽嵩山訪碑的時候,考察古碑的時候畫了一張畫,就是走轘轅關的情景,我們看到是彎彎的山道,所以我們想當年曹操在山道很艱難,為了吃飯必須走出洛陽,走出山道。結果漢獻帝到了目的地,發現不是到魯陽,而是許縣。天子來了,許縣當然名正言順改成了許都,不叫縣,叫許都,是都城,從縣城連躍三級成為都城。從此開始,從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的這二十五年間,四分之一世紀,跟在座同學們的年齡差不多,許都就成為東漢末期的都城,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建安時代,大家也會想起建安文學吧?所以建安時代的中心不是在洛陽,而是到了許昌,當時叫做許都,東漢末期的都城遷到了許都。
天子來了,這么多人來了,許昌這個地方能不能成為實際意義上的都城?有這樣的條件嗎?這是我當時的疑問,我去許昌考察,我帶著疑問,那就是它到底有什么條件能夠支撐一個都城的運轉。都城是人最多的地方,也是消費品特別是高等消費品最大的市場,供給都城的運轉這可不容易,我帶著疑問,去許昌看到底它有什么樣的條件。漢魏許都故城的使用年代從東漢到曹魏時期,那么當時的許昌城在哪里呢?我們看地圖,西邊是現在的許昌市,它往東我畫的三角的位置,這個是許都故城遺址。這個衛星圖大家能看得出來,它不在許昌市區,今天這個地方只有村子,主要是農田,在許昌市區以東的張潘鎮境內。我是2019年去的,不知道現在的情況如何了,2019年去的時候它有一個遺址,但是沒有太多的建設,大家看,”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我在許昌博物館拍的“漢魏古城遺址圖”,它是一個示意圖,因為好多工作考古沒有完全開展,據記載,許都故城分為內外兩重,外重是大城,還有老百姓居住的,它的外城東南是內城,就是許都的皇宮所在,獻帝住在那,當然最開始不是這樣的,遷都以后逐漸建立起來,因為曹操把漢獻帝弄過來是非常突然的事情,剛來估計比較簡陋,逐漸經過建設成為一座城市。這個衛星圖能夠看到整個許昌城少部分是村落,大部分是農田。這是我當時去拍的情況,基本上都是農田,很典型的華北地區景象,種的是小麥。這是城里面的土臺,我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但是在平地上突然有隆起的土臺,如果大家有一點考古經驗就知道,這一般都是人工,有可能是一些建筑,有可能是城墻。我們在更大的空間視野當中去看許昌,發現許昌位于伏牛山脈以東的平地,地處黃淮平原的西部,它由淮河中游左岸最大支流穎河,當時叫潁水,和它支流沖刷出來的平原區,我覺得在成都理工大學講這個應該沒有什么難度,學地質的同學很多,可能我都班門弄斧了。所以它的西側是伏牛山,東側其實就是淮河平原北部的這一段,主要是由潁河,穎河是從嵩山,應該是淮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沖刷出來的河南省東南部平原區,今天也是我國的糧食主產區之一。
那么來了這么多人,曹操勢力本身還有很多人,那怎么生活呢?必須吃飯,吃飯怎么解決?屯田!我們讀三國可能有個印象,曹操有一個很重要的做法叫屯田,也就是軍田,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保證稅糧征收和軍隊給養。它是有組織的、快速開始耕作,開始經營管理,這個在《三國志》當中有明確記載,這一年,官員棗衹建議使勁屯田,經過戰亂以后沒有飯吃,最好解決的辦法就是屯田,“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得到很多糧食,所以“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谷。” 解決吃飯是首要的。它為什么有屯田的條件呢?水利很重要,灌溉很重要,曹操的做法是大治諸陂于穎水兩岸,文獻說穿渠三百里,灌田二萬傾,并且開挖了一系列人工運河。我不能說他是水利專家,但他對這塊很重視,后來他在河北平定袁紹以后,他在河北也開了很多運河,之前他在許昌這帶在穎水上開了很多運河。這是今天的水系圖,從這兒看你能看到河流,有干流,有支流,還有各種渠、閘甚至水庫,興修水利的古老經驗積累在這個地方。許昌水多,因為這個地方是盆地,水資源比較豐富,有水才能灌溉,我們成都人肯定認識都江堰對吧,它土地也適合耕種,我當時看到許昌全是種的小麥田的時候,開始明白為什么這個地方能夠生存這么多人,我朋友說:“什么都沒有,都是麥田。”我說:“就是因為麥田才能養很多人,它的土地比較肥沃。”當時袁紹不是也想把漢獻帝控制在手下嗎,他給曹操說洛陽殘破不適合都城,你們搬到許昌也不適合,他說“許下埤濕”,許昌這個地方地勢比較低,土地潮濕,反過來說這個地方農業條件比較好,袁紹這么說我覺得反向說明這個地方農業生產條件好是,適合人口增殖。
我當時在許昌考察的時候路過一個河道,當時我下來看解說牌介紹說是老穎河的河道。為什么叫老穎河呢,后來開了一條新的穎河,這個老穎河就成為今天的泄洪道,而今天的穎河主河道,歷史上是引水灌溝,這兩個角色發生了變化,我想這個變化就能看到穎河上游,其實有非常長的人工干預歷史,這個歷史我覺得至少追溯到曹操屯田開水域的時期。剛才講水土條件,而種田還要有人,人從哪里來?軍隊要有保障,我想主要來源可能是汝潁地區的黃巾軍。我們剛才講曹操進入潁川擊破黃巾軍,并且此前在青州也打破黃巾軍30萬,俘了很多人口,大家不要以為黃巾軍就都是軍隊,其實大部分是農民,他們在集體遷移過程中很多本身就是農民,就有這個種田能力。《三國志?任峻傳》注引《魏武故事》說“曹操擊破黃巾,定許,得賊資業,當興立屯田”資業是什么,恐怕就是從黃巾軍得到的農具、種子、耕牛這些資源,因為黃巾軍本身就是集團性的遷徙轉移,里面有很多是農民,我想包括了很多勞動力。許昌具有水土條件,具有了勞動力,具有了資業,所以能迅速屯田,使得許昌開始能夠具有很多人生存的條件,所以許下屯田可以說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三國志》注引講到“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所以各地都學它。幾十年以后,三國后起的名將鄧艾,他曾經給當時的皇帝上書說“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我們就知道許下屯田多重要了,沒有許下屯田,沒有穩定的糧食生產和保障,曹操的后方就不穩,正是有了屯田的條件,他才可以。所以我們理解東漢最后一個中心為什么在許昌,為什么許昌能從小縣連躍三級成為都城,我覺得最關鍵就是它有農業生產的條件,再加上曹操占據這個地方成為他的控制范圍,這使得許昌有這個條件。
另外,還有人才,人才很重要。因為許昌所在地屬于潁川郡,而潁川郡和它旁邊的汝南郡,那是東漢后期人才的大本營,是靠近洛陽不遠處的一個世家大族云集的地方。在歷史上就有一句話“汝潁固多奇士”,汝南和潁川這些地方出的這些所謂奇士,指的是那些很有創造力的人才。比如說來讀《三國志?郭嘉傳》,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喜歡郭嘉,英年早逝天才的謀士,郭嘉是哪兒人?潁川陽翟人!就在許縣的旁邊。《三國志》就講,當時潁川除了郭嘉以外,還有一個戲志才,也是一位奇才,都為太祖曹操謀劃,但很可惜兩個人死的比較早,所以太祖跟荀彧寫信,戲志才去世以后沒有人跟我一起謀劃了,他說“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曹操聽過這句話,問荀彧誰可以來接續戲志才給我出謀劃策,荀彧就推薦了郭嘉。曹操集團從人才角度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他的武將,我們看《三國演義》可能最喜歡蜀漢的五虎上將,而曹魏有五子良將,那些武將絕大部分跟著曹操從老家起義,就是今天安徽北部亳州,當時叫譙郡,還有靠近徐州這一帶的豪強,那時候出將,能征善戰,所以曹氏的那些名將像曹洪,還有夏侯惇、夏侯淵都是這一代的人。但是它的謀臣是哪里?絕大部分是潁川籍的政治人才。他拿下許昌以后,在這個時候開始陸陸續續有一批潁川的奇士進到曹操幕府當中,這個很重要。
為什么有這樣的契機呢?跟荀彧關系特別大。荀彧就是潁川人,豫州汝南郡和潁川郡成為當時多方爭取的政治人才群體,而在曹操陣營當中荀彧當時成為一個伯樂,或者說是一座橋梁。因為潁川的名士戲志才,剛才講郭嘉、荀攸等等一大批的潁川名士,大多由荀彧向曹操推薦,有些是荀彧的族人,而且他們大多在遷徙之后陸續進入曹操幕府的,不得不說潁川有號召力,有些人不在潁川,但是潁川這個地方是曹操的范圍,荀彧作為曹操的謀主就開始把這些人才引到曹操之下。曹操開始和潁川大族實現了很好的合作。比如說荀攸,大家知道這是很有名的謀士,荀攸最開始想到蜀郡當太守,想到四川當太守,說“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道絕不得至,駐荊州”。“太祖迎天子都許”,曹操把天子帶到許昌以后,寫信給荀攸,“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而顧觀變蜀漢,不已久乎!”現在天下大亂,正是用人之際,你就不要去四川了,你回老家吧,就把荀攸請回來當汝南郡的太守,后來當尚書。很明顯,是故土把這些人才歸攏在一起,而且我剛才講到首先提倡屯田的棗衹也是潁川人,為什么他提倡屯田,可能他了解當地。從建安元年到九年,為什么到九年以后呢?因為到了九年,曹操平定河北袁紹勢力,他的中心遷到河北去了。在此前7、8年的時間,許都不僅是漢獻帝所在,也是曹操勢力的政治中心和軍隊大本營。這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家知道袁紹老家在哪?就是潁川旁邊的汝南郡,當時很潁川的名士和曹操合作比較好,但是因為袁紹家族特別在汝南特別強大,所以汝南人不太服氣,當時曹操就任命了于禁為太守前去鎮壓,因為當時有些反抗。包括后來曹操留在前線的時候,《三國演義》也講到,許都有些人寫信跟袁紹相通,我猜有些人可能就是不太服氣的汝南人,所以他幾次對汝南進行了軍事征伐,包括劉備和汝南黃巾軍開始聯合反抗過曹操。所以對曹操來講,許昌適合作為他的中心,但是不穩,我們看《三國演義》后來也知道許昌還發生過幾次叛亂,包括劉備也在其中。所以對于曹魏來說,實際上這個地方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到了建安九年,當曹操平定北方袁紹以后,他其實把中心遷移到了河北,所以后面的故事講到河北。
在這里我還講一點,我們覺得漢獻帝被曹操控制,到了許昌以后,如果按照史書記載,“都許之后,正歸曹氏,天下總以”好像權力都是曹家的,是絕對化的嗎,我們需要審視一下,漢獻帝真的是政治木偶嗎,漢獻帝有權力嗎?我在許昌考察的時候,當地有一個名勝,叫做“毓秀臺”,它是漢魏古城范圍之內地表僅存的,它是人工夯筑的高臺,高達15米,我想歷史上更高一點,臺基占地約500平方米,還是挺大的。這個毓秀臺目前通行的說法,是獻帝都許期間登高祭天的場所,當然沒有做過正式的考古工作,所以今天之說還是一種推測。當然對我們有啟發的,它作為名義上的天子還是有他的權力,這些權力是取代不了的。我們有一個例子來看,資料記載三國歷史除了《三國志》以外,有一部分歷史在《后漢書》當中能夠看到,公元220年之前還是東漢的歷史,所以《后漢書》當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在《后漢書?皇后紀》講到最后的皇后記載這樣一個故事,說曹操入宮見獻帝,獻帝對他很不滿,“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如果你能用心輔助我就好,如果你不行也有發狠話了,“操失色,俯仰求出”曹操有點害怕,還是天子權力大,還有按照“漢代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三公就是最高級別的官員,他領兵見漢獻帝的時候,進宮的時候這些軍隊不能跟著他,由虎賁,也就是天子御前這些軍隊。這些人就持刃怕三公造反,拿著刀跟著他們進去,說曹操出去的時候顧左右,汗流浹背也挺害怕。這些故事在《三國志》當中沒有講。我們知道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時期,所以他奉曹魏為正統,曹操這個故事在《后漢書》講了,但是在《三國志》沒有講,如果相對來說《后漢書》記載可能有一定的真正性,我們想漢獻帝恐怕不是完全沒有權力。復旦大學徐沖老師有研究,最近他研究了漢獻帝時期小朝廷還是有歷史作為的,我不展開說了,比較復雜。他認為漢獻帝的權力被記載下來至少有兩個層面:一是在和合宇宙秩序方面發揮的神圣作用祭天,這是別人不能取代的,天子才能祭天,二是在制度建設方面做了一些制度的改革。我就想這種祭天,還有制度改革好像正好能夠交錯投影在毓秀臺上面,毓秀臺如果真的是當時漢獻帝登高祭天的場所,那么祭天首先是和合宇宙秩序的行為,同時當然也是制度,所以兩者正好可以交錯投影在有關毓秀臺登高祭天的“遐想”中。而制度禮儀就是宣告天命還在漢家,這個號召力我相信是有的。我們不要以為在三國的前期,曹操擁有一切權力,恐怕未必,當時的天命還在漢家。有意思的是,今天毓秀臺上去看以后是什么呢?是當地民間信仰的廟,這個廟叫做天爺廟。我問當時守廟的老人,天爺是誰,他說就是老天爺,我感覺是最樸素的信仰。這個臺子今天還是用于祭天,祭祀老天爺,說明和漢獻帝當時祭天傳統有關系,至少在民間保留歷史記憶,所以說漢獻帝不是沒有權力,這些權力今天看覺得比較虛,不是兵權,但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古代是講名分、講究制度、講究禮儀的時代,這種禮儀的權力還是很有神圣性的,很有號召力。
歷史發展到下一步就是曹丕代漢,曹丕代漢建魏在哪兒當上皇帝的?不是在洛陽,也不是在他們大本營鄴城,而是在許昌,代漢建魏是有歷史見證的。按照《三國志》記載,最后漢獻帝把皇位禪讓的,其實是曹丕逼迫的,最后代漢建魏禪讓這一幕定格在延康元年十月庚午,也就是二十九日,當然這中間有個日子記得稍微差一點。《三國演義》當中就記載舉辦禪讓大典的時候也要筑高臺。大家看到就在許昌西南,今天處于潁陰縣的一個叫繁陽亭的地方,建了一個“受禪臺”,在那受禪當皇帝。《三國志》有很詳細的記載,當時“乃為壇于繁陽”“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是一個盛大的場面。筑壇之地“繁陽”即漢代所立的繁陽亭,屬潁川郡潁陰縣。繁陽亭作為漢魏鼎革的見證地,在魏朝建立后被曹丕升格為繁昌縣,其意一望即知,曹魏帝業于此“繁榮昌盛”。這是現在受禪臺遺址,在公路邊上不容易注意到,你車一開就過去了,我們當時特意找了一下。這個臺高9.3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據稱臺上原來是有建筑的,這是走進去看的情況。你看到很明顯剝蝕的地方是夯土的,夯層是人工一層層夯的,它是人工夯筑的高臺,是當時受禪的地點。在受禪臺北側還有兩塊碑,記錄曹魏王朝建立之路的檔案不僅書于典冊,同時也刻于石板,一塊碑叫做《受禪表碑》,一塊碑叫做《上尊號碑》。當時我們找當地文物部門給我們打開這個門,進去看這兩塊碑立在那,左邊叫做《受禪表碑》,它記錄發生在此的漢魏禪讓過程,對歷史的一個過程的記述,描述當時受禪盛大的場面,強調了魏代漢當中的理論原因是什么,尋找理論支持講天命、歷數。而《上尊號碑》,記錄了一眾魏國臣子對曹丕勸進之事,也就是奏章,前面數行列出的是參與上表的人物,共有四十六人。所以這兩個碑的內容前后相續,《上尊號碑》偏向敘事,而《受禪表碑》著重說理,構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明確可以確定的禪讓的程序邏輯。
曹丕代漢以后,后面講到魏的首都又回到了洛陽,但許依然是曹魏五都之一,當時文帝、明帝多次巡幸許昌宮。明帝還在許昌宮建過一些建筑,所以在后來曹丕的時代,許昌依然是魏國疆域南部的一個重鎮。曹魏政權每次對東南,主要是對東吳用兵,基本是以許昌作為大本營。這里有些記載,當時認為許昌是他們的稱帝之地,所以你看當皇帝第二年,就免除潁川郡一年的租,不用交稅了,還改許縣為許昌縣,表明在這里繁榮昌盛。大家知道高平陵之變,當時的小皇帝去上墳的時候司馬懿發動政變,其實曹爽他們不是一點機會沒有,當時有人勸他,司馬懿洛陽控制了我們怎么辦?我們可以去哪兒呢?去許昌啊,因為許昌還有宮殿,有兵器庫,有實力,這時候皇帝跟著一起的,你把皇帝帶過去,在許昌你有皇帝你跟司馬懿對抗,我說這是“輔天子以令諸侯”,假如采用這個計謀,“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是不是有重演的機會?我們知道他最后沒有這么做,投降了,沒有看到歷史重演的可能,這是許昌的故事。
下面我們進入第三座城市,擁有銅雀臺的鄴城,來一起認識曹魏的“王業之本基”。
我稍微講一下鄴城,鄴城是曹魏“王業之本基”。為什么這么說呢?從東漢建安九年曹操平定河北,平定袁紹勢力以后,他選定自己新的政治中心,而魏國的都城在鄴城,也就是,漢室封諸侯,曹操受封魏公,他在魏國有一塊封地,中心在鄴城。鄴城是在今天河北省的最南部漳河邊,漳河基本是河南和河北一條分界線,它是太行山發源出來的一條河,這個地方因為長期有開發的歷史,跟許昌一樣水土條件比較好。河南安陽就是殷墟遺址所在,商代后期的都城所在,而我們以前讀歷史,知道西門豹治鄴,他懲治所謂的巫師,因為巫師獻小孩給漳河的神,那個漳河就是流經鄴城的河。為什么有這樣的信仰?我想,因為漳河孕育了這片土地,但是它從太行山出來,落差很大,容易泛濫,所以產生這樣的故事,就跟李冰治都江堰一樣,岷江水從龍門山出來,那么急,李冰作壩作堰,給它進行治理,基本上,治鄴也是一樣的。通過治鄴以后,漳河孕育了這一片適合生存的地方,所以鄴城在中古時代可以說是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袁紹根基地在那,曹操滅了袁紹以后把他的中心遷到了鄴城,就以此為他的根基,所以被視為“王業之本基”。
很可惜,漳河后世還經常泛濫,所以把鄴城的北部整個沖了,我們今天了解就是曹操時期的鄴城就是北城完全在流沙之下,地表東西很少。為什么還有鄴南城?后來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以后,東魏遷到了鄴城,建立新城叫鄴南城,東魏和北齊的都城主要部分就是鄴南城,我們看到這樣一座城市是復原的曹操時期鄴北城的情況,它有一個中西南北的軸線,北部有宮廷,東部有貴族住的戚里,西邊有園林叫銅雀園。它有一個軸線,包括宮城在北邊,實際上開創了后來中古都城的先河,在西邊城墻上有三個高臺叫做:金虎臺、銅雀臺和冰井臺,就是所謂的銅雀三臺。所以,今天我們去鄴北城看跟曹操有關的歷史遺跡,主要去三臺。這是我兩周之前帶我學生去考察時拍的,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今天主要看的金虎臺,后人改名叫金鳳臺,前面有曹操的像,這就是上面的臺子,后來臺子上修了一個道觀,現在也不是道觀,變成小的紀念館。我在臺下拍的,能看到高臺的情況,這就是三臺最南邊的金虎臺,或者叫金鳳臺。而我登上金虎臺往北看,大家看到我前面小小的一塊突起,那個就是銅雀臺的殘跡,就一點點。北邊的冰井臺完全沒有了,為什么?漳河泛濫,被沖掉了,所以歷史上著名的銅雀臺,發生過那么多故事的銅雀臺,今天看到就這一小塊,但還不錯,還有一小塊。銅雀臺建成之后,曹操父子還有他們官員家人妻子們經常登臺舉行宴會,在那寫了很多詩,比如曹植著名的《登臺賦》在那寫的。在銅雀臺出過螭首,由它想象當時建筑的華美。曹操晚年要去世之前寫過遺令,他跟他的親屬們,他的兒子,還有妻妾們說,我去世以后“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表示一下懷念就行了。銅雀臺之所以在鄴城的西北角上,其實軍事方面很重要,因為那個時候是動蕩的時代,鄴城所在地和洛陽是平的,沒有天然的高地,許昌也是這樣的。所以它立三個臺在城市的西北角,首先是軍事瞭望,而且臺子很大,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也能據臺堅守,它是小的堡壘,同時可在上面不斷進行宴會,不斷重塑君王和臣子之間的關系,銅雀臺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么重要,就是因為大量詩作在這兒發生,成為曹操那些詩文、文化以及關系的關鍵地點。當然后來大家對銅雀臺的認識,往往來源于沒有去過銅雀臺的人所寫的詩,杜牧“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把銅雀臺和二喬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歷史當中銅雀臺是鄴城重要的文化的舞臺,也是軍事的堡壘。
曹丕代漢建魏以后,就把都城重新搬回到洛陽,按照文獻的說法建了洛陽宮,此后到了洛陽。這個時期的洛陽城相對東漢時期的洛陽城就有些改變了,比如說它把洛陽城當中的南宮、北宮改成單一宮,這是很大的變化。有了單一宮以后,城市有一條南北軸線了,我們看到城市面貌和東漢有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從多宮變成單一宮,第二有了單一軸線。這不就是后來我們熟悉的中國后期都城的特點嗎,北京就是這樣的單一軸線,一個紫禁城。所以,中國從洛陽城,包括鄴城開始,古代都城進入新的形態,單一宮強化了皇權,同時有了單一軸線強化了禮儀空間,從南門進去一條大路一直通到皇宮,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說三國時代也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我覺得宮城布局上就是一種創新,就是我們后來熟悉的單一宮城和軸線這么一個現象,就是在三國時期,在鄴城和洛陽城出現的。同樣這樣的都城影響了海東,我們去日本看一些城市也有這樣的特點,單一軸線和皇宮在北邊,所以說三國是創新創造的時代,同時在洛陽城西北角修的金墉城也是軍事堡壘。洛陽宮當時有很大的新建工程,主要在明帝曹睿時期大興洛陽宮,洛陽宮此后被西晉和北魏所沿用,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上面這層是北魏的,但是考古學家通過發掘發現,下面實際上就是曹魏時期的。這個宮有閶闔門,三個門道,這樣新的城市形態工程就是曹魏時期建立的。這是我們去考察時候,這是閶闔門的情況中間的門道,這是我帶著我的學生們穿過宮城的大路,由閶闔門走向北面搭的棚子,那個就是曹魏時期的太極殿所在。這是用的考古航拍圖,最下面就是太極殿,太就是大,泰(太)山就是大山的意思,太極殿確定了單一宮中有單一大殿。北京的太和殿也是這樣,如果去日本看的話,日本奈良和京都他們的宮城叫大極殿也是這樣,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時代是一個新的創造時代。
第三部分,我們來共同揭秘孫權為何看中武昌和建業。
我們再講一下武昌和建業。我帶大家梳理一下孫吳建國之路,這個集團他從江東六郡開始的,他們的老家是在哪兒呢?在吳郡杭州西南,在錢塘江邊上,他們的重心開始逐漸向長江流域移動,開始到了吳郡蘇州,再到京城,不是北京的意思,是江蘇鎮江,從鎮江再到秣陵,當時叫秣陵縣,改秣陵為建業,就是今天的南京。沒多久,因為赤壁之戰,他要跟其他的勢力爭長江中游,爭荊州,所以孫權權力中心推到長江中游,在陸口、公安辦公,最后定都武昌。此“武昌”非彼“武昌”。大家知道武漢三鎮有武昌,我小時候看《三國志》的時候看到定都武昌,還挺奇怪,從來不知道武漢是都城,只知道武昌起義,不知道三國的武昌,后來才知道此“武昌”非彼“武昌”。這兩個地方在歷史上都叫過“武昌”,先叫武昌是哪兒呢,是今天湖北鄂州市,靠武漢很近。鄂州市,這是孫權當時定都的武昌城。
如果我們看一下大的地圖,為什么孫吳要定都武昌?首先當然是要爭奪長江中游,爭奪荊州,控制中國的中心部位,具體來說武昌有什么條件呢?它處在長江江漢平原和東南幕阜山丘陵區的交接地帶,北依長江,有險可守,附近有大面積水域,你看西南非常大的梁子湖,梁子湖是現在最正宗的武昌魚的產地,它的水土條件資源也是不錯的。另外在武昌城旁邊,今天鄂州鋼鐵集團有鐵礦,在它的南邊黃石,這是著名國家能源基地,出鐵礦,地質學院的同學都知道銅綠山,這個從東周開始就是大的銅礦遺址,所以武昌周邊具有水域、土地,還有礦產,這是它之所以在這兒立都的條件。今天南邊是武昌鄂州市,這是長江,北邊是另外一個城市黃岡,黃岡密卷的黃岡。黃岡在歷史上很有名,是因為蘇軾貶黃州,黃州就是在那。武昌城北臨長江,西靠西山,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100米,南北寬約500米,在地理上應該很有特點。它北臨長江西山這個地形,使得它有險可守,北邊是長江,那時候長江比這兒肯定更寬,而西山又是高地有險可守。因為武昌考古工作也開展過,但是進行不是太多,所以它的格局不像洛陽城那么清楚,大概是這個范圍,北臨長江,西邊到西山這樣的城市。
這是去年我到鄂州的時候在西山頂拍的,你就能看到長江西南,那是西邊過來。我看一下方位,我在鄂州西山,底下那個點是我看過去的,北面是黃岡,而這有一條河是樊水,它入長江的口叫做樊口,當年你如果讀《三國演義》赤壁之戰之前,關于關羽囤水軍囤在哪里,就是囤在樊口。這個地方是這條支流進長江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我們講有山險要,背后還要廣大的水域、還有銅礦資源,所以它從縣變成了都城,我想當年孫權看中了這些資源。我到西山發現也有紀念建筑,比如紀念吳王避暑宮和武昌樓都是講歷史。武昌城地表上還有一段城墻,當地叫武昌城遺址,其實不太能看得出來,這道墻是當年三國孫權武昌城的那段墻。好,武昌剛才講銅鐵資源,文獻也講過“采武昌山鋼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就寸”,在武昌歷年考古工作當中,確實發現過鐵刀,并且鄂州博物館里有專門的銅鏡展廳,武昌出銅鏡,一定來自于當地的銅礦資源和生產技術。所以這是當時武昌為什么作為都城重要的原因。
但是在武昌大概待了不到十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正式建立吳國,同年九月還都建業,再未遷徙,建業也就是南京成為此后半個世紀的孫吳國都,直到280年被滅國。我用了一張圖反映當時的情況,這是南朝的建康城,從東吳的建業城發展下來的。當然我們看到當時的長江實際上比今天的長江寬,當年的建業城和武昌城很像,都是靠在江邊的,同時有山,在南京有一個山今天還在,這個山就是石頭城。你看這兩個城是很相似性的,武昌在樊水入長江口上,同樣的孫吳的建業城是秦淮河入長江的地方,因為長江現在改道往西走,所以秦淮河這段不靠近長江,但是當年這個地方就是淮水入長江口,是軍事要地,在小山上建立了石頭城,石頭城就是重要的軍事堡壘。“因山以為城,因江以為池,地形險固,由為奇勢”,這兩個城很相似,我們讀那些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這個石頭就是石頭城,石頭城守衛南京,石頭城丟了南京就守不住了。同樣劉禹錫也寫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也成為后人金陵懷古重要的地點。
甘露元年(265)秋冬,當時的后主孫皓曾一度短暫遷都武昌,但遭到早已習慣建業生活的吳國貴族的一致反對,他們借兒童之口唱出這么一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反過來說武昌魚應該很好吃,忍住了不吃它也不去那,今天最有名的武昌魚就是出自鄂州城的梁子湖。
最后,我想說的是“曹魏贏得歷史、蜀漢贏得記憶”。
講成都,但成都沒有太多可講,因為我們成都就是一個古今疊壓型的城市。如果我們看洛陽城,鄴城和許昌,因為它后期已經不再是現代城市了,所以遺跡保存下來,而對于天府之國成都來講,這個地方太適合我們居住了,一直疊壓在這兒,使得早期的遺存完全疊壓在城市下面,城市考古開展非常困難。我知道這幾年有一個很重要的發掘,在成都體育中心及周邊地區的考古發掘現場,整個體育場都發掘了,當時主要發掘明代的蜀王府,但是還有更早的遺跡都在下面。我當時看到一個介紹,夯土建筑臺基局部遺跡以及數量較多的蜀漢時期高等級建筑材,表明這一代應是兩漢益州州府所在地和蜀漢皇宮所在地。當然我們在成都旅行最重要的是武侯祠,雖然武侯祠是后代的建筑,我們不敢說從這些建筑能找到三國,沒有那么早,它是后世的紀念,這種紀念也許不是那么的真實,但是這種紀念本身漫長的時間進程也構成一種歷史,我覺得這有意義的。
最后有一個例子,我們再回到許昌看看后世的紀念,這個紀念很有意思。今天聊到許昌,許昌規模最大、游人最多的三國古跡不是曹魏,是兩處紀念關羽的古建筑,一個是春秋樓,一個是關帝廟,叫灞陵橋。這兩個都有故事的,春秋樓創建于元代,當地傳說是關公的故宅所在,我們知道有一段講關公投靠曹操,曹操帶到許都給他一個地方住,照顧他兩個嫂嫂,在這個地方,后人認為這個地方就是關公故宅所在,所以建了春秋樓。這是我去看時,下雨天拍的,很恢宏,還有一個西郊的關帝廟,灞陵橋,說關羽帶著他的手下出許昌城,曹操想留他就趕來,最后他跟曹操說了一番道理,他要走,后來曹操賜給他一個錦袍,他用刀挑錦袍,接下來有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好像關公在許昌停留,所以后世對他有紀念這也合理。我自己后來仔細讀了文獻,關羽來過許昌嗎?如果我們把《三國志?武帝紀》,曹操的傳記和《關羽傳》結合起來看,似乎看不出來關羽來過許昌的記載,因為關羽當時之所以投靠曹操是什么原因呢?建安五年的時候,你看”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這是非常突然的事情,他說劉備在后方必須剿平,他是突然出征劉備,關羽投靠曹操跟著他回來。你看文本沒有講他到許都,后面是白馬之戰,我想很可能,當時他跟袁紹對峙的時候,怎么會把降將放到許都呢?我的判斷是關羽幾乎沒有可能去過許昌,我們知道關羽拜書告辭,重新回到劉備那了,所以大概沒有可能性。我覺得很有意思,通過演義,當然這個演義不是《三國演義》這本書,曹魏大本營許昌最重要的后世紀念的建筑確是關于關羽的。
我去安徽亳州,亳州是曹操的老家,亳州后世最著名的建筑是山西會館。山西會館一進門是一個戲樓,上面雕了很多三國戲的戲文,當時導游跟我說你看這個是曹操被馬超追著走,這個是趙子龍大破曹軍,我當時想天啊,在曹操的老家,記憶都是這樣的,我覺得這個挺有意思的。其實我們在研究歷史,我是歷史研究者,可能有一部相對真實的歷史,但是同時面臨傳播的歷史、演繹的歷史,我覺得兩者并不矛盾,并不就是說這是真的,那是假的,后者也構成一部新的歷史,這是認知的歷史,所以在成都我想最后做一個總結,我覺得曹魏贏得了歷史,蜀漢贏得了記憶。我們在各地看到關帝廟,我們在許昌,我們在亳州大本營看到關羽,所以蜀漢贏得了記憶。
今天通過分享,想跟同學們一起,還有線上的朋友,通過回到歷史現場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通過這樣的旅行,使得我們在書本上得到三國歷史的知識,還有對故事的認識,把它還原到更活生生的環境當中,我覺得這樣了解歷史的三國應該更有趣。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