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烽火點燃了亂世的序幕,也打破了原本相對穩定的貨幣經濟秩序,當刀光劍影成為時代主旋律,曹魏、蜀漢、孫吳三個政權在硝煙中艱難維系著各自的經濟運轉,貨幣作為財富的象征與流通的媒介,在這場亂世博弈中扮演著特殊角色,藏著解讀三國經濟格局的密碼。
曹操迎漢獻帝定都許昌后,面對的是 “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盈積” 的經濟慘狀,董卓鑄造的 “小錢” 早已讓貨幣體系崩潰,民間交易多以實物替代,建安十三年,曹操下令恢復五銖錢鑄造,試圖重建貨幣信用。
但現實遠比想象殘酷,連年征戰導致銅料匱乏,新鑄五銖錢數量不足,難以滿足流通需求,更棘手的是,糧食短缺讓 “谷帛” 成為硬通貨,《三國志?魏書》記載 “魏初至于太和,錢貨無所周流”,可見貨幣經濟一度陷入停滯。
曹丕稱帝后,曾嘗試發行 “魏五銖”,但因民間盜鑄猖獗,幣值不穩,最終不得不放棄,曹叡時期,采納司馬芝的建議,“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正式回歸實物經濟。
這種看似倒退的選擇,實則是曹魏應對現實的務實之舉,以糧食和布帛作為一般等價物,既避免了貨幣貶值的風險,又能直接保障軍民基本需求。為防止有人囤積居奇,曹魏出臺嚴厲法令:“敢盜官布帛者,棄市”,用刑罰維護實物交易的秩序。
直到魏明帝后期,隨著北方經濟復蘇,才又恢復五銖錢流通,但實物交易仍占很大比重,曹魏的經濟重心始終放在農業恢復上,曹操推行 “屯田制”,“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將流民組織起來開墾荒地,由政府提供耕牛和種子,收獲后與農民分成。
這種制度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更讓殘破的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此外,曹魏重視水利建設,夏侯惇 “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鄭渾在蕭縣 “興陂遏,開稻田”,一系列舉措使北方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為其后來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劉備入蜀前,益州經濟相對穩定,劉焉、劉璋父子統治時期仍沿用東漢五銖錢,但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占成都后,面臨 “軍用不足” 的困境,謀士劉巴獻策:“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市”。
這一政策堪稱蜀漢經濟的轉折點 ,“直百五銖” 錢直徑約 2.6 厘米,重約 8 克,卻規定其價值相當于 100 枚東漢五銖錢,通過貨幣貶值的方式迅速掠奪民間財富。
“直百五銖” 的鑄造讓蜀漢財政短期內充盈起來,《三國志?蜀書》記載 “數月之間,府庫充實”,但這種掠奪性政策的副作用很快顯現,民間出現 “物價騰踴” 的現象。
為維持幣值,諸葛亮在治理蜀地時采取了嚴格的物價管制措施,設立 “司鹽校尉”“司金中郎將” 壟斷鹽鐵生產,將利潤收歸國庫,同時,蜀漢大力發展織錦業,“蜀錦” 成為重要出口商品,通過與曹魏、孫吳的貿易換取糧食和戰馬。
《丹陽記》記載 “魏則市于蜀,而吳亦資西道”,可見蜀錦在三國貿易中的重要地位,蜀漢的農業也推行屯田制,諸葛亮在北伐期間 “休士勸農于黃沙”,姜維 “種麥沓中”,試圖緩解軍糧壓力,但蜀漢國土狹小,資源有限,常年北伐導致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經濟壓力遠超曹魏和孫吳。
到蜀漢后期,“直百五銖” 不斷減重,甚至出現重不足 1 克的 “直百” 小錢,貨幣體系的崩潰成為蜀漢滅亡的重要誘因之一。
與曹魏、蜀漢相比,孫吳的貨幣體系更為復雜。孫權嘉禾五年,鑄造 “大泉五百”,規定 1 枚相當于 500 枚五銖錢;兩年后又鑄 “大泉當千”,甚至后來出現 “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這些貨幣的重量與面值嚴重不符,“大泉當千” 重約 14 克,卻要當 1000 枚五銖錢使用,本質上與蜀漢 “直百五銖” 一樣,是通過通貨膨脹掠奪財富。
孫吳的貨幣貶值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民間 “盜鑄如云”,政府不得不下令回收大額貨幣,“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很快停止流通,但 “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仍在使用,直到赤烏九年,孫權才下詔 “罷大錢,復行五銖錢”,承認了貨幣改革的失敗。
盡管貨幣體系混亂,孫吳的經濟發展卻有其獨特之處,江東地區水網密布,漁業和造船業發達,“能造長安艦,可載三千人”,強大的造船能力不僅支撐了孫吳的水師,更推動了海上貿易。
據《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曾派衛溫、諸葛直 “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雖未找到亶洲,卻到達了臺灣,開啟了大陸與臺灣的早期交流。
農業方面,孫吳推行 “復客制”,將土地和農民賞賜給功臣,“賜呂蒙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這種制度雖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治,卻也導致土地兼并加劇。
不過,隨著北方流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江南地區的荒地得到開墾,水稻種植技術進步,“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為江南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