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越國”到“越南”,從唐詩宋詞到春節習俗,越南身上,中華文明的烙印無處不在。
“第一天上學開始,中國就占據了越南學生歷史課本的80%!”
這句越南青年的感嘆,是夸大其詞,還是確實如此?
剪不斷的“北屬”紐帶
攤開東亞地圖,一個狹長的身影緊依在中國雄雞版圖的南翼,蜿蜒如一枚精巧的“玉如意”,這便是越南。
這片不足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約有著一億人口。
現代遺傳學顯示,約80%的越南人攜帶著東亞地區極為常見的O系基因類型。
更為關鍵的是,其中最主要的“O1b1”單倍群,其源頭并非指向東南亞,而是明確地指向了中國湖南湘西的崇山峻嶺之中。
這表明,或許在遙遠的新石器時代,或更早,有一群人從中國南方腹地出發,攜帶他們的基因,一路南遷,最終成為了構成今天越南民族基因庫的重要基石。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原后,派遣大軍南征百越,在今日包括越南北部在內的廣闊地域設立了“象郡”。
雖然秦朝短祚,但這場軍事行動,首次將這塊土地正式納入了中央王朝的行政版圖。
接過秦朝接力棒的,是嶺南梟雄趙佗。
秦末天下大亂,趙佗割據嶺南,建立了“南越國”,其疆域囊括了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
對于趙佗及其南越國在越南歷史中的地位,越南史學家至今爭論不休,它究竟是外來征服者建立的政權,還是越南歷史中第一個本土王朝的源頭?
無論立場如何,南越國時期是華夏制度、文化向更南方傳播的關鍵時期。
及至漢武帝雄才大略,再次揮師南下,滅南越,將交趾(今越南北部、中部)正式納入漢帝國版圖,設郡治理。
此后千余年間,歷經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這片被統稱為交趾或安南的土地,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中原王朝的直接行政管轄,或密切的藩屬關系之下,越南史書稱其為漫長的“北屬時期”。
千年中,除了制度上的歸屬,儒家經典作為官方統治思想與核心教育內容被引入,漢字成為官方書寫與精英交流的載體,中原的農耕技術、禮儀制度乃至詩詞歌賦,都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公元40年,發生了著名的“二征夫人起義”。
很多史書,如《后漢書》,“......側忿,故反......”多將其簡略記載為地方土人首領,因不滿太守苛政而叛亂,隨即被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
但在越南的敘事中,“二征起義”卻被視為第一次民族覺醒,領袖二征夫人被尊奉為民族英雄。
模仿與擴張
公元939年,吳權在白藤江畔,伏擊了意圖恢復統治的南漢軍隊,此后,越南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登上了東亞的舞臺。
丁部領于968年掃平群雄,建立“大瞿越國”,并向新興的北宋王朝遣使請封,獲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
越南在實質上獨立的同時,獲得了中原在法理上的承認。
北宋太宗、神宗兩代帝王都曾試圖恢復漢唐舊疆,揮師南下,卻都鎩羽而歸,甚至在神宗時期,越軍一度反攻入宋境。
幾乎在政治上獨立的同時,越南在制度上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的“中國化”進程。
在政治架構上,從李朝開始,便效仿中原王朝,中央設立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地方實行府、州、縣三級管理。
帝王自稱為“皇帝”,正妻稱“皇后”,帝王自稱“朕”,臣下稱“陛下”,詔令稱“詔”或“敕”。
科舉取士制度被引入,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儒家經典《春秋》、《易經》等成為官方指定的必修課本,文廟在首都升龍(河內)建立,供奉至圣先師孔子。
這種對中華文明的深度模仿,同樣滲透到文化藝術里。
唐詩的韻律之美,在越南士大夫階層中引起強烈共鳴,李白、杜甫的詩作被奉為圭臬,大量收錄于越南學子的課本之中。
如同歷史上中原王朝開疆拓土一樣,越南的統治者們也將目光投向了南方。
他們沿著海岸線持續南下,一步步蠶食古老的占城王國,最終將其徹底納入版圖。
勢力更向西延伸至湄公河平原和柬埔寨地區,甚至一度攻入老撾腹地。
在這擴張的過程中,越南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小中華”心態:自視為文明中心(“華”),而將南方被征服的高棉、占婆等民族視為“蠻夷”。
獨立后的越南,無論其制度還是命運,都深深籠罩在中原文明的身影之下。
到16世紀,輝煌的黎朝因權臣擅權而陷入分裂,國家竟也陷入漫長的“南北朝”對峙(鄭氏控制北方,阮氏控制南方),上演了一出“小三國演義”。
愛恨交織的鄰居
步入近代,阮朝君主為統一全國,曾借助法國傳教士和雇傭軍的力量,這份“援手”最終引狼入室。
1858年,法國軍艦的炮火轟擊越南峴港,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殖民征服。
1883年,《順化條約》簽訂,越南徹底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清朝雖在隨后的中法戰爭中重創法軍,卻未能保住這個昔日的藩屬,黯然退出。
法國殖民者強力推行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越南國語字,逐步取代了沿用了兩千年的漢字和本土衍生的字喃。
西貢街頭法式建筑林立,法語成為精英階層的語言,這段殖民時代,是越南文化層遭受的一次劇烈沖刷。
好在民族獨立的烈火從未熄滅。
深受中國革命思潮影響的胡志明,早年曾在中國活動,最終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越南的民族解放事業相結合。
他所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在二戰后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法獨立戰爭。
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輝煌勝利宣告了法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但冷戰的陰云旋即籠罩,越南被以北緯17度線暫時分割。
隨后的越南戰爭,中國和蘇聯成為北越最堅定的后盾,提供了從武器彈藥到糧食被服、從軍事顧問到工程部隊的全方位支持。
1975年,北越坦克碾過西貢總統府的大門,“西貢時刻”標志著越南歷經百年屈辱后的重新統一,1976年正式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但統一后的越南迅速倒向蘇聯,推行地區霸權主義,入侵柬埔寨,并在中越邊境制造事端。
我國于1979年發起自衛反擊戰,戰爭硝煙散去,卻始終未能抹去那沉淀千年的文化烙印。
即便在拉丁字母書寫的現代越南語課本里,李白、杜甫的唐詩依然被虔誠地誦讀;河內、順化的古老文廟,香火依舊,供奉著孔子的牌位。
最頑強延續的,在于民間生活,農歷新年的喜慶氛圍彌漫全國:家門口豎起的“幡竿”上彩旗燈籠搖曳,驅邪迎福;
守歲、拜年、震耳欲聾的爆竹聲、祭拜灶王爺的習俗,幾乎與中國南方如出一轍。
傳統婚禮上,那大紅雙喜字(“囍囍”)依然醒目地裝點著婚宴現場。
中國電視劇在越南熒屏的熱播,流行歌曲的傳唱,以及因歷史古跡和典籍中充斥漢字,而將漢語列為必修課的舉措,無不印證著文化聯系的強大韌性。
越南在1986年啟動的“革新開放”政策,本質上是對中國改革開放路線的學習與模仿,甚至在發展過程中也復制了類似的問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軍隊經商的弊端......
縱觀歷史長河,無論政治關系是藩屬、同志、兄弟還是對手,中華文化早已深深融入越南社會的方方面面。
靈魂故事
發自靈魂的故事,直達故事的靈魂。
45篇原創內容
歷史 · 目錄
上一篇權力的威風和丑陋!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閱讀58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