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放假從長安回桂平食荔枝,威記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別看桂平人口多,可是年輕人少!這里的年輕人,專指00后中的00年至05年的這一批。
走在街上,遇到的不是阿叔阿嬸,阿公阿婆,就是細佬哥們(泛指學生哥),要不就是和威記差不多大的同齡人。要是按時興的說法,那就是60后、70后、80后、90后、05后、10后居多。那00年至05年的這一批年輕人去哪里了?
這一批人,基本都是大學畢業1-5年左右。他們高中畢業考上大學,要么留在了上大學的城市,要么落廣東擰螺絲,要么“孔雀東南飛”。總之回桂平的比較少(不是說沒有)。簡單來說,他們的行為,使得桂平“人口(人才)輸出型城市”的特征更加明顯。
為什么會這樣?
走在桂平的街頭,威記不禁想起自己當年離開家鄉時的情景。那時的桂平,雖不如大城市繁華,卻也熱鬧非凡,街邊的小吃攤、夜市里的人聲鼎沸,處處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如今,這些場景似乎少了主角——那些本該在街頭巷尾談笑風生的00后年輕人。
或許,這一代年輕人的選擇背后,藏著更深層的原因。他們從小在互聯網的浪潮中長大,眼界早已不局限于小城的方寸之地。大學畢業后,面對一線城市的機遇與挑戰,許多人選擇了留下——那里有更高的薪資、更廣闊的平臺,甚至是更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回到桂平,除了熟悉的鄉音和親人的牽掛,似乎很難找到與夢想匹配的舞臺。
造成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小城市在時代洪流中的普遍困境。
桂平雖地處嶺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但產業單一,就業機會有限。對于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大城市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更高的薪資、更廣的職業選擇、更豐富的文化生活。而回到桂平,除了考編、進廠,或者幫家里經營小本生意外,似乎很難找到與專業匹配的發展空間。
更關鍵的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軌跡已經與父輩截然不同。他們從小接觸互聯網,視野開闊,渴望更自由、更現代的生活方式。而桂平的節奏,仍然停留在熟人社會的溫情與緩慢之中。街坊鄰居的閑話、親戚的催婚催生、有限的娛樂選擇,都讓習慣了都市便利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當然,也有人選擇回流。但回來的,往往是被大城市的壓力逼退的“折返跑”選手。高昂的房價、激烈的競爭、孤獨的漂泊感,讓他們最終選擇退回舒適區。可即便如此,他們的回歸也未必能改變桂平的人才流失現狀——因為回來的,大多是疲憊的“幸存者”,而非充滿沖勁的“開拓者”。
威記和朋友聊起這事,有人直言說:“不是不想回來,可這里連像樣的公司都沒幾家,難道回來繼承家里的雜貨鋪?”也有人坦言,即便回來了,很快又會因為婚戀、子女教育等問題再度離開。小城市的資源有限,年輕人不得不為下一代考慮更多。
桂平的未來會怎樣?或許可以參考那些成功留住年輕人的小城——要么靠特色產業崛起,要么靠宜居環境吸引“數字游民”,要么靠政策紅利打造創業洼地。否則,“輸出—回流—再輸出”的循環,恐怕還會繼續上演。
當然了,威記也發現,并非所有年輕人都對桂平避而遠之。近幾年,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一些年輕人帶著新思路回來了。有人開起了網紅奶茶店,有人做起了農產品電商,甚至還有人把老家的荔枝通過直播賣到了全國。他們或許只是少數,卻讓人看到了小城煥發新生的可能。
或許,桂平需要的不是挽留,而是創造更多值得年輕人回來的理由。當小城也能提供夢想的土壤時,那些飛出去的“孔雀”,終會有一部分選擇歸巢。
請善待回鄉的年輕人!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