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七月流火炙天地,葛衣輕透自生涼。衣衫四忌須牢記,莫使災病纏身上”,這個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就是提醒我們,進入7月之后,天氣溫度上升,像是火炙烤著大地,那么在這個時候要學會穿一些輕薄的衣物,同時還要避免穿衣的忌諱,這樣人才會比較的舒坦,也不會讓災病惹上身來。
今年的7月比去年要熱的多,這可不是我胡說,根據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預測揭示:2025年7月,全國大部地區氣溫將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1~2℃,華東、華中、西南東北部等地將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也就是說,7月份到來之后,高溫、高濕、多雨,將會是這一個月的主旋律,學會穿衣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之一。
7月正確穿衣的一個重要性?
根據已有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102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到了7月份,這種高溫將會變得更加嚴峻。當體感溫度突破40℃,人體每小時排汗量可達1-1.5升,此時衣物已不僅是裝飾,更是人體微氣候的調節器。
如果穿衣不當,很容易出現熱射病的一個風險,同時還會導致皮膚感染,比如一些衣物比較的蒙汗,這樣的衣物穿著,就容易導致真菌的一個繁殖。此外,穿衣不當,還有可能造成心血管負擔。
權威雜志《柳葉刀》研究指出:當環境溫度超過33℃,穿著透氣率低于60%的衣物,中暑風險將增加40%。古人或許也早已明白這點,留下了“夏服葛,冬服裘”的經驗。
“衣有四不穿,穿了人不順”,哪4種衣不穿?
一、 濕了的衣物不穿
老話說:“”濕衣沾身,寒毒入骨”,這個還真不是危言聳聽,實驗顯示:潮濕衣物與皮膚接觸3小時,表皮含水量增加30%,皮膚屏障功能下降50%。
在梅雨未盡的江南,穿半干衣物等于為白色念珠菌提供培養皿——此類真菌感染夏季就診率占皮膚科總量的35%。而且穿著濕衣,也容易出現感冒之類的,尤其是一些沒有晾干的衣物,還會出現一股難聞的氣味。
二、 緊身牛仔褲不穿
很多人年比較喜歡去穿牛仔褲,尤其是夏季的時候,要知道緊身的牛仔褲被醫學界稱為“夏日血栓助推器”。研究發現:腰圍超過80cm者穿彈力不足的緊身褲,腹股溝溫度可達41℃,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減緩40%。
更觸目驚心的是,年輕女性長期穿緊身褲患尿路感染風險增加3倍。所以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就不要再去穿這樣的衣物了,以免給身體帶來傷害。
三、 聚酯纖維面料不穿
聚酯纖維面料的悲劇在于:看似輕薄實則悶熱。汗液在化纖表面形成水膜,蒸發速度比棉質慢2倍。
當環境濕度達70%,化纖衣物內濕度可達95%——這正是痱子爆發的臨界點。兒童醫院數據顯示:7月間化纖衣物引發的嬰幼兒熱疹占就診量的48%。所以在選擇面料的時候,要注意看一下它的一個原料。
四、 深色衣物不穿
深色衣物的吸熱威力超乎想象:正午陽光下,黑色T恤表面溫度比白色高出15℃以上。當深色衣物覆蓋超過體表60%面積,人體為散熱要多消耗20%水分。
這對于高溫作業者尤為危險——建筑工人穿深色工裝中暑風險是淺色著裝者的2.3倍。所以對于戶外工作者來講,這一點尤為的重要。
有句名言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衣不必綾羅,適體即為珍”,在穿衣上,尤其是7月份的時候,天氣變得異常的炎熱,我們在穿衣尤其要講究,不能大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