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焦點訪談》報道,近日,記者對耗資24億元的湖南張家界大庸古城進行了調查。大庸古城一度是當地的“明星項目”,可試營業4年卻累計虧損超過10億元。盡管園區不收門票,依然是門可羅雀。
占地240畝的大庸古城,相當于22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建筑融合了明清風格與土家族特色。作為湖南省重點建設項目,它曾定位為“全國文化旅游新標桿”,預期年營收5億元、凈利潤2億元。然而現實卻給了沉重一擊,四年累計虧損超過10億元,如今僅靠停車場維持微薄盈利,瀕臨破產。
走在空蕩的街道上,只見門鎖緊閉的商鋪和零星的游人,其中大多還是周邊居民前來遛狗、帶娃。設計之初規劃的198間商鋪,如今僅四五家勉強營業,連租金都無力繳納。
核心項目《遇見大庸》演藝投入超5億元,單場卻最多接待349人;2024年上半年,飛行影院和游船項目日均購票人數不足15人。最終這些項目因“演一場虧一場”而被迫停運。
大庸古城的困境根源始于2016年的“古城古鎮熱”。當時全國掀起仿古建設浪潮,張家界也決定打造自己的“古城”。
從立項到開工僅用3個月——2016年3月立項,6月即開工建設,張家界旅游集團董事長張堅持坦言:“事前對市場研究不足,對產品如何打造、業態如何布局研究得不夠”。
前期論證嚴重不足導致建設過程混亂。設計方案反復調整,甚至出現“施工等設計”的怪象1。原計劃550天的工期拖延至近五年,成本不斷攀升。
張家界市文旅局長歐兵波道出決策心態:“當時考慮到這應該是個特別能賺錢的項目,肥水不流外人田,就國企來做了”。
大庸古城絕非孤例,近年來,人造古鎮正在批量倒閉,成為地方經濟的沉重負擔。這些項目暴露了文旅產業的通病:盲目跟風、缺乏科學論證、重建設輕運營,這些失敗案例背后,是地方政府對文旅產業的過度依賴與對短期政績的追求。
相比之下,成功案例如烏鎮,通過“返璞歸真”理念,結合自然風貌與本土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5。差異化文化IP和深度體驗才是核心競爭力。
張家界已成立“債務風險化解工作專班”,試圖通過資本運作拯救這座空城。但真正的出路在于尊重市場規律,當停車場成為24億項目中唯一盈利點時,所有關于“文化傳承”“旅游創新”的華麗辭藻都顯得蒼白。
全國眾多“仿古新城”廢墟警示我們,文旅產業需要從“造城運動”轉向文化深耕,讓獨特的地域文化基因成為真正的吸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