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他的父親名字叫楊克純,字武之,后來多以楊武之的名稱而為人所知。楊武之是一位數學家,早年獲公費赴美留學,在哈佛大學獲學士學位,然后在芝加哥大學的數學系獲博士學位,他是中國第一位數論方向的博士。楊武之學成歸國,先后在廈門大學、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其中1929年到1937年這八年間,楊武之在清華大學做教授。你可以算一下,楊振寧是1922年出生的,1929年的時候楊振寧是7歲,1937年他是14歲,也就是說,楊振寧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主要是在清華園度過的。楊振寧這樣回憶這段時光:
“清華園的八年在我回憶中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墻里頭,不大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在我的記憶里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里到處游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
但是這么美好的時光被戰爭打破了。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中國很多大學紛紛西遷,其中我們都知道的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在云南的昆明組建了西南聯合大學,于是楊振寧就在1938年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其實按照年齡來看,當時他只有16歲,還沒到讀大學的年齡,但是因為他特別優秀,所以是破格入學。
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求學五年,完成了本科學業,隨后又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碩士學業。七年的物理學訓練,有諸位良師的指導,加上他自己的刻苦鉆研,使他在物理學和數學上練就了扎實的功底,在出國前他就已經是一位鋒芒畢露、雄心勃勃的青年物理學家了。
1945年楊振寧以公費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深造,師從泰勒。泰勒是物理學大家。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1949年楊振寧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之后又留在那里工作多年。在普林斯頓工作的17年,楊振寧的學術成果非常豐碩,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有兩個,第一個是在1954年,他跟米爾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貝爾規范場論,也稱為楊-米爾斯場論,這項成果一開始不受人矚目,后來被物理學家們普遍認為是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大的物理學突破。第二個成果是在1956年,他跟李政道合作,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并于第二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諾獎之后,楊振寧的名字天下皆知,特別是讓全世界的中國人都歡欣鼓舞。此后,楊振寧在物理學界的大師地位確立,并變得越來越受人敬重。很多人認為,楊振寧的工作至少值得拿兩個諾貝爾獎,并且,即便在所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排個座次,楊振寧也是排在非常前面的。物理學界普遍認為,楊振寧是僅次于愛因斯坦的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
你可能會好奇,楊振寧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難道僅用“天才”二字就能簡單概括了嗎?楊振寧是這么評價自己的,他說,他是最好的中國教育和最好的美國教育的結晶。為什么這么說?你會發現,凡是教過楊振寧的人,個個都是名家大師,從他的父親楊武之開始,再到西南聯大的大先生們,再到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的物理學名家,這是真真正正的“地表最強師資”啊!而且楊振寧還認為,中美教育各有其優點,中國的教育,基礎扎實,循序漸進,拳拳到肉,同時數學上的訓練非常好,而美國的教育呢,注重個性,思維活躍,強調創新,敢于突破。而楊振寧正好中西合璧,取二者之長,再加上他自己真的是天賦異稟,又特別勤奮,才終于站上了人類智慧的巔峰。可以說,楊振寧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奇跡。了解了楊振寧的生平之后,我們再來看看楊振寧在思考問題、鉆研學問上有什么獨特的見解,有什么特別好的啟迪。對此,我歸納了三點:
第一,看待同一個問題,需要變換觀察的視角,既要“近看”,又要“遠看”。
第二,在求解一個問題時,需要把歸納法和推演法相結合。
第三,要善于觀察和分析高手的關鍵訣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