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
作品名稱:草書《王維<桃源行>》
指導老師:邱振中
作品尺寸:250cm*491cm
作品闡釋:
熊秉明在對張旭狂草的研究中根據杜甫對其書寫狀態的描述,闡釋“酒神精神”對張旭狂草的創造性具有催化作用。作為書寫實踐者,對被“理性法則”支配的暫時逃離是我憧憬。草書創作的經歷是一場冒險,酣醉是只身涉險的誘因,我嘗試將自己此刻的樣態以書寫為媒置于素紙。醒后,這一切與我有關,似乎又與我無關。
何穎姿
作品名稱:篆刻《幻橋》
指導老師:沈浩
作品尺寸:32cm*48cm*20cm,25cm*25cm*14
作品闡釋:
作品以民間傳說鵲橋相會為起點,傳說中二人相見需要藉著喜鵲用羽毛筑成橋才能相會。我以小鳥的羽毛為始,試圖用自己的力量筑橋,并且在橋的組成部份上刻上我認為如何才是真正的相見——應該是緩慢的、一步一步的走向彼此的過程。
作品名稱:篆刻《永之治秦漢印》
指導老師:沈浩
作品尺寸:180cm*48cm
作品闡釋:
選取了在學期間所刻秦漢印二十方制成印屏,作為學習篆刻的階段性總結。
宋寧
作品名稱:100封回信計劃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324cm*450cm
作品闡釋:
我在舊物店覓得一批70-90年代被遺棄的老信,它承載著當年的生活百態與時代印記。我以雙重身份真誠回信:時而化身原收信人,給予慰藉、鼓勵或感謝;時而作為當下的自己,直面拒絕、勸誡與哀傷。書寫成為鏈接時空的紐帶,文字成為相互撫慰的橋梁。
這百封回信計劃旨在回應:
1. 公共檔案:以私信為棱鏡,映照中國三十年社會變遷的真實肌理。
2. 隱私之問:時間流轉迫使私密信件遭遇多重“公開”,叩問窺探的邊界。
3. 書寫的雙重性:回信行為既體現溝通的實用力量,亦彰顯漢字穿透時空、溝通天地的傳統信仰。
4. 書法的在場:塵封墨跡不斷叩問書法的本質與力量。
這些穿越時空的信與回信,是我們共同“剖出的心”。
作品名稱:現代書法——宋寧在1916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248cm*248cm
作品闡釋:
作品為1916這個空間所制作,寫了1916那一年發生的大事,是書寫自己的名字這個觀念的延續。用宋寧創作的都固有的“聲意錯位”手法,每一件大事的拼音都是song ning 1916。宋寧此時此刻在1916空間展覽,宋寧也看到1916年的“發生”。1916年和1916空間和宋寧在現實和作品中連接。
孫嘉鴻
作品名稱:甲骨文自撰聯
指導老師:韓天雍
作品尺寸:248cm*32cm*2
作品釋文:
燕翼久貽謀,井渫不渝臣子節;
龍文開絕學,家傳仍有馬班書。
作品闡釋:
本自撰聯為紀念王懿榮殉國125周年所作,用甲骨文創作也是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甲骨文的創舉。風格以羅振玉、蔣維崧篆書為基礎,力求書寫的文氣和趣味。
作品名稱:隸書《王懿榮<之罘秦刻石歌>》
指導老師:韓天雍
作品尺寸:248cm*43cm*3
作品闡釋:
本作以隸書書寫王懿榮的長詩,以《禮器碑》為根底,面貌則以何紹基的隸書風格展示。近期似乎可以體會到隸書的“書寫”意味了,筆筆皆斷而后起。
作品名稱:草書《李白<草書歌行>》
指導老師:韓天雍
作品尺寸:367cm*72cm*10
作品闡釋:
本作的內容是我在中國美術學院本碩博畢業展都用草書寫過的,可作為每個學習階段手頭功夫進步的展現。一致保留的習慣是不打稿子不修改,一遍完成,全憑性情和用筆展示。我想草書的書寫是自由的,毫無保留地展現自我。但也在多年的專業學習中,保證每個草法的精準和每一筆都有來處。我認為只要我再寫一遍一定能比這一件還要好,但那是否能打動自己?我想這種自由不做作的揮灑是可以打動觀者的。
涂昌裕
作品名稱:《桉芝書房》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38.5cm*27cm*36
作品闡釋:
40件小品的產生,是書齋中隨感隨寫、相湊而成的片紙只字?!皟热菔巧畹?,形式是多元的”,每幀圖文,記錄著詩意生活,其中不乏精致的書寫小稿,如 “Tango哲學”、“養貓心得”、“拓影留痕”、“明日菜單”、“方大同歌詞”等等……,又有書寫于黑白老照片的“西湖贊詠”、甚至是朋友送禮的包裝紙,也用作臨摹雙鉤的用途。小品創作具有較有較高的隨機性及靈活度,符合當代人零碎化的時間運用,觀賞作品時,可同步感受作者活在當下,日常書寫的過程,在感覺中汲取醞釀,轉化為點滴的生命感悟。
作品名稱:《隨處安心》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各式木盒 尺寸不一
作品闡釋:
以經文為創作文本,取法古代佛塔及經幢意象。風格吸收了敦煌民間書法,楷行并用,又參章草隸韻,技法介于生熟之間,追求古樸自然的書寫趣味。從石質經幢的碑刻原型轉移至古舊木盒,木紋肌理書寫呈現了有別于宣紙創作的趣味。隨著當下構思,同時遵循老木料本身的自然紋路,甚至是包漿水痕和傳世藏家親題的書法外殼,都同步參與了創作過程,體現一種“物我同觀、平等尊重、當下即是”的般若和禪宗美學思想。用書藝展現木頭本身的延續性與生命力。讓無機物變成有機物。作者長期以寫經為課,并嘗試多種書寫樣態,是創作材質、筆墨趣味、裝置展陳的三重結合,展現了書法空間中的大小、干枯、疏密、雅拙的藝術概念,并以“山水文字碑意象”為核心,進行了傳統與當代筆墨語匯的深化及轉化。
王慶敏
作品名稱:行草書六條屏《進學解》
指導老師:沈浩
作品尺寸:180cm*32cm*6
作品闡釋:
此件作品的內容為唐代韓愈《進學解》,由于全文字數較多,因此以六條屏的形式呈現,給人以視覺上的緩沖。在筆法與字形上主要取法米芾及“二王”,在墨色上以淡墨為主,在此基礎上又有枯、濕、濃、淡的變化,力圖追求一種輕松、恬淡的書風。
張濤
作品名稱:草書條幅《杜甫<戲題畫山水圖歌>》
指導老師:祝遂之
作品尺寸:221cm*69cm
作品闡釋:
中國書法五體各具審美真諦,書體與文辭相契合,方得珠聯璧合之妙。此作擇杜甫《戲題王宰山水圖歌》為內容,詩中以昆侖、方壺對舉摹山嶺雄渾靜穆,借江水云氣展動態磅礴氣象,于尺幅間繪就萬里江山宏闊之境。為呼應文辭中江山萬里的磅礴意象與動靜交織的韻律,特選草書為載體,以筆勢的跌宕、點畫的虛實變化,呼應詩中山川綿延起伏之勢;輔以條幅形制,暗合江山悠遠之意。作品嘗試將繪畫意境、詩歌神韻與書法筆墨相融合,冀望于畫、詩、書的對話中,傳遞傳統藝術的交融之美。
作品名稱:篆書條屏《楊沂孫<六書源流贊>》
指導老師:祝遂之
作品尺寸:137cm*27cm*6
作品闡釋:
此篆書六條屏,錄楊沂孫《六書源流贊》,以其筆意而書,期冀書體與文辭相得益彰。楊沂孫于晚清書壇,深研字學,探奧書學,獨辟蹊徑,創就別具一格之篆書面貌。余心慕其風,便習其篆。此作承其“渴筆”技法,于墨色變化間,彰顯寫意韻致。結字以方整為主,間作參差之態,期于古樸典雅間,透顯文質筆意。
作品名稱:行書冊頁《逸盦行書冊》
指導老師:祝遂之
作品尺寸:32cm*32cm*10
作品闡釋:
此行書冊頁抄錄包世臣《自跋草書答十二問》,僅書一過,筆紙皆是新的嘗試,往往于此間最能體驗到“創作”的樂趣。自然揮灑時不計工拙,于所學有所淡忘,不知此作合以“化裁存變”否!
鄭嘉杰
作品名稱:草書《林散之論書詩二首》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370cm*485cm
作品闡釋:
作品以巨幅大草寫成,內容:妙法蓮華釋懷素,神奇變化驚獨步。真如醉尉李將軍,一笑彎弓不回顧。不隨世俗任孤行,自喜年來筆墨真,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其中“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币痪涞莱隽藭鴮懪c個體生命的關聯本質,在物我兩忘的超越中。叩問靈魂深處,抵達生命本真,是每一位書寫者向往的自由境界。
此作前后寫了十幾遍,不斷調整自己,想努力接近林散之先生的筆墨氣韻與脫俗的寧靜書寫狀態。最后雖差強人意,也算完成自己一個心愿。
作品名稱:《瞬壑》
指導老師:王冬齡
作品尺寸:240cm*200cm
作品闡釋:
《瞬壑》的靈感來源于古代草書美學品評,以書畫結合的方式,借風竹以表達草書之風掠影、鳥出林的瞬息萬變之勢。繪畫對象為寫生的風竹,繪畫表現手法上借鑒徐熙《雪竹圖》,書法作品以草書書寫漢代崔瑗的《草書勢》。書法講求變化,草書尤是,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韓] 丁繁榮
JEONG BEONYOUNG
作品名稱:行書《茶賦》豎幅整板
指導老師:沈樂平
作品尺寸:170cm*70cm
作品闡釋:
作品設計為手卷豎排的形式。采用植物染藍色宣紙。書寫風格以顏真卿行書為主,略參米芾等宋人筆意。
作品名稱:草書《修竹賦》手卷
指導老師:沈樂平
作品尺寸:23cm*337cm
作品闡釋:
作品內容為趙孟頫《修竹賦》,以行草書創作,王羲之草書為主調,兼收智永千字文和趙孟頫草書書法風格,以灑金宣紙書寫,強調復古氛圍。 注重提按大小的變化,在草書的速度中兼顧楷書法則,流動而不遲滯。
[日] 込山譽実
KOMIYAMA YOSHIMI
作品名稱:《自敘卷》
作品尺寸:30cm*600cm
指導老師:陳振濂
作品闡釋:
這次創作《自敘卷》,書法風格以懷素草書為主。陳述自己書法學習經歷,回顧從高中到研究生階段的書法學習和實踐過程,以及當時的思想。在書法技法上,重視運筆的快慢節奏、字形的大小變化、墨色的濃淡干濕。同時注重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關系。
來源丨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