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鋼琴家宋思衡攜全新創作的《來自地球的鋼琴詩·前傳》在PUSH藝術中心完成本輪的3場表演。
這場融合音樂、視覺與科技的沉浸式演出,以創新形式與全新體驗刷新觀眾對古典音樂會的認知,開票即售罄。
不同于普通3D眼鏡,觀眾手持偏振鏡通過光線調控呈現奇幻視效,讓舞臺秒變宇宙穿梭艙。
音樂會以宋思衡原創鋼琴作品《來自地球的鋼琴詩》第二號為核心,精心編排的12首曲目,生動展現了“啟航、危機、新生”三個階段。從開篇《追憶》的悠揚輕快,到《申城之光》轉入激烈振奮的高潮,電子音樂家嚴俊的合成器音色驟然撕裂空間,觀眾仿佛置身于穿越黑洞的劇烈震蕩之中。
而當《新聲》奏響,又帶領大家回歸平靜。宋思衡闡釋道,這道特別設置來源于天文攝影靈感,揭示肉眼認知的局限——宇宙本相遠超感官邊界。
配合電子音效與光影變幻,偏振鏡過濾出的光譜仿佛將星河“折疊”進劇場,觀眾時而置身星云漩渦,時而目睹粒子碰撞,視覺奇觀與琴聲共振,形成“閉著眼睛聽宇宙,睜開眼睛見星河”的沉浸式體驗。有觀眾感嘆:“戴上眼鏡的瞬間,樂曲仿佛變成了星際航行的坐標。”
宋思衡指尖下,這臺意大利法齊奧里特制鋼琴音色兼具水晶般的清透與金屬的磅礴,配合舞臺機械裝置的輕微震動,仿佛真的在操控星際飛船的引擎。值得一提的是,這臺鋼琴從意大利跨海運輸耗時一月,宋思衡透露:“說服設計師出借的關鍵,是讓鋼琴成為宇宙敘事的一部分,而非單純的演奏工具。”
除了鋼琴演奏,音樂會現場的跨界融合創作也為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演繹。豎琴演奏家陳妤穎的旋律伴隨日全食裝置漸隱于黑暗,現代舞蹈家薛雯丹的靈動舞姿在投影幕布上若隱若現,與鋼琴、弦樂交織出動人的樂章,讓整個演出更加立體和豐富。
演出團隊oVerthinking多媒體設計團隊與藝術家馮彬合作,將沉浸式美學深度融入空間,實現了音樂、視覺藝術與場域的多維共振。
未來,這部作品可期衍生出駐演的版本,吸引更多熱愛音樂,或者對新鮮表演有興趣打卡的觀眾前來探秘。
原標題:《演界|當鋼琴遇上宇宙美學》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