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在汽車電動車化方面,我們國內市場應該是最激進的,短短幾年時間里,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就超過了50%,燃油車“哀鴻遍野”。而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崛起,技術持續迭代、供應鏈完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加上前期的補貼,讓國內新能源汽車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道路。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在全球范圍內,就我們國內市場玩新能源汽車最為激進,日本處于絕對保守的狀態,像豐田汽車的掌門人豐田章男,更是在很多場合,明確表達了對電動化的不齒。歐洲也是一樣,雖然歐洲人不排斥電動車,但是我們發現,之前幾年嚷嚷著到2030年或者2035年全年禁售燃油車,但是最近紛紛反悔,全面電動化不玩了,或者往后再拖幾年。
那么為什么歐洲人對電動化的熱情沒有那么高了呢?
很多小伙伴都說了,這是因為“老歐洲”在電動化的技術方面不行,所以對改造汽車行業的信心不夠,但是自己的“業務能力”不行,到時候無法普及大量的新能源汽車,然后讓技術領先的中國車企和特斯拉鉆了空子,給歐洲本土汽車產業以致命一擊。
但情況顯然不是這樣的,或者說從邏輯方面是講不通的,如果電動車讓歐洲的民眾感受到了優勢,那么一定會倒逼汽車廠商進行技術升級,哪怕花重金從我們國內車企這邊挖人,因為有了需求之后,一定會產生購買力。怕就怕,歐洲這邊對新能源汽車,或者電動化完全不感冒,甚至有些東西還在阻礙人們接受和購買電動車產品。
日前,有一位汽車博主,駕駛了一輛中國電動車名爵MG4完成了橫跨歐洲的旅行,駕車從意大利出發,到達終點蘇黎世,距離為2000公里,該博主的目標,就是通過一次純電車自駕,了解歐洲用戶使用電動車的感受和體驗。
博主駕駛的車輛為MG4的入門版車型,電池容量為49kWh,滿電續航里程為300公里,這個續航水平,放在歐洲很多國家,都已經非常夠用了,因為歐洲有很多小國家,幾個國家加起來的面積,還不如我們的一個省。就拿這位博主自駕的2000公里,也就是甘肅從東到西(1655公里)長了一點點。
博主駕駛這輛車行駛了一段時間之后,就要進行充電了,第一進行充電,充電樁電價為0.75€/kWh(約合6.3元/kWh),最終充電40kWh,花費30歐元(約合人民幣230元),充電完成后預估的行駛里程為190公里(高速行駛),約合每公里的花費達到了1.35元,而在國內,這個價格大約為2毛錢,相當于7倍水平。
就在博主慨嘆歐洲充電也太貴了的時候,車輛到了瑞士境內,不得不進行再次充電了,因為不充就跑不了了,結果瑞士服務區的電價更貴,一度電的費用達到了0.85瑞士克朗,約合人民幣7塊錢,停車費60分鐘免費,超出就是5瑞士克朗/小時,相當于44.8元每小時。結果就是充滿這輛車,需要花費400元,每公里成本超過了2元,是國內價格的10倍,這玩意也太貴了。
所以在這種電價下,雖然歐洲很多國家,幾乎不到100公里就有充電站,但是電價也過于“瘋狂”了,很多當地民眾肯定更愿意開油車,尤其是歐洲有很多柴油車,柴油價格低,車輛還省油,費用比開電車便宜多了。
對比之下,我們國內的電動車車主們就太幸福了,國內絕大多數的服務區都有充電站,充電價格也不高,和加油比起來,有些時候甚至不值一提!而且我們國內最近幾年大量興建風電、光伏發電項目,以后新能源汽車充電的價格,可能還會不升反降。所以這種對比下,“老歐洲”的全面電動化做不起來,也就不奇怪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