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學科中,語文被公認為最簡單的一個。就算不好好學習,身邊都是漢語環境,總能把試卷寫的七七八八。
作文,閱讀理解,甚至不需要平時上課聽講,也能寫的差不多,最后雖然拿不到很高的分數,但也不至于很難看。
但筆者小時候做閱讀理解,總在心里閃過一個疑問:這些題目的正確答案是怎么來的?老師怎么知道,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呢?
“難怪教材都選過世作家的文章”,上海啟用青年作家,鬧的啼笑皆非
有多少學生,被魯迅先生的兩顆棗樹支配過,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怎么就有深厚情感了,難道不是為了湊字和故作深沉嗎?
但每次有這個想法,都被老師按下來:孺子不可教也,魯迅先生哪有你那么無聊,他既然能寫出來,必定有其深意。
對于老師的解釋,我始終存疑。直到我看見了這樣一條新聞,大概內容講述的是,上海將一名青年作家的作品,編進了中學生的閱讀理解題目里。
得到認可的作家王彤樂也很開心,興致勃勃的去答題,結果第一題就錯了。而且錯的方式還很離譜,她第一個排除的,就是老師認定的正確答案。
剩下的幾道偏向主觀論調的題目,她居然也答錯了,或者說回答的不夠全面,出題老師想的,比作者還要多。
這是不是就很好笑?老師: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啊?學生:今天天很熱!老師:錯,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作者:啊?
滑稽的操作,也被當地教育局知曉,并表示會跟相關部門反饋。網友也調侃說:現在終于知道,為什么教材上普遍使用已經去世的作家的作品了,因為他們不會跳出來反駁。
閱讀理解的意義?
那既然,老師劃定的正確答案,都不是作者的本意。學生要如何才能發現正確答案呢?靠老師的思維導向嗎?
又或者這種老師出題你來猜的答題方式,真的有意義嗎?我們是不是在對作者的意圖,進行了過度解讀?
如果從前的人能說話,魯迅會不會說那兩棵棗樹,就是他寫錯了懶得改。冰心會不會說小桔燈就是個照亮的工具?沒有其他的意義?
這樣想,閱讀理解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其實不是,閱讀理解在語文試卷中,分數占比很高,我們需要這個分數去升學,這就是他存在的意義。
現在需要改變的,是閱讀理解的過度解讀,或者錯誤解讀。我們不能對作者的意圖妄加揣測,最后落得啼笑皆非的結果。
就像這次的事情,如果不是作者自己跳出來發聲,我們就會把老師的聲音,錯誤的認成是作者的聲音。
再或者我們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對文學作品的過度解讀,那么這個作品,也許沒有登上高峰的機會,甚至不會被認為是一個好作品,好文章,從而和學生們分享。
筆者寄語:
大家是不是要懷疑了,既然這樣的話,這么多年我們做了那么多閱讀理解,有什么意義?修改試卷和老師的論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那筆者就給大家說一個,最有誘惑力的意義。如果從小閱讀理解能力很好的學生,未來考公考編,會有很大的優勢。尤其是在很官方的工作環境之下,考生會很感激小時候語文老師的“多度解讀”。
(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