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大文研記
▲文學院院長黃發有致辭
今天為什么還需要文學
黃發有
親愛的同學、敬愛的家長、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山大文學院,向每一位圓滿完成學業的同學致以最熱烈、最誠摯的祝賀!畢業快樂!向默默支持的家長和辛勤付出的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這幾年,“文科都是服務業”“文科無用”的群嘲論調此起彼伏,壓縮文科招生的做法暗流涌動。在當前的形勢下,直面“文學無用”的說法,已經是每個主修文學或有志于文學事業的人無法逃避的問題。在這個莊嚴而美好的時刻,我想跟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嚴肅的話題——今天為什么還需要文學。
80年代后期我讀本科期間,校園里非文學專業還有很多熱愛文學的人。我所在的經濟管理專業就有好幾個像我一樣喜歡寫詩的人,還聽說有一位同學寫了一本詩集《指南錄》,因為他暗戀的一位高中女同學的座位在他的南面,遺憾的是這本詩集不現真身,始終是一個傳說。不止一位同學私下向我打聽最近有哪些值得推的詩集,后來才知道他們把詩集作為禮物送給了心上人。我們那時畢業沒有授位儀式,但每個畢業生人手一冊畢業紀念冊,上面的贈言一大半是詩歌,有自寫的,有抄錄名詩名句的,再不濟也會分行排列。
1993年,我放棄了本科主修的經濟學,改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學位,考試前有不少親朋好友苦口婆心地勸阻我,當時我耳旁不斷響起曾在山大文院執教的沈從文先生的聲音,他在《從文自傳》中這樣描述自己離開湘西到北京闖蕩之前的內心狀態:“盡管向更遠處走去,向一個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賭一賭,看一下我自己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更合理一點呢?還是糟糕一點?”記得面試時我的導師試探性地問我會不會為自己的“明珠暗投”而后悔,我記不清當時回答的具體內容,大致意思是愿賭服輸。在我讀研究生階段,陸續聽到文學正在邊緣化的聲音,慢慢地耳朵長出了繭子,覺得邊緣化沒什么不好,文學就應該邊緣化,有需要的人就把文學當成一個平衡自我的精神收容所,把文學當成裝飾品的人最好不要來湊熱鬧。最近幾年,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作家和文學會不會消亡成了一個熱門話題,似乎不談AI就是落伍。
文學是情感的藝術,只要人還沒有完全被機器控制,還有喜怒哀樂,還有困惑與疑問,還渴望被理解與認同,還會使用語言進行交際、認知與文化傳承,作家和文學就不會消失。一定會被AI替代的是那些格式化、雷同化、信息整合型的寫作,那些文字的快消品。要進行融匯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細膩而真切的情感波動、深刻的反思與靈魂的共鳴的寫作,人類依然擁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當我們梳理文學史上那些無可替代的作品時,會發現經得起反復推敲的正是文學經典。再次祝賀在座的各位,你們在山大文學院的求學生涯,正是與經典相伴的難忘時光,有機會跟不同時代偉大而痛苦的靈魂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泰戈爾有一首流傳很廣的詩《用生命影響生命》,其中有這樣的詩行:“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借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我們閱讀經典的過程,正是“借光”的過程,我們把經典中的人性光芒儲存在內心之中,日積月累,就像燧石一樣相互撞擊,迸出的火花點燃內在的光源,進而“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畢業之后,不管你們從事什么工作,與文學有關或無關,都要心懷文學之光,保持心中的善良與信仰,在朝向美好的旅程中實現生命的共振!
我們今天的焦慮與苦惱,困擾我們的無休無止的“卷”,很大程度上源于認知的偏廢,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太關注物質的獲取,而忽略了精神;其二,太關注當下的得失,而忽略了長遠;其三,太關注一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別人。文學無法根治這些問題,而且會一直為此糾結,為此煎熬,但文學總會做出敏感的回應,記錄下一代代人坎坷的心路歷程,會進行及時的提醒,會撫慰那些破碎的心靈,會不斷帶給我們有價值的啟示。而文學的精神性、超越性、人道性,正好有一種補偏救弊的意義,這也是今天我們還離不開文學的社會文化根源。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文學不是必需品,可有可無,就像若有若無的空氣。從精神和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學就是以文字形式進行的生命的呼吸,中國文學表達并傳承中國人的精氣神,是一代代中國人共同用文字塑造出來的中國靈魂,其間匯聚了中國人的才氣、心氣、正氣、勇氣、傲氣、骨氣、底氣,依靠綿延不息的強大氣場,滋養并豐富著一代代中國人,陪伴他們走過艱難歲月,激勵他們奮勇前行。好的文學之所以歷久彌新,恰恰在于把握了人心隱秘的一次次悸動,而且讓后世的讀者感覺作家筆下寫的就是自己。
文學是一種以輸為贏的事業,好的作家和文學學者當然應當具有發現美的眼光、欣賞美的能力,為英雄點贊,為一切的成功喝彩。另一方面,從《論語》的“仁者愛人”到杜詩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再到鄭板橋的“一枝一葉總關情”,不朽的文學從來不會放棄對弱小、失敗、貧窮、病痛的關注,不會忽略處于隱蔽角落里默默無聞的個體,不會用居高臨下的憐憫俯瞰眾生,而是以將心比心的共情傾聽、體察每一個平等的生命。作為學文學的人,你們在追逐自己夢想的過程中,應該避免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應該善待他人,并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
在日益求快、人心浮躁的大背景下,好的文學的真正魅力是讓我們靜下來,讓我們慢下來,更有定力,更有耐心。在陸侃如、馮沅君先生的《中國詩史》中,談到王維詩歌中的“靜”,有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唯其能靜,故他能領略到一切的自然的美。”“文章千古事”,當我們回望中華三千年的文學長河,會發現一時間困擾自己的天大的事,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頂多只是一粒轉瞬即逝的塵埃。
盡管文學常常被嘲笑,但附庸風雅的人前赴后繼。學習中文的人,應該真正明白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識到自己的淺薄與限度。對于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我們永遠無法做到什么都懂。這些年不少地方為了宣傳當地文化,喜歡找人寫賦,這些賦作詞藻華麗,內容空泛,一堆彩虹屁,我想這正是AI最為擅長的領域。曾經有幾位熟人找到我,希望我為某個地方寫賦,稿酬好說,還要刻在石碑上,我說真是寫不了,也不能瞎寫,有位朋友嫌我不給面子頗為生氣,他說這是名利雙收的事又不是害你,你怕什么,我說我怕丟人。在今天學文學的真正意義,除了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不懂,還在于讓我們經常發現AI和網紅的不懂裝懂。明白了不懂是我們的常態,才能激發我們持續學習,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
理解文學就是理解人性,文學就是人性的藝術,只有真正理解了復雜的人性才能真正理解偉大的文學!親愛的同學們,文學賦予你們的共情力與表達力,幫助我們打破橫亙在內心的各種形式的高墻,幫助我們學會走心地傳遞思想傳遞關愛,就像黑云背后閃爍的星光,就像暗夜里搖曳的篝火,這正是讓世界變得更溫暖更柔軟的力量,正是讓你們從容面對未來、克服種種困難的底氣。在得意時不忘形,在困境中不迷失,在平凡中守護自己的尊嚴!祝福你們心中有光,前程遠大!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