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式公布了新一輪特首顧問團成員名單,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外界關注。出人意料的是,原本被外界普遍視為重要成員的李澤鉅,竟然沒有出現在新一屆名單中。
媒體將這次人事變動形容為“一個時代的謝幕”。那么,李澤鉅為何會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被剔除?此事是否與早前李嘉誠出售港口資產有關?而這個所謂“特首顧問團”,又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要理解李澤鉅落選背后的深意,首先得弄清楚這個顧問團的實際意義。根據公開資料,特首顧問團是在2023年3月由香港行政長官親自設立的一個高層戰略咨詢平臺。不同于以往的政策顧問或學術專家小組,這個團體更像是集智囊功能和政治信任于一身的核心圈層。其成員多為實力雄厚的企業家、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直接向特首提供關于經濟發展方向、社會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換句話說,進入這個圈子,不僅意味著獲得政府的高度認可,更代表著有機會參與香港未來藍圖的設計與執行。因此,誰加入、誰離開,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人員輪替,背后往往蘊含著深遠的政治考量。據媒體報道,第二屆顧問團共包含34名成員,其中絕大多數沿用了上屆人選,唯獨李澤鉅未獲續任。與此同時,新增的三位成員均來自內地,在科技產業和宏觀經濟領域有著深厚背景。這種精準的人事調整,顯然不是巧合。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李澤鉅“不適合繼續擔任此職”,雖措辭委婉,但傳遞的信息已經非常明確:在新的治理邏輯下,他已不再被視為符合香港發展方向的關鍵人物。
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李澤鉅的問題并不在于能力不足,而是他在重大政治判斷上的取向令人質疑。他與其父李嘉誠一樣,在中美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舊對西方資本保持高度依賴,傾向于押注美國的長期優勢。而在當前強調“愛國者治港”以及推動香港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大趨勢下,這樣的立場顯然難以契合主流價值觀。與此同時,長和集團近年來對內地重點戰略項目的投入明顯乏力,幾乎沒有參與到國家級科技創新計劃之中。反觀此次新入選的三位內地企業家,他們與國家戰略科技布局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緊密相關,這無疑釋放出一個信號:未來的港中合作將更加注重實際貢獻和政治忠誠度。
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初,李嘉誠曾被曝光將巴拿馬運河附近一處關鍵港口資產出售給美國公司。雖然從商業角度看,這或許只是正常的資本運作,但在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升溫的當下,這種行為很容易被解讀為“戰略資源向美方傾斜”的舉動。盡管官方從未明言批評,但在政治層面,“信號”的作用往往比“事實”更具影響力。不少人開始質疑,這一連串動作是否預示著李嘉誠家族在香港的影響力正在走向終結?從財務角度來看,李氏家族依然是東南亞最具影響力的華人資本之一,長和系在全球范圍內擁有龐大資產,香港只是其全球投資版圖中的一個節點。但在話語權方面,尤其是在涉及公共事務和政策制定的平臺上,李嘉誠家族似乎正在逐步失去其過去的政治影響力。
如果李澤鉅不能及時轉變思路,將企業的發展方向與國家整體戰略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并重塑公眾對其“家國情懷”的認知,他和他的父親很可能會一同走向邊緣化的結局。現實情況是,在今天的香港,光靠賺錢已經遠遠不夠了。政商關系正在經歷重構,忠誠度、參與感和國家認同,正逐漸取代過去那種單純依靠資本說話的模式。當然,這次顧問團的改組并非是對舊有勢力的清算,而是對未來力量的選擇。
杭州六小龍成員加入
在《國安法》實施后的香港,經濟重心也在悄然轉移:從過去的房地產主導,轉向科技創新驅動;從單一的“國際金融中心”定位,拓展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香港需要引入更多與內地具備互信基礎的資源,而不是僅僅依賴本地傳統財團的支持。從長遠來看,李澤鉅的退出并不是一個人的失敗,而是一個時代的結束。那個由地產大亨主導香港經濟的老格局,正在讓位于更具國家戰略導向的新力量。你如何看待這一變化呢?信息來源:觀察者網:香港特首顧問團換屆:李澤鉅未續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