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離世,本應是文化界的一場緬懷,卻意外演變成了一場輿論風暴。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率先開炮,指責蔡瀾“靠風月片發家”“逼迫陳寶蓮拍片”“冒充文化人”,一時間爭議四起。
盡管蔡瀾助理迅速澄清,曬出合約證明陳寶蓮簽約時已成年,并強調蔡瀾并未脅迫演員,但這場風波仍未平息。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項立剛被微博禁言后,另一位大V的評論再次引發熱議:“蔡瀾就是個舊社會文人,港臺作為沒有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的地方,出這樣的人實在太正常不過了。喝小酒逛青樓捧頭牌,是舊社會文人的風雅和情趣,他在他那個群體當中當然是非常優秀的,但新時代的人還要把他們奉為知識分子的典范,就有點令人無語了。”
這番話雖顯尖銳,卻也道出了一個現實問題:蔡瀾的“任性而活”固然瀟灑,但若人人都學他,社會秩序是否會崩塌?
蔡瀾的“風雅”與爭議
蔡瀾一生橫跨電影、美食、文學多個領域,活得恣意灑脫。他監制過成龍的《龍兄虎弟》《快餐車》,也涉足過風月片市場。他從不掩飾自己的享樂主義,晚年賣掉豪宅住進酒店,雇8人團隊照顧起居,每天品茶、打游戲、吃美食,活得像個現代版“老頑童”。
然而,這種生活方式在當代社會是否具有普適性?
那位大V的觀點其實點出了關鍵:蔡瀾的“風雅”帶有濃厚的舊式文人色彩。他推崇的“吃喝玩樂”哲學,本質上是傳統士大夫階層“閑適人生”的延續。
在古代,文人可以吟詩作賦、飲酒狎妓,因為他們大多不事生產,靠社會地位或家族財富支撐生活。但現代社會不同,普通人若效仿蔡瀾的“任性”,恐怕連房租都交不起。
蔡瀾的“生活哲學”是否適合現代人?
蔡瀾的粉絲常引用他的名言:“平穩的人生一定悶,我受不了悶,我決定活得有趣。”這句話聽起來瀟灑,但細想之下,卻隱含一種“特權”——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樣,在財務自由后選擇“任性”。
蔡瀾早年靠電影行業積累財富,后來通過投資房產、品牌授權等方式實現財務自由。他的“慢生意”模式——不融資、不追風口,靠個人IP變現——看似輕松,實則建立在他幾十年的行業積累上。普通人若盲目模仿,很可能陷入“享樂一時,負債一世”的困境。
更值得玩味的是,蔡瀾的“灑脫”背后,其實有一套精明的商業邏輯。他開餐廳、做茶飲、寫書、拍節目,看似隨性,實則每一步都在強化個人品牌5。這種“玩著賺錢”的能力,絕非普通人能輕易復制。
為何蔡瀾仍被奉為“精神導師”?
盡管爭議不斷,蔡瀾仍被許多人視為“生活哲學家”。原因很簡單——現代人太焦慮了。
在“996”“內卷”盛行的今天,蔡瀾的“吃喝玩樂”哲學像是一劑解藥。他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吃喝喝。”這種看似消極的論調,反而成了高壓社會下的心理慰藉。
但問題在于,蔡瀾的“解藥”只適用于少數人。他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經濟自由的基礎上,而大多數普通人仍需面對房貸、育兒、職場競爭等現實壓力。若將他的“任性”當作普世真理,恐怕只會加劇社會的不平衡。
結論:蔡瀾的“風雅”可以欣賞,但不必迷信
蔡瀾無疑是個有趣的人,他的生活態度、美食哲學、商業頭腦都值得研究。但將他奉為“知識分子典范”或“人生導師”,或許是一種誤讀。
他的“任性”屬于特定時代、特定背景下的產物,而非放之四海皆準的生存法則。我們可以欣賞他的灑脫,但不必盲目效仿。
畢竟,社會需要實干家,也需要夢想家,但最不需要的,是那些只學表面、不顧現實的模仿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