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這樣的心情,你們懂嗎?
上周去接女兒放學,看到同班的小雨媽在旁邊嘆氣:“你說怪不怪?小雨剛入學時身高和同學們差不多,現在六年級,班上很多同學都比她高半個頭了。”
這話戳中了多少老母親的心啊!
明明小時候看著身高差不多,怎么突然就被“反超”了?
其實啊,孩子能不能長成大高個,小時候的身高只是“起步速度”,關鍵要看他有沒有“長高潛力股”的特征。
我鄰居辰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小時候總坐第一排的娃,現在卻成了籃球隊長。
記得辰辰媽以前總發愁:“這孩子幼兒園永遠坐第一排,比同齡人矮半個頭,是不是缺鈣?”
結果初中開學沒倆月,辰辰突然竄到1米7,現在高一已經1米85,成了校籃球隊主力。
我好奇問辰辰媽咋做到的,她哭笑不得:“哪有啥秘訣,醫生說這孩子跟腱長、小腿比例好,屬于‘晚長型’。”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小時候差不多的兩個孩子,怎么長著長著身高差距就拉開了?其實啊,身高這事真不能只看眼前。
一、孩子能不能長成大高個,看腿就知道!
這兩個腿部特征,暗示孩子是"長高潛力股",看看你家娃有沒有?
特征1:小腿線條流暢,跟腱修長
我表妹家兒子就是典型例子:小學時瘦瘦小小的,排隊總排前面,座位永遠是第一排。表妹很擔心孩子長不高,帶去看醫生。
結果,兒科醫生一看就說:“這孩子小腿又細又長,下肢發育空間大,跟腱比同齡人長2厘米,青春期能竄高。”
后來表妹照著醫生說的做:每天跳繩500下和睡前喝杯高鈣奶,初中三年一下子長到了185厘米。
如何判斷呢?很簡單,你讓孩子光腳踮腳站在墻邊,用手摸他腳跟上方的跟腱。如果能明顯摸到細長的肌腱,而且踮腳時小腿線條流暢,說明潛力大。
特征2:大腿小腿比例好,符合“黃金分割”
上周給兒子量身高時,我發現個有趣的事:他坐著量頭頂到屁股是65厘米,身高130厘米,65÷130=50%,剛好小于52%。
查資料才知道,這叫“坐高比”。最理想的是接近于“黃金比”,即1:1.618,而擁有這樣比例腿部的孩子,說明骨骼發育潛力大,更容易長高。
就像我同事家女兒,小時候看著腿短,結果初中后小腿“突飛猛進”,現在15歲已經1米72,穿校服都像走秀。
在家怎么量?準備一把卷尺:讓孩子坐下,從屁股到膝蓋是大腿長;從膝蓋到腳踝是小腿長。如果比例接近黃金分割,說明骨骼發育潛力大。
二、就算孩子有長高潛力,這3件事做不對,照樣長不高
知道了孩子的潛力,更要幫他們把潛力發揮出來。如果這3件事做不對,孩子照樣長不高。
1. 營養別瞎補,這3樣才是“長高黃金三角”
我姐以前總給外甥燉骨頭湯,個子沒有怎么長,卻胖了10斤。后來營養師指點才知道,做好飲食搭配才是關鍵。
補充優質蛋白質:每天1個雞蛋+200ml牛奶+1兩肉(比如雞胸肉,牛肉、瘦肉);
鈣和VD要搭配:每天喝500ml高鈣奶,周末曬20分鐘太陽(別隔著玻璃)
維生素K2是“鈣向導”:每周吃一些納豆、奶酪、雞胸肉、蛋黃等,讓鈣乖乖長到骨頭里。
2.運動別瞎選,這3個動作比跑步管用10倍
長高教練分享過“長高三件套”:
跳繩:每天分3次跳,每次100下(別一口氣跳完,傷膝蓋);
摸高跳:在門上貼個貼紙,讓孩子每天跳起來碰100次;
青蛙趴:趴在床上,小腿向上抬,每天做2組,每組30秒(拉伸腿部肌肉)。
3.睡眠是“長高黃金期”,很多家長沒做好這兩個細節
我家娃以前總熬夜,成績沒上去,身高也卡住了。后來用了這兩招:
睡前1小時關手機,臥室用遮光窗簾(我買的是90%遮光率的,真的像深夜);
床頭放個小鬧鐘,設定21:30必須躺床上,22:00前必須睡著(生長激素高峰在23點到1點)。
堅持3個月,上個月量身高,居然長了2厘米!
小書蟲媽媽心里話:
孩子的生長有早有晚,真的不用太焦慮。只要抓住青春期前的6年(女孩10-16歲,男孩12-18歲),給夠營養、睡夠覺、動起來,就算小時候矮,照樣能長成大高個。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些“長腿特征”?評論區聊聊,我們一起當個不焦慮的媽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