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躺下后,大腦仿佛被按下“放映鍵”,回憶、計劃、反思輪番上演,這其實是大腦默認模式網絡(DMN)的自然工作機制。
這一系統在放空時激活,負責整合記憶與想象,但也可能成為失眠的“元兇”。
更扎心的是,刻意早睡、強迫自己“努力入睡”反而會觸發清醒系統的“垂死掙扎”。
今天邀請到高潔主任給大家分享睡前嘗試這3個小方法,讓你睡的更好!
方法一:到點再睡,避開「睡眠禁區」
“早睡早起”并非萬能公式。以色列睡眠專家發現,人體存在「睡眠禁區」,即入睡前1-2小時,清醒系統異常活躍,此時強行躺下只會加劇失眠。
如何做:
記錄睡眠日志:連續一周記錄自然入睡時間,找到身體真正的“困點”(如習慣0點入睡者,22-24點可能是禁區)。
睡前1小時不碰床:避免在禁區時段躺床,可閱讀紙質書或整理次日計劃。
困意來襲再躺平:當眼皮沉重、哈欠連天時,大腦已切換至睡眠系統主導模式。
方法二:4-7-8呼吸法,用鼻子“關掉”思維噪音
哈佛醫學院研究顯示,特定呼吸節奏能激活副交感神經,快速降低腦電波頻率56。
步驟:
平躺閉眼,舌尖輕抵上顎。
吸氣4秒:用鼻腔緩慢吸氣,默數到4,感受腹部隆起。
屏息7秒:保持氣息停滯,注意力集中在胸腔。
呼氣8秒:通過口腔緩慢吐氣,發出輕微“呼”聲,想象壓力隨氣流排出。
循環3-5次即可讓大腦從β波(活躍)過渡到α波(放松),阻斷DMN的隨機漫游。
方法三:身體掃描術,給思維“分區斷電”
通過注意力轉移訓練,將天馬行空的思維錨定在身體感知上,原理類似“用無聊任務消耗DMN能量”。
操作指南:
從腳趾開始,逐一感受各部位重量(如“腳趾接觸床單的微涼”)。
向上掃描至小腿、膝蓋、大腿,默念“放松”并想象肌肉下沉。
抵達頭部時,專注頭皮與枕頭的觸感,若分心則重新掃描。
此過程通過占用大腦工作記憶容量,減少冗余思緒。臨床數據顯示,持續練習可使入睡時間縮短20%。
高潔提醒:導致失眠的原因復雜,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如果你也有失眠問題不明證型,可以問問專業中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