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東北的烏蒙山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正在蓬勃展開。一直以來,昭通市建立健全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同時搞好社會宣傳教育,連續4年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宣傳周活動。
“鑄牢”系列活動走進民族地區
黨員干部教育:雙軌賦能育人才
威信縣扎西會議舊址旁,新裝修的扎西會議紀念館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全息影像再現烏蒙山回旋戰的烽火硝煙,學員們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先輩的抉擇時刻,這是昭通市“請進來+走出去”雙軌賦能干部教育的生動寫照。
“請進來”專家智庫,為干部教育注入專業力量。在昭通市黨政干部統戰民宗工作能力提升培訓班上,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戰略哲學研究室副主任、國家高端智庫專家郝棟,省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弋涵等專家學者為學員作專題輔導,提高全市黨政干部政策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服務昭通高質量發展,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將精彩的表演送到各族群眾身邊
中央民族大學嚴慶教授團隊赴昭通開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圖譜”研究,指導豆沙關歷史挖掘,讓干部們對本地多民族交融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歷史依據。
省級專家駐點扎西干部學院開發情景黨課,以生動鮮活的形式,將紅色文化與干部教育有機結合,讓干部在情景體驗中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
開展干部培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昭通市組織干部走出去學習先進經驗,推動思想與行動升級。去年5月,昭通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培訓班在河北正定舉辦,80余名市、縣統戰民宗干部及民族代表人士參加,通過實地考察、交流研討,學員們拓寬了工作思路,為昭通市更好地開展民族工作帶回了寶貴經驗。同月,昭通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專題培訓班在廣西社會主義學院舉辦,67名來自昭通各相關單位的干部參加培訓。
“過去處理民族事務常感理論底氣不足。”鎮雄縣民族宗教局干部楊濤坦言,通過這次學習,下一步開展工作更有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引。
“走出去”的方式讓干部們跳出了昭通看昭通,在比較中找差距,在學習中促提升。通過學習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干部們的思維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昭陽區青崗嶺回族彝族鄉樂德古村將鄉村治理“積分制”植入村規民約,有力推動移風易俗、鄉村建設與治理、民族團結進步等不斷煥發新氣象。
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10年成就展暨昭通市2025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舉辦
在黨員干部教育工作中,昭通市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訓納入市委干部教育年度培訓計劃,作為市委黨校、扎西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課程設置的重要內容,常態化開展學習宣傳教育,通過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培訓971期,培訓各級黨員干部23.53萬人次,市委黨校開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2個,并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昭通市縣處級、鄉科級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修班”等主體班次中開展授課,把能力提升作為深化基層民族宗教工作質效的重要基礎,舉辦11縣(市區)和重點鄉鎮(街道)黨委書記、市直有關部門主要領導參加的“黨政領導干部統戰民宗能力提升培訓班”,市委統戰部、市民族宗教局統一編制民族宗教理論政策宣講提綱、統一集中備課、對“關鍵少數”進行重點輔導培訓、“關鍵少數”開展分散式全員培訓,落實市、縣、鄉、村干部全覆蓋學習新政策、新要求。印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干部學習教育口袋書、宣傳折頁等40余萬冊,依托黨校、社會主義學院、扎西干部學院舉辦專題培訓班58期6500余人次,開展各級干部職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政策在線答題15萬人次,各級干部對黨的民族創新理論政策和重點工作知曉度和理解度不斷提高。
在扎西干部學院的黨建書屋里,學員們翻閱著新編的《扎西會議時代價值研究》,窗外是通往紅軍長征遺址的蜿蜒小路。從“請進來”的理論筑基到“走出去”的視野開拓,從紅色富礦的活態傳承到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昭通的黨員干部教育雙軌模式,正為烏蒙大地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當萬名受訓黨員干部將“上海經驗”等播撒在鄉村振興一線時,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已在烏蒙大地上悄然萌發。
開展干部培訓
社會宣傳教育:共繪團結“同心圓”
今年1月,昭陽區望海公園廣場上人潮涌動,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10年成就展暨昭通市2025年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吸引了眾多目光,通過展示云南省10年來推動示范區建設的輝煌成就,讓各族干部群眾深刻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帶來的巨大變化。
昭通以實際成就為依托的社會宣傳教育方式,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激發了各族群眾維護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的熱情和動力,進一步增強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五月初夏,“烏蒙石榴紅”演出團的歌聲回蕩在彝良縣樹林彝族苗族鄉的山谷間。當《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旋律響起,村民李成學情不自禁跟著節奏拍手:“雖然我們苗族、彝族習慣不同,但這首歌讓大伙兒心貼得更近了。”
“烏蒙石榴紅”演出團活躍在昭通各地,以文藝形式傳遞民族團結理念。演出團精心編排的12個節目中,《民族團結·石榴花紅》用花燈藝術演繹多民族共生畫卷,《同心路》小品講述黨員干部帶領各族群眾共同致富的感人故事,歌曲《把你的手搭在我的肩上》唱出了各族群眾友誼深厚、團結奮進的風采。
近年來,昭通市多舉措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系列活動,每年定期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圓中國夢”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達6500余場次,觀眾110余萬人次。采取多形式學習、系列宣傳報道、一次知識測試等形式,組織發放宣傳資料230余萬份,投放公益廣告6800余條次,受教育群眾190余萬人次。精心培育“烏蒙石榴紅”宣講團和演出團,融合黨課宣講、節目演出、節慶活動等開展“講”“演”宣傳近800場次,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外,還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比賽、“袁滋摩崖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學創作大賽、“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現狀與未來”研討會等,形成一批突出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理論成果,引導各族群眾樹牢“四個與共”理念、堅定“五個認同”。
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社會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昭通市積極創新方法,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在威信縣龍溪社區,“4點半課堂”為各族兒童解決課后輔導難題,青年之家、勞動就業服務站定期舉辦鄰里節、文化節等活動。社區書記介紹:“我們通過共同活動讓不同民族居民從‘住在一起’變成‘心在一起’。”
在社會宣傳教育過程中,昭通市注重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通過開展歷史文化教育,讓各族群眾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認識到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文化認同的根基,在于讓歷史可觸摸、讓藝術可共鳴、讓傳統可親近。昭通市充分發揮好扎西會議紀念館、羅炳輝將軍紀念館、市博物館、魯甸地震紀念館等5個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作用,每年向200余萬游客講好“袁滋題記摩崖石刻”“扎西會議”“大國重器”(白鶴灘電站)、“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同護赤水河、共圓中國夢”等故事,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樹牢“四個與共”理念。在公共場所設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的宣傳牌、文化墻繪等,彰顯 “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積極關系狀態,各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感受到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當每一個昭通人都成為文化傳承的“活載體”,烏蒙大地的石榴籽,必將在創新的土壤中結出更豐碩的果實。
從豆沙關的摩崖石刻到全網熱播的苗劇視頻,昭通市正以“沉浸式”打破“說教式”,用“體驗感”激活“認同感 ”,多維觸達的創新載體宣傳教育模式,為邊疆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實踐樣本。
威信縣龍溪社區“4點半課堂”上,老師給學生們講解難題
學校教育:培育團結新苗
在昭通市實驗小學的足球場上,身著各民族服飾的孩子們手挽手跳起《躍動“同心圓”》,隊形變換間勾勒出緊緊相擁的“石榴籽”圖案;永善縣民族小學的各族師生走進溪洛渡水電站,在“大國重器”的轟鳴中感受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力量;校園走廊里,學生創作的蠟染、書法作品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化作可視可感的中華文化符號……近年來,昭通市各級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課程滲透、文化浸潤、實踐育人等創新舉措,引導各族青少年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昭通市開展“鑄牢”巡回演出
“這學期我們班民族團結主題班會上,老師用彝良羅炳輝將軍的故事講清了‘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道理。”昭通市民族中學馬同學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思政課上的學習心得。
在昭陽區第三小學,黨支部將民族政策學習列為“三會一課”固定議題,黨員教師帶頭開發《民族團結故事匯》校本課程;威信縣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活動,組織學生走訪紅軍長征過昭通遺址,通過開展紅色教育,引導學生增進愛國情感,厚植愛國情懷。
昭通全市中小學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加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創建力度,79所學校被評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15所學校被評為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示范學校。2024年和2025年共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品牌7個。學校以走廊、樓道等為平臺,通過蠟染、繪畫、書法、手工藝品等方式,建設貫穿“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等內容的走廊文化、樓道文化,民族大團結、大融合、共同體為主題的校園石刻、壁畫有機嵌入在校園綠化美化中,形成濃厚的民族團結氛圍。
各民族集體生日會
同時,實行各族學生混合編班、一起生活、共同成長,促進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部分學校將大課間操創新融入各民族舞蹈,唱響“在校園播下團結種子、讓祖國綻放和諧花”的主旋律,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說課征文比賽,強化師生民族理論知識,全市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
語言相通是人心相通的基礎。在學校教育中,昭通市構建起溝通心靈的“國家通用語立交橋”,全面推進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引導各族師生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融入現代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印發《關于在昭通市民族地區進一步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實施方案》,深入開展推普周活動,開展“童語同音”學前教育教師普通話培訓工作,組織1100余名教師參加全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培訓,提高教師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能力水平。堅持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各級各類學校年終考評,2024年,指導299所學校完成語言文字達標化建設工作,累計創建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學校1080所、語言文字普及村528個,11縣(市區)全部通過三類城市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評估認定,普及率達90%。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昭通市每一所校園都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播種機,每一節課都成為團結之花的培育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一代又一代各族青少年心中長成參天大樹。
各民族孩子集體過生日
機制體制護航:常態長效促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絕非階段性活動,而要成為常態機制。” 在2025年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培訓班上,市民族宗教局干部的觀點引發共鳴。昭通市正構建三級教育網絡:市級建立理論研究專班、縣級組建宣講團、鄉鎮培育“石榴籽”宣傳隊。
推進“鑄牢”宣傳教育進學校
巧家縣沙壩社區和移民安置點迎春社區開展游園主題活動
建立健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常態化和長效機制,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昭通市不斷努力,取得了積極成效:調整完善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領導民族工作機制,建立民族工作委員制、民族工作協調機制,每年至少召開1次聯席會議,傳達學習政策文件、研究解決問題。嚴格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個納入”要求,堅持把民族工作納入地方發展規劃、納入黨委全會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全面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始終把民族工作作為政治任務,2022年以來,昭通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分別20次、5次對民族宗教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定期召開市委統戰工作會議、市委民族工作會議,連續4年召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推進會,出臺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5年規劃、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30條意見、加強民族宗教工作的十條措施等文件,全面安排部署民族工作,推動民族工作落實落地、見行見效。
昭通市的實踐證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是簡單的要素疊加,而是在語言互通中凝聚共識,在文化互鑒中深化認同,在榜樣互學中升華情感。這種立體建構的教育創新,為多元民族聚居的昭通注入發展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力量。
作者: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馮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