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紹興,有這樣一支由外國人組成的調解員隊伍,被稱為“洋娘舅”。自2021年成立以來已發展至9人,他們均為外商,來自韓國、巴基斯坦、也門、印度等國家,“洋娘舅”不僅協助調解社會矛盾,也為外商和本地企業解決實際難題,這一創新舉措成為浙江創新社會基層治理濃墨重彩的一筆。
紹興柯橋區公安移民事務服務站,“洋娘舅”李天明(中)正在調解糾紛。
國際紡都里的“洋娘舅”
2025年6月27日,“陽光下的守護”法治公安主題采訪走進紹興柯橋區公安移民事務服務站,“洋娘舅”李天明正在為一名中國人和一名外籍人士解決糾紛。
流利的中文,利落的談吐,四十歲的李天明思維清晰,表達直率,自2005年從黎巴嫩來到紹興柯橋,李天明在中國已待了20年,是個中國通。2014年,他做起外貿生意,如今擁有兩家工廠,專攻戶外產品,年銷售額數千萬,在柯橋“外商圈”頗受敬重,遇到問題,一些外商最愛向李天明求助。
前不久,一位伊拉克商人找到李天明反映付了定金卻遲遲未收到貨,李天明了解后才發現是商家一單多賣,賣給了三家外商,卻只出了一家的貨。李天明從中協商,最后商家同意重新生產,方才解決了矛盾。
還有一次,一位中國人在一家埃及人開的餐廳打工,提出離職后老板卻拒絕結算最后一個月的工資,又是李天明出面,為員工要回了工資還順帶開了一份離職證明。
紹興市柯橋區被稱為“國際紡都”,每年全球四分之一的紡織面料在這里交易,常住外籍人士近四千人,流動的外籍人士年均超過10萬人次。
紹興市柯橋區公安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隊副大隊長沈劍介紹,紹興70%以上的外籍人士在柯橋工作生活,平日里難免出現矛盾糾紛,要融入當地文化,尋求支持,也少不了這些“洋娘舅”幫忙。
李天明人脈廣,說話有分量,精通俄語、阿拉伯語、法語,能在不同國家的外商中斡旋,每年要處理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達二三十起,“一些外國人的矛盾,我們去調解,彼此語言互通,距離更近。”
38歲的阿德也是一名“洋娘舅”,在柯橋做生意之前,曾是紹興市中心醫院的外科醫生,至今走在路上,還能遇見以前的患者稱他“縫針縫得不錯”,一些前同事平時遇到外籍患者,會找他幫忙翻譯,一些外商頭疼腦熱的,也紛紛找他問診。
紹興柯橋公安移民事務服務站調解室
中國智慧助力基層治理,為外貿提升營商環境
“洋娘舅”原本是一種民間解決矛盾糾紛的智慧。沈劍說,此前遇到一些矛盾糾紛,外籍人士求助警方,但因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警方時常需要找李天明這樣熱心的外商幫忙。
2021年,紹興公安、法院、司法、商務等部門決定將這些外國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專業的調解隊伍,懂中國、掌握多種語言、有威望、有愛心,成為了挑選“洋娘舅”的一些硬性標準。
沈劍介紹,考慮到柯橋區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韓國人居多,在組建“洋娘舅”時也將國籍納入考量范圍,在數次篩選后,一支5人隊伍成立了。這幾年,柯橋區的這支“洋娘舅”隊伍已發展至9人,他們均為外商,來自韓國、巴基斯坦、也門、印度等國家,普遍在四五十歲左右,年紀最大的63歲。
為了盡量不多占用“洋娘舅”工作生活的時間,調解也推行預約制,“洋娘舅”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接到調解的任務,考慮國籍、語言、文化,大家互相商量著誰去更合適。有時候,一些熟悉的外商私下求助,“洋娘舅”們也得出面擺平。李天明說,柯橋外商中如今都成立了商會,巴基斯坦商會、印度商會……他的調解訣竅是,首先找到商會的話事人。
紹興柯橋公安等部門牽頭,組建“洋娘舅”,延續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思路,創新社會基層治理實踐,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縮影。據了解,近年各地公安部門每年化解矛盾糾紛達600萬余起,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
李天明認為,“洋娘舅”這種融合中國智慧調解外商矛盾的處理方式,也正發揮著不斷助力浙江提升營商環境,提高吸引全球貿易軟實力的重要作用。去年,浙江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5萬億,占全國份額邁上12.0%的新臺階,9.5%的出口增速,繼2023年后再居東部沿海主要省市首位。南都記者注意到,作為外貿大省,近年浙江不少外籍人士工作生活,外貿生意興盛的地區,均在嘗試探索“洋娘舅”調解機制。作為世界小商品之都,2013年5月,浙江義烏市成立全國首個外調委,開創"以外調外"調解新模式,并由義烏市人民法院提供專業指導、司法確認等全流程服務。目前,外調委有來自韓國、尼泊爾、印度、德國、阿富汗、吉爾吉斯坦等15個國家的20名外籍調解員。
“中國是我的第一故鄉”
2005年,當李天明揣著400美金剛到中國哈爾濱時,這里的一切都還是陌生的。他原本學心理學,在黑龍江大學念書時,因俄羅斯外貿商人的介紹來到紹興文理學院讀工商管理。
學生時代,生活清苦,他靠做翻譯、給人寫論文、兼職掙錢。為了融入中國,每天花15個小時學習漢語,后來經常跑中國輕紡市場,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也是因為這段翻譯生涯,他結識了中國最早一批外貿商人,他們教他學中國文化、做生意,李天明說,這是他“最早認識的中國朋友”。
紹興當時發展迅速,機會遍地,當地人熱情友好,這讓他迅速決定留在紹興,后來買房、創業、成家,生子。他說,自己現在已成了“完完全全的中國人”。工作繁忙之余,要處理各種糾紛,難免占用時間,“在中國這么多年,大家提供了很多幫助,彼此其實和一家人一樣,幫個忙不算什么,做人嘛,這是最基本的。”李天明說。
“洋娘舅”阿德來中國時才18歲,在江西上大學,畢業后到紹興當外科醫生,后來辭職創業,如今早已適應了中國的生活,阿德把中國當作是自己的第一故鄉,他已很少回到巴基斯坦,妻子和孩子偶爾來中國探望。作為家里的長子,他要承擔起大家庭的責任,帶著兩個弟弟做跨境生意,談及未來,阿德說,他從未想過什么時候回去,“我不想走,我的飯碗在這里。”
采寫:南都記者蔣小天 發自浙江紹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