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胡霞 張夢瑤
“感覺像做了一場噩夢!”6月22日,好似“從鬼門關里走了一遭”、僥幸挽回生命的患者王先生(化名),對著幫他脫險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洪山院區重癥醫學科團隊,感激地比出了象征勝利的手勢。
這半個多月里,35歲的他歷經心搏驟停復蘇后又陷入“電風暴”(即室性心律失常風暴),多次在死亡邊緣徘徊,急診科、重癥醫學科、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團隊經過共同救治,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目前,他已經蘇醒并能下地活動。
6月11日深夜,王先生在睡眠中突發抽搐、意識喪失、脈搏和呼吸微弱,家人發現后緊急將其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洪山院區急診科。抵達時,情況已萬分危急——患者處于室顫狀態,瞳孔散大,心跳和呼吸停止。
急診科呂菁君主任團隊立即展開搶救:電除顫、持續胸外心臟按壓、氣管插管、緊急藥物推注……經過全力心肺復蘇,患者恢復了自主心跳,但生命體征極度不穩定,神志昏迷,被緊急轉入重癥醫學科繼續接受高級生命支持。
患者轉入時,病情極其危重,最兇險的是,患者左心衰竭,射血分數只有30%左右(正常值為50%-70%),頻繁發作室性心動過速(室速)和心室顫動(室顫),這是再發心搏驟停的“前奏曲”。
其間,患者多次心率瞬間飆升至近200次/分鐘,血壓下降,身體劇烈抽搐。每一次發作都可能導致心臟再次停跳,情況比之前更加危急。重癥醫學科醫護團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果斷實施多次電除顫、胸外心臟按壓,精準調整抗心律失常藥物,降低交感風暴,嚴密監測血流動力學變化,時刻處于高度警戒狀態,竭力穩住這顆“失控”的心臟。
“這是典型且極其兇險的‘電風暴’,隨時可能徹底奪去剛剛復蘇的生命,我們必須盡全力搶救這個年輕的生命,做好萬全的準備。”重癥醫學科余追主任當機立斷,下達關鍵指令:“立即啟動ECMO應急預案,團隊設備火速到位,做好隨時上機準備!”ECMO團隊聞令而動,以最快速度趕到患者床邊待命。一旦藥物和反復除顫無法控制“電風暴”導致循環崩潰,將立即啟動ECMO。
在余追主任的精準指揮下,侯果副主任醫師帶領醫護團隊取得生命保衛戰階段性勝利,反復十余次電除顫,配合強效抗心律失常藥物、降低交感風暴等精細管理,頑固的“電風暴”終于被有效遏制。患者脆弱的生命體征在嚴密的監護和支持下暫時穩住了,避免了ECMO的啟用。這也體現了余追主任團隊長期堅持的救治理念——“少即是多”原則,也就是,對危重患者的救治要盡可能簡化治療,而不是治療手段越多、越復雜越好。
洪山院區重癥醫學科團隊正在為患者進行緊急救治、啟動ECMO預案
盡管闖過了最兇險的“電風暴”關卡,但后續腦復蘇、多器官功能障礙、感染防控等多重考驗接踵而至。重癥醫學科醫護為患者進行精細化管理和早期干預治療,聯合心內科、神經內科等多學科專家優化治療策略,力求從源頭遏制惡性心律失常,并嚴格執行亞低溫腦保護、多模態神經功能監測評估,減輕患者的腦損傷,形成守護生命的強大合力。
在洪山院區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王先生的病情一天天好轉,神志逐漸轉清,器官功能恢復,一周后成功脫離呼吸機。隨后,在重癥康復團隊的指導下,他開始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從床上活動,到坐起、站立,再到獨立行走,未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標志著這場驚心動魄的生命保衛戰取得了勝利。見證了患者從命懸一線到能下床活動,家屬哽咽著對醫護人員表達了感謝。
余追主任表示,暴發性心肌炎易發生于青壯年人群,往往容易被忽視,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為主要表現。若未及時診斷和早期治療,死亡率極高,盡早采用“以生命支持為依托的綜合救治方案”,可顯著降低死亡率。
洪山院區重癥醫學科全體醫護人員合照
此例患者的成功救治體現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洪山院區以急診、重癥醫學科為主導、多學科協作共同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的強大綜合能力,同時,體外生命支持技術(如ECMO)的應急預案也是救治患者的重要保障。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