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夏天,江蘇溧陽,熱得跟蒸籠似的。
老農(nóng)民董法清,正在自家魚塘挖淤泥,一糞叉下去,“當(dāng)”一聲脆響。
他彎腰一摳,淤泥里竟冒出個黃澄澄、瓜子大小的東西,直晃眼。
“金的?”
老董心里咯噔一下,看看四周沒人,趕緊攥緊塞進(jìn)口袋,心咚咚跳得飛快,三步并作兩步就往家跑。
那感覺,跟撿了金子差不多!
到家門都顧不上喘勻氣,老董一把拉住正在灶臺忙活的媳婦:“快!看我撿到啥了!”
他把那粘滿泥巴的玩意兒,往媳婦眼前一遞。
媳婦正炒菜呢,鍋鏟翻得噼啪響,瞅了一眼,沒好氣:“不就一破石頭嘛,能是啥寶貝?別擋著,菜要糊了!”
老董急了:“不是石頭,你細(xì)看看,它亮著呢!”
可媳婦心思都在鍋上,沒搭理他。
老董心里憋著勁兒,自己打了盆水,把那東西仔細(xì)搓洗。
泥巴一掉,乖乖!陽光下,那東西金燦燦、明晃晃,發(fā)著金光!
媳婦菜也不炒了,圍裙都忘了摘,眼珠子瞪得溜圓:“真…真是金的啊!”
剛才還嫌棄,這會兒臉上卻笑開了花,拉著老董直說好話。
老董心里也樂,可轉(zhuǎn)念一想,這玩意到底是啥?值不值錢?
心里實在貓抓似的,老兩口一商量,干脆去村口廢品回收站問個明白。
廢品站老師 傅拿到手里,掂了又掂,看了又看,又拿牙輕輕碰了碰,眼睛倏地亮了,沖老董伸出一巴掌:“一口價,120塊,賣不賣?”
120塊!老董兩口子,差點以為自己耳朵出毛病了。
1962年啥物價?城里工人1個月工資,才30幾塊,120塊,能蓋幾間新瓦房,能給全家扯布做幾身新衣裳了!
老董只覺得一陣熱血沖上腦門,連聲答應(yīng):“賣,賣,現(xiàn)在就收!”整個人都飄起來了。
揣著巨款回家,兩口子那個美啊,腳底下跟裝了彈簧似的,蹦蹦跳跳回了家。
剛進(jìn)家門,媳婦猛地一拍大腿:“老董,還燒啥火?快去魚塘,指不定還有啊!”
老董也反應(yīng)過來了,對呀,轉(zhuǎn)身就往魚塘沖。
你猜怎么著?真神了!
在淤泥里再一挖,又摸出2顆一模一樣的金瓜子,老董的心啊,都快從嗓子眼跳出來了!
沒幾天,老董家魚塘里挖出金子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了整個溧陽。
先是親戚朋友,后來連十里八鄉(xiāng)不認(rèn)識的人,都扛著家伙跑來了。
老董家的魚塘,轉(zhuǎn)眼成了“淘金地”,糞叉、鐵鍬、簸箕齊上陣,泥漿飛濺,都想著能不能也撿個大漏。
這場面太熱鬧了,動靜大得把縣里文化館的人都驚動了。
這天,幾個穿藍(lán)制 服、背挎包的人,直接來到老董家魚塘邊,擺開架勢要往下挖。
老董一看急了:“干啥呢你們?這是我家魚塘!”
帶頭的那位干部很和氣,把他拉到一邊,遞了根煙:
“老哥,別激動。東西是在你家魚塘出的不假。可這東西啊,它可能不是普通的金子,它是文物!埋在地底下幾千年的寶貝,按法律規(guī)定,那得屬于國家。”
干部翻開手里的紅本本,指著上面的字給他講,這東西可能有天大的來歷,搞不好能幫咱國家解開一段大歷史。
老董認(rèn)字不多,可聽著聽著,心里那股子“這是我的”勁兒,慢慢下去了。
干部說得在理,這金子要是真和古時候有啥大關(guān)系,埋自家缸里藏著掖著,那是糟蹋老祖宗的東西了。
他蹲在魚塘邊上,抽完那支煙,默默點了個頭,周圍的村民也慢慢安靜了下來。
文化館的同志立刻下塘,小心翼翼地挖。
這一挖可不得了!連帶著之前老董自己挖的,一共從淤泥里,清理出來17顆金瓜子!
顆顆溜圓飽滿,亮得能照出人影。
東西是找著了,可這到底是什么?是哪個朝代的?為啥會在一個魚塘里?
為了弄清楚這些金瓜子的秘密,專家們可沒少費工夫,查了不少文獻(xiàn)資料。
結(jié)果一出,把所有人都震得目瞪口呆:
這些小小的金瓜子,竟然來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
它們是當(dāng)時一種特別的“錢”,叫“碎金子”或者“金瓜子”,大買賣找不開整金,就掰點這種碎金付賬,跟咱們今天用零錢一樣。
那么問題來了,2000多年前的金子,怎么會藏在江蘇溧陽,一個小村子的魚塘底下呢?這事兒邪乎了。
別急,專家們一拍大腿,突然想起溧陽世代流傳的一個故事,跟這個金瓜子大有淵源。
這個故事,跟一位大英雄有關(guān),他叫伍子胥。
話說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他爹和他哥,在楚國被歹人害死了,他自己也被人追得,像喪家犬一樣到處逃命。
一路逃到溧陽的瀨水邊,整個人都快垮了,又餓又渴,跟難民沒兩樣。
他實在頂不住了,趴到河邊喝水充饑,正喝著呢,一抬頭看見前面,有個正在洗紗線的姑娘(浣紗女)。
這姑娘姓史,人稱“史貞女”。
她一看伍子胥這樣子,心腸登時就軟了,她身邊也沒別的吃的,就把隨身帶的半瓦罐,漿紗用的面糊糊,給了伍子胥。
這點吃的,救了伍子胥的命。
伍子胥特別感激,臨走前,他怕追兵知道自己的去向,對姑娘再三叮囑:
“姑娘,救命之恩沒齒難忘!但你千萬、千萬別說見過我!對誰都不能說啊!”
姑娘含著淚,使勁點了點頭。
看著伍子胥走遠(yuǎn),剛拐過山頭,姑娘轉(zhuǎn)頭看了看滾滾的瀨水,又望了望伍子胥消失的方向。
為了徹 底守住承諾,讓追兵永遠(yuǎn)也問不出伍子胥的下落,這個烈女子,竟然抱著身邊一塊大石頭,“撲通”一聲跳進(jìn)了翻滾的瀨水江里,把自己的命豁出去了!
后來追兵趕到江邊,只看到湍急的江水,和一件漂走的舊衣裳。
伍子胥躲在遠(yuǎn)處山崖后,看得清清楚楚,當(dāng)時就覺得腦子“嗡”的一聲,眼淚唰地就下來了!
他狠狠一拳砸在樹上,對天發(fā)誓:“姑娘我伍子胥對不住你!只要我能活下來,只要我能報了大仇,日后必來此,用千金報答你的恩義!”
這個壯烈的故事,就清清楚楚地記載在,古書《吳越春秋》里。
后來,伍子胥果然歷盡艱險,逃到了吳國,幫吳王練兵強國,又帶兵打回了楚國,終于為父兄報了血海深仇。
功成名就后,他一點沒忘當(dāng)年江邊,那個可憐的姑娘,和自己的誓言。
他帶著隊伍,回到了溧陽瀨水邊,史貞女投江的地方。
他把早已準(zhǔn)備好的金子,鄭重地撒進(jìn)了瀨水江中。
傳說他撒下的這些金子,正是專門鑄造的金瓜子,不多不少,整整有三斗三升那么多!
2000多年前,那場轟轟烈烈的“千金報恩”,撒下的金瓜子,一部分經(jīng)過歲月的變遷,被埋在了老董家魚塘的淤泥里。
2000多年前,一位烈女子,用生命守護(hù)了承諾;
2000多年后,一位普通農(nóng)民,在淤泥中意外翻了出來。
金瓜子本身的價值,蕞終由國家保管;
但史貞女舍生取義的精神,伍子胥一諾千金的擔(dān)當(dāng),卻像瀨江的流水一樣,穿越歷史的長河,深深地融進(jìn)了每一個,溧陽人的骨血里。
現(xiàn)在,這17顆跨越千年、承載信義的金瓜子,就靜靜地躺在溧陽縣博物館里,無聲地訴說著,那段遙遠(yuǎn)的過往。
每次講解員講到這兒,不少游客的眼睛都會濕潤。
年輕的父母,會指著金瓜子,告訴身邊的孩子:“乖,看到?jīng)],這就是咱溧陽人老輩子就講究的‘說話算話’、‘有恩必報’!”
老董呢?后來常去博物館轉(zhuǎn)轉(zhuǎn),看看自己親手撈出來的那些小金粒。
他總是憨厚地笑笑,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些說不清的平靜。
就像當(dāng)年那位博物館干部,后來對他說的:“老董大哥啊,你捐出來的,可不止是金子…那分量,比千兩黃金還沉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