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業已經有2554只基金有基金經理變更事宜,涉及的基金經理人數達1351人。具體來看,有662位基金經理離任,另有823位基金經理為新聘基金經理。
在離任的基金經理中,有許多都是昔日的明星基金經理,但近幾年的業績表現并不理想。近年來,明星光環逐漸褪去色彩,“基金經理團隊制”漸漸在行業內探索并推行,盡管還有一些不足,但基金公司依然在創新和探索新的模式,不斷朝著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前進。
基金經理變動頻繁,部分基金業績欠佳
2025年以來,公募基金行業基金經理變動頻繁,呈現較高的人事調整頻率。僅6月份以來,已有將近200只基金公告了基金經理變更事宜。其中,部分基金產品業績也表現欠佳,凈值增長乏力。
6月28日,銀華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旗下銀華回報靈活解聘了之前的基金經理王斌,聘任周晶為新的基金經理。這是一只運作超10年的基金,但自2021年2月觸及凈值高點2.3元之后便出現回撤,截至2025年6月30日,凈值變為1.47元。
Wind統計顯示,王斌在任期間(2016.2.6-2025.6.26),總回報達到69.36%,任職年化回報錄得5.77%,同類排名處于中游。
此外,知名基金經理于洋也在近期離任。根據富國基金公告,旗下富國阿爾法兩年持有、富國新動力基金經理于洋離任,由此前增聘的張弘、林慶分別管理。
2025年以來,已經有2554只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事宜,涉及的基金經理人數達1351人。具體來看,有662位基金經理離任,另有823位基金經理為新聘基金經理。
數據來源:Wind
從基金公司來看,招商基金年內涉及基金經理離任的產品數量最多,有105只,嘉實基金次之,為91只;易方達基金有80只,廣發基金有68只,南方基金有68只。不難看出,頭部基金公司發生基金經理離任的產品數量在全行業居前。
在本周,又有超過40只基金發布了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
6月30日,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現象,其實也在促進行業內資源的優化配置,為行業發展注入全新活力,也推動基金公司從依賴明星基金經理向團隊化、平臺化投研體系轉型。
但另一方面,短期內可能導致基金業績波動,增加投資者的選擇成本與投資風險。其背后成因復雜,是市場環境、行業競爭、激勵機制、“去明星化” 趨勢以及個人職業規劃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市場波動下,部分基金業績欠佳,基金經理面臨較大考核壓力;行業競爭激烈,促使部分基金經理為追求更好職業發展機會選擇跳槽;激勵機制不完善,導致部分人才流失;行業逐漸從“明星基金經理”模式向團隊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還有部分經理因個人職業規劃調整而離職。
注:按基金公司統計(數據來源:Wind)
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卸任,行業正在經歷哪些變化?
今年以來,知名基金經理出現離職或卸任在管產品的情況也有不少。不少基金公司甚至因此要面臨管理層與核心投研團隊人才流失的雙重考驗。
前不久,明星基金經理鮑無可從景順長城離職也引發市場關注。根據Wind數據,鮑無可所管產品年化回報15.29%,近2年、近3年表現較好,分別為15.54%、42.12%。
盤點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長期業績表現,能做到年化10%以上的其實非常少見,這也是他在離職前后受到較多關注的原因。
今年3月,華商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權益投資總監、權益投資部總經理周海棟因個人原因離任,卸任所管全部基金產品,并且不轉任公司其他工作崗位。周海棟2010年加入華商基金后,曾管理多只基金產品,長期業績表現搶眼。
同月,華夏創新未來混合調整基金經理,周克平因個人原因,于2025年3月6日離任。周克平早在2014年7月就加入華夏基金,管理規模曾一度超180億元。
公募基金經理密集變更的背后,反映出公募基金行業正在經歷哪些變化?6月30日,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近幾年A股市場賺錢效應不太理想,許多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光環也在褪去。
她表示,首先,公募基金行業正逐步擺脫過往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 來吸引資金的模式,積極向團隊化、制度化方向轉型。在此過程中,行業著重強化投研團隊的協同合作,有意淡化個人標簽,以此降低對個別明星基金經理的依賴程度。
其次,當下行業人才流動明顯加快,人才競爭不再局限于單純的薪酬比拼,而是朝著股權激勵、差異化考核以及賦予更大決策權等多元化維度轉變。再者,行業發展模式正從粗放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在此趨勢下,行業愈發重視長期業績、風險管理以及與投資者的有效溝通,這無疑對基金經理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吳粵寧說。
政策號召高質量發展,行業已探索“基金經理團隊制”
前不久,中國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根據《行動方案》布局,基金經理團隊制管理模式是強化公募基金核心投研能力建設的重要部分。
《行動方案》指出,要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基金公司持續強化人力、系統等資源投入,加快“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支持基金經理團隊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強投研團隊。
事實上,行業內已經有部分公司開始探索相關模式,基金經理的“多人共管”模式便是一例,也是今年以來許多基金公司都在嘗試和探索的工作重點。
類似的情況可以從部分基金的經理變動安排上發現,雖然沒有明確說明是“基金經理團隊制”的導向,但在業內人士看來,許多產品增聘基金經理組成基金經理團隊,為的就是消化大規模基金的單一策略和能力圈制約的弊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許多“固收+”和公募REITs產品都在采用基金經理共管形式,單個產品旗下的基金經理數量有的超過3人。從業內來看,這樣做可以更好覆蓋債券、股票乃至其他多資產配置范圍,彌補個人能力圈的不足。
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吳粵寧表示,它有助于整合投研資源,提升投研質量,強化長周期考核,引導長期投資,引導行業從 “規模導向” 向 “投資者回報導向” 轉變。
在她看來,“基金經理團隊制”管理模式的優點在于團隊成員能夠實現優勢互補,提升業績的穩定性;有利于人才培養,構建完善的人才梯隊;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風格的快速切換。
然而,該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點。團隊成員可能因投資理念的差異產生決策分歧,增加協調成本;責任界定相對模糊,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團隊成員之間的磨合需要時間,若處理不當,將會對基金的正常運作產生不利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