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讀書在任何時代都是自我革新的一種方式,但在階級固化的封建社會里,讀書便成為了實現階級躍遷的唯一方式,讀書-科舉-做官,是出身貧苦的讀書人的畢生夢想,所謂學會文武藝,賣于帝王家!
金榜題名時
雖然都是考生們都經過數十載的寒窗苦讀,但是在科舉制度的篩選下仍舊將其劃分了三六九等,并進士們分配去不同的地方擔任要職。畢竟每次科舉得到狀元稱號的只有一位,而三甲進士加起來也不過百余人,對于龐大的封建王朝來說也就堪堪夠用而已,而相對來說一些不重要的小官職,朝廷便會委任舉人前去。
科舉考試
與金榜題名的進士相比起來,舉人的身份并不高,也只是堪堪達到做官的門檻,因此舉人能勝任官職也不多,有許多舉人等待了一輩子也沒有做官的機會。其實,絕大部分讀書人都只能得到舉人的功名,每年的科舉是真正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各省的精英匯聚京城,有年過半百的老人仍舊在堅持,有的甚至帶著自己的兒子來考試,實現了真正的上陣父子兵。
科舉考試的考房
舉人身份是官場的“敲門磚”,普天之下舉人無數,但官職有數,甚至在某些下級官吏死后,會有大批的舉人聚集在其門前等候,一旦死訊傳來,舉人們便會申請去填補其空缺,這時吏部會根據他們的成績、年齡、長相等方面綜合考量,而且對長相的要求十分嚴格,以有一把大胡子為上等,確定人名后,會進行排序,按照能力和運氣來分配官職,如果長相欠佳,能力不足,可能面對的就是被埋沒或者是無窮的等待了。
舉人
而且,舉人只能能夠選擇的進士們不愿或者不屑干的官職,一大部分都是一些九品,或者根本就不入品的小官,古時舉人在官場上是十分不受待見的,舉人與進士的差距,就如同當今的二本與重點大學之間的差距一樣。
讀書人
進士出事有人保,做官有人欣賞推薦,前輩會對其進行投資,能加入政治團體,七品開始,如果不參與政治斗爭,渾渾噩噩都可以混到四品退休,而舉人做官,勤勤懇懇,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自己祖墳冒青煙,混到七品縣令退休,就已屬罕見了,說到底還是因為舉人的升遷的道路十分閉塞,社會資源少罷了。當然,對于普通的老百姓來說,舉人身份還是蠻吃香的,代表著這個人不再是白身,而且每個月有俸祿可以拿。
古代官員
除了進入官場以外,還會有一些舉人選擇回鄉興辦私學,對于家鄉來說,他們已經是富有“大學問”的人,而他們的舉人身份便是吸引大批生源的“招牌”。而且,舉人因為富有功名,享有一些特權,如不交賦稅,見一些品級低的官員不用行禮等,使得他們在地方的威信極高,因此有些舉人成為了地方一霸,擁有了萬頃良田,富足一方。
地主
雖然,舉人的做官十分困難,但萬事總有例外,明朝的海瑞就是這個例外,海瑞字汝賢,號剛風,現海南瓊山人,其實他很符合現在的一些網絡小說主人公的設定,即父親早亡,與母親相依為命,出身偏遠(明朝海南絕對是偏遠地區)卻通過努力,跨越死亡的考驗,以舉人之身,實現了以不如品的教育干事升任至二品大員的光輝偉業,這在大明276年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但事情真的如此簡單嗎?
清官海瑞
海瑞其實算不得天才,37 歲才中舉,兩次考試均不中第。在43歲時決定不考了,去做官。他的運氣很好,當年就被選為福建南平縣學教諭,大抵相當于縣教委主任,其權力恐怕還不如今天的教育局長,因為其成績頗好,而且得到地方大員賞識,便不斷升遷,后因為一封諫書,大罵嘉靖帝,引得天下皆知,成為了當時的“天王巨星”,同時海瑞為官特別清廉,愛民如子,深得民心。曾經他在南京為民斷案,消息一經傳出,舉國轟動,人們不遠萬里前來只為見他一面,可見其群眾的基礎之深厚,同時他的清廉也為他取得了“海青天”的別號,在他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將他的畫像貼在門上,用作門神來辟邪,能做到這些的舉人,歷史上又有幾人呢?又有幾個舉人有他這樣的魄力和擔當呢?所以對舉人來說,實力是一方面,但運氣也是十分重要的!
海瑞門神像
在科舉制度上,雖然舉人的等級與進士是相鄰的,但待遇卻是天差地別,就算舉人入朝為官,也要面臨每年的巡檢考核,以及殘酷的政治角逐,渾水摸魚,為人古板遲早會被淘汰。于是做官第一要求,就是為人圓滑,要學會并懂得察言觀色,所以有些人雖然才貌平平、但口才出眾,善于逢迎,一樣可以做大官!
小伙伴們對科舉制度有沒有自己的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