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在位期間,為了壯大軍事力量,在滿洲八旗之外,設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將所屬的漢人和蒙古人也編入八旗。
對漢人的任用,是皇太極執政時期一大特色,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滿清正是在漢人的幫助下入主中原的。
漢軍八旗送創立之后,涌現出了一大批功勛卓著的貴族,比如范文程的范氏家族,李永芳的李氏家族,清初異姓王吳三桂、耿繼茂、孔有德和尚可喜及其家族,等等。
這些人當中,從爵位而言,范文程一點都不顯山露水,不過是個子爵,比不上吳三桂等王爵,就連李永芳也是個伯爵。
但是,如果要從家族的延續性,或者說子孫官職而言,范文程家族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從順治朝開始,到嘉慶朝截止,范文程的子孫有一個算一個,甭管有沒有才能和貢獻,只要是個男丁,起步都是二品官,做到都統、尚書、總督者居多,可謂貴族中的貴族。
更絕的是,范文程的子孫即便犯了錯,皇帝都會盡可能不處罰,即便處罰,也只是意思一下。
之所以如此,得益于范文程及其兒子范承謨的貢獻實在太大,清朝皇帝看在二人面子上,也要善待范氏一族。
01
范文程出生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世居沈陽,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孫范正國的后代。
明朝時期,范氏家族世代為官,范文程的曾祖范鏓曾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但未赴任,祖父范沈做到了沈陽衛指揮同知,不過他的父親范楠卻沒能做官。
范文程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據說他年少時勤奮好學,聰慧異常,很早就考中秀才,展示出了不錯的潛質。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就在范文程打算在科舉道路上更進一步之時,滿洲八旗入侵遼東,他與兄長不幸被俘,成為了八旗貴族的奴隸。
當時,后金大汗努爾哈赤并不重視漢人,所以像范文程這樣的讀書人,是沒有出頭之日的,只能給滿人當牛做馬,還要忍受無休止的歧視和凌辱,他在郁悶中度過了長達九年時間。
努爾哈赤時期,范文程已經展示出了不錯的軍政素養,在一次戰爭中,他曾建言獻策,被努爾哈赤采取,結果后金果然打了勝仗。
即便如此,范文程的地位也未得到改變,一直到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位后,他這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
皇太極認為,滿清作為少數,且地盤小、人口少,想要入主中原,就必須重用漢人,因為漢人中不但有頂級文臣謀士,也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可以彌補后金的不足。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皇太極開始重視范文程,讓范文程進入文館任職,負責出謀劃策,制定規章制度,還要兼顧政治、經濟等方面建設。
有了文館這個平臺,范文程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后金對明朝、朝鮮、蒙古的戰爭中,他都貢獻良多,既能運籌帷幄,制定合適的戰略戰術,也能披掛上陣,持刀與敵人拼死相搏。
據說,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除掉遼東督師袁崇煥之事,范文程就是謀主之一,這件事被記載在他的墓志銘上,說“公進秘謀,縱反間,總制獲罪去”,總制即總督,就是指的袁崇煥。
范文程在勸降明朝官員、將領這件事上,也是很有成就的,他飽讀史書,口才很好,許多明朝將士被他說服,比如孔有德、耿仲明投降后金,就是他一手操作的。
因為功勞卓越,范文程得到了世襲游擊的職務。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建清后,封范文程為內秘書院大學士,在外交、軍事、人事和刑事訴訟等方面都有涉及,是皇太極身邊的第一謀臣。
當時,皇太極手下的漢人有很多,比如洪承疇、三順王,等等,文臣武將都有,所以范文程的壓力小了許多。
這一時期,范文程對內改革官職,使后金政權正規化;對外則積極招納明朝臣民,在籠絡人心這件事上,做了卓越的貢獻,比如他建議禁止八旗燒殺搶掠,對于來投降者,“官來歸,復其職;民來歸,復其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在滿清統治階層,范文程起到居中調和矛盾的作用。
那時候,范文程在后金地位尊崇,不但皇太極對他推崇備至,就連多爾袞兄弟也很敬佩他,但皇太極與多爾袞卻圍繞權力有著深刻的矛盾,他往往從中穿針引線,居中調和,從未維護了政權的穩定。
02
皇太極時期,參與國政的一般是諸王貝勒及議政大臣,范文程雖然不是議政大臣,卻參與了所有機密決策,皇太極經常深夜召他入宮,一談就是一整晚,但凡遇到軍國大事,都要與他商議之后再決定。
皇太極晚期,各種詔書和撫諭各國的敕書,基本都是范文程完成的,而且從未出現謬誤。
可以說,皇太極在對明策略上之所以能成功,范文程功不可沒,是清朝初期漢人文臣的第一人。
與范文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洪承疇,洪承疇雖然才能也很卓越,卻不受皇太極重視,只被當作顧問來使用,未獲得任何官職。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洪承疇是明朝官員出身,且降清態度不堅定,而范文程未出仕明朝,履歷更干凈,也更忠心于清朝。
皇太極如此寵信范文程等漢臣,引起了一些王公貴族的不滿,他們認為漢人只能當輔助,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怎么能讓他參與決策呢?
但是,皇太極卻反問,“沒有范文程這些漢人的謀劃,你們能保證入關滅掉明朝嗎?”
雖然有皇太極庇護,但漢人政治地位低下的局面,并未得到改變。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后,范文程被編入漢軍鑲黃旗,豫親王多鐸向來看不起他,為了羞辱他,竟然搶走了他的妻子!
這件事讓范文程惱怒無比,卻又無可奈何,好在攝政王多爾袞為他出頭,嚴厲懲罰了多鐸,還將妻子還給了他。
此后,多爾袞繼續尊崇范文程,讓范文程籌劃入關之事,范文程在軍事、政治上做了分析,認為清朝表面上的敵人是明朝,實際上農民起義軍才是心腹大患,為此他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方針政策,主張八旗盡早入關,同時要安撫民眾、嚴肅軍紀。
順治元年(1644),多爾袞率十余萬大軍向山海關進發,適逢吳三桂與李自成大戰,范文程又主導勸降吳三桂,最終幫助清朝成功入關。
對于入關的口號,范文程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清軍應該以為崇禎帝復仇及剿滅李自成作為政治綱領,以此來爭取漢族人心和明朝官僚的支持:
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百姓也,今所誅者惟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師律素嚴,必不汝害。
在范文程的努力下,清軍入關的阻力大大減輕,最終順利攻入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清朝入關之后,順治帝及多爾袞給予了范文程以崇高禮遇,以內三院大學士特加少保兼太子太師銜。
范文程之所以沒像洪承疇一樣成為漢人宰相,是因為他生病了,但他的權勢其實高于洪承疇,因為史書說多爾袞將軍政事務都交給他處理。
這一時期,范文程的主要工作是緩和民族矛盾,鞏固清朝統治根基,比如人才任用,土地和稅賦改革,等等,為清朝實施了一系列仁政。
對于范文程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南明大臣史可法曾說,“清朝實施了這么多仁政,得到了人心,以后我們要收復舊地,恐怕就難了!”
隨著清朝逐漸削弱南明勢力和農民起義軍,多爾袞開始實施一系列激化民族矛盾的策略,比如剃發令、圈地令和逃人法,等等,范文程極力反對,兩人因此產生矛盾。
范文程審時度勢,認為“若忠于幼君,難免遭到迫害;依附多爾袞,亦非所愿”,兩難之際便選擇稱病在家。
此后,多爾袞曾打算迫害范文程,但被順治帝所阻,多爾袞去世后,順治帝又晉升范文程為一等子爵,并授予議政大臣之職。
03
范文程晚年雖然多病,參與政務比較少,但他對順治帝的影響很大,他不斷向順治帝灌輸漢人文化及治國思想,使得順治帝成為一個漢化程度很高的皇帝,順治時期的許多決策,都可以體現他“文德綏懷”的理念。
順治帝有多推崇范文程?
有一次,范文程臥病在床,順治帝十分著急,竟然“親調藥餌”,讓人送給范文程喝。
順治十年(1653年)范文程因病退休后,順治帝十分想念他,便讓人繪制其畫像,懸掛在宮中顯眼的地方,時不時觀看,范文程身體允許的時候,他還會親自召見并賞賜金銀。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因病去世,享年69歲,康熙帝為他上謚號“文肅”,并親自書寫匾額“元輔高風”賜給他的家人。
范文程一共有六個兒子,按照排序分別是:范承蔭,范承謨,范承勛,范承斌,范承烈,范承祚。
除了早逝的范承祚之外,其他五人都不簡單。
范文程長子范承蔭曾任鑲黃旗漢軍都統,在平定三藩之亂時戰死。
范文程次子范承謨,是將范氏家族推向巔峰的人物,他在順治時期考中進士,康熙時期在擔任浙江巡撫時政績突出,因而被提升為福建總督。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造反,范承謨覺察到靖南王耿精忠有反意,便上書康熙帝,建議暫停撤藩,以拉攏耿精忠。
不料,范承謨派去的人剛走,耿精忠就起兵造反了。
起初,耿精忠打算拉法范承謨入伙,便派人請范承謨赴宴,福建巡撫劉秉政已投靠耿精忠,便催促范承謨前往,范承謨孤身前往,耿精忠對范承謨威逼利誘,范承謨不為所動,還將耿精忠大罵一頓。
耿精忠忌憚范承謨在福建的威望,擔心殺了他會引起民變,便將他囚禁在大牢中,還給他戴上沉重的刑具。
范承謨不愿意同流合污,便選擇絕食,竟然八天都沒死。
后來,耿精忠又派劉秉政去勸降,范承謨卻拼了老命,一腳將其踹倒在地上,還大罵說,“眾反賊當受朝廷誅殺,我先奪你魂魄!”
康熙十五年(1676年)9月,清軍攻克仙霞關,耿精忠便打算投降,又擔心罪行暴露,便將范承謨、從弟范承譜及賓客53人殺害。
范承謨死前穿上御賜衣帽,向著北方皇宮的方向三拜九叩后赴死,死后遺體被丟棄在野外,但被手下許鼎收容。
康熙十六年(1677年),范承謨的遺體被運送到京城,康熙帝得知其生前事跡后,感動得流下眼淚,下旨內大臣、侍衛出迎,還追封他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賜謚號為“忠貞”。
耿精忠被殺后,范承謨之子范時崇割其肉以祭奠他,福建百姓還為他建造祠,康熙帝親書“忠貞炳日”匾額。
范承謨誓死不屈,為國捐軀,感動了清朝統治者,此后康熙帝對范氏家族越發推崇,雍正帝和乾隆帝也專門為此事嘉獎過范承謨。
前有范文程出謀劃策,助力清朝問鼎中原,后有范承謨以死殉國,用鮮血為家族爭光添彩,這樣的范氏家族,想不飛黃騰達都難。
04
范文程三子范承勛歷任廣西巡撫、云貴總督、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在任期間政績很好,康熙帝很照顧他。
范承勛赴任廣西的時候,康熙帝囑咐他說,“你的父兄(范文程和范承謨)都為國效力,我希望你能廉政愛民,也干出一番作為!”
后來,范承勛擔任云歸總督,有一次隨康熙帝拜謁孝陵,康熙帝單獨召見他,還動情地對他說:
汝父兄先朝舊臣,汝兄復盡節。朕見汝因思汝兄,心為軫戚。不見汝八九年,汝須發遂皓白如此。郊外苦寒,以朕所御貂冠、貂褂、狐白裘賜汝。汝且勿更衣,慮中風寒。明日可服以謝。
一個皇帝說想念一個臣子,還噓寒問暖并賞賜御用衣物,這樣的事情在清朝不多見,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范氏家族為清朝做出了卓越貢獻,讓懂得感恩的康熙帝銘記在心。
實際上,范承勛與父兄相比,才能很一般,也沒什么突出成就,但康熙帝“推文程、承謨舊恩,因厚遇承勛如是”,他完全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上,才一路當上總督的。
范文程四子范承斌,在哥哥范承謨死后,繼承了一等子爵爵位,不過他死得比較早,也沒有留下子嗣。
范文程五子范承烈,才能也比較不錯,能詩擅畫,精通古今歷史,留下了不少著作,他在官場上也混得不錯,靠著家族門蔭,他歷任戶部侍郎、兵部侍郎,漢軍正藍旗副都統,他雖然沒當上封疆大吏,卻也是上層官僚,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如果說,范氏家族前兩代人已經很顯赫了,那么第三代則得到了保持,甚至更進一步,因為位列封疆者更多了。
范承謨的獨子范時崇,在他去世后進入國子監讀書,靠著家族紅利,他直接繞開科舉考試,一進入官場就擔任知州,二十年間不斷升遷,一路做到廣東巡撫。
經過摸爬滾打,范時崇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清欠、鹽政、糧餉、火耗歸公上有所成就,還整頓了官場,肅清了風氣。
五年后,范時崇升任福建浙江總督,在任期間嚴厲打擊反清復明組織,還抓捕了大海盜頭子鄭盡心,康熙帝很是欣慰,在御制詩稱贊他“棟梁祖干家聲重,蘭桂孫枝令譽清”。
康熙帝念及范氏家族的功勞和忠誠,每次范時崇來朝,他都待之優重,賞賜頗多。
范承勛獨子范時鐸能力很一般,卻把家族紅利吃到了極致,雍正時期先后擔任總兵、兩江總督、藍旗漢軍都統、戶部尚書等職務。
雍正中期,范時鐸被任命為江南總督,位高權重,卻不斷犯錯,還與雍正寵臣李衛、田文鏡等人爆發矛盾。
雍正八年(1730年),李衛、田文鏡彈劾范時鐸包庇罪犯,治理河務時耽誤工期等罪,雍正帝便下旨申斥,原本按罪當斬,旦雍正帝念及范氏功勛,又考慮到范氏勢力龐大,為穩定朝堂,便特赦范時鐸,并任命為鑲藍旗漢軍副都統。
要知道,那時候但凡被李衛彈劾的人,就沒幾個好下場的,范時鐸卻能安全著陸,可見范氏家族根基有多深。
這還沒完,沒幾年功夫,范時鐸就升任工部尚書,兼鑲黃旗漢軍都統,此后又掌管刑部、兵部和內務府,繼續位高權重。
范時鐸如此受恩寵,理應盡職盡責,全心全意為國效力,他卻尸位素餐,不怎么管事,還收受賄賂,結果又被人告發了。
按照雍正帝的脾氣和手段之,范時鐸這一次肯定玩完兒,但讓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雍正帝竟然又特赦他,只是讓他以原職退休,乾隆初年去世。
05
范文程的孫輩當中,范承斌之子范時捷不得不說一下,因為他的命不是一般的硬。
早在康熙時期,范時捷就承襲了一等子爵,被授予佐領,后來他逐漸得到升遷,在雍正初期被任命為陜西巡撫。
當時,年羹堯擔任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平定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是雍正朝天子第一號寵臣,權勢熏天,卻為非作歹,無法無天。
也不知道范時捷是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投靠了年羹堯,是年羹堯的心腹,干了不少壞事,而年羹堯對他也多多提拔,甚至在雍正帝面前說他“才品超群,滿漢官員無與比并”,擬升遷入朝。
然而,還沒等范時捷赴京任職,雍正帝就開始打壓年羹堯了,他見勢不妙,便彈劾年羹堯欺罔貪婪,不久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
再后來,年羹堯被一貶再貶,直至賜死,他的一眾黨羽也都被清算,只有范時捷獨善其身。
范時捷自以為蒙混過關,卻遭到兵部彈劾,雍正帝下旨說:
及年羮堯事敗,其案內牽連范時捷之處甚多,朕俱不行究問,且念其為勛臣之后,仍畀以都統重任。料伊自必感朕深恩,力圖報效,乃歷年以來,見其辦事昏庸,奏對糊涂,并無絲毫效力一事可取之處。
如果換成別人,恐怕就在被殺頭了,但范時捷的命是真硬,雍正帝念及范家功勛,不久便下旨說不忍心處置范時捷,將范時捷降為散秩大臣,總理陵寢事務。
沒過幾年,雍正帝又以“范文程諸孫無為大僚(大官)者”,任命范時捷提督,后升任總兵,成為了岳鐘琪的部下。
范文程的另一個孫子范時綬,也是一個典型吃家族紅利之人,他以筆帖式起家,花了二十年成為巡撫,后改任正白旗滿洲都統。
一個漢人能當上滿洲都統,是很了不得的,但范時綬卻動用軍隊為自己牟利,事發后乾隆帝處置了相關人等,范時綬也被革職。
不過,很快范時綬就再次得到重用,被任命為參領,負責在新疆運羊,因為成功完成轉運,乾隆帝借機加封其為一等侍衛,不久回京擔任鑲藍旗漢軍副都統。
此后,范時綬不斷升遷,歷任禮部侍郎、左都御史、湖北巡撫,最終在工部尚書任上退休。
與康熙帝、雍正帝一樣,乾隆帝對范氏家族也很有好感,在他編纂的《貳臣傳》中,將大量明朝投降官員列入,包括洪承疇、李永芳、祖大壽等等,就連戰死的孔有德也被列入,唯獨范文程家族無一人入選。
沒有入選的原因,是因為范文程沒在明朝當過官,更在于范文程家族對清朝貢獻巨大,乾隆帝對范家人不是一般的好,范時綬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范文程的曾孫當中,依然有不少人當高官,比如范宜恒,官至戶部尚書;范宜清,官至吏部侍郎。
從皇太極時期到嘉慶帝時期,范文程的子孫有一個算一個,幾乎都做到了二品,官職低的做到了從二品侍郎和正二品都統,官職高的做到了從一品尚書和正一品的三公,位極人臣。
進入道光朝之后,范文程家族開始走下坡路,但依然享受榮華富貴,不乏朝堂大員,可以說是長盛不衰,這也是為何一些人認為漢軍八旗中范氏家族排第一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