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將在山東曲阜舉辦。
從2010年9月創立至今,尼山論壇匯集全球專家學者,匯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為解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貢獻智慧,正日益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凝聚人類文明共識的重要紐帶。
當下,全球政治沖突頻發、各國之間經貿壁壘陡增,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迫切。
本屆尼山論壇的主題是“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并設置了“文明的起源與未來發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義和時代價值”“齊魯文化與世界文明”“在全球現代化進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視野下的家庭意義與社會發展”“人工智能發展與人類文明走向”等多個分議題。
這個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處和互鑒,人類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結合本次論壇的主題和各分議題,經濟觀察報采訪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與專家,以下是來自他(她)們的觀察、思考和期望。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錢玉娟
人工智能(AI)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歷程,走過符號推理、機器學習,邁入深度學習的階段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世界。
除了與人類進行交流表達,AI也在重構知識生產邏輯的基礎上,狂奔至教育、制造、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
從提升生產效率到促進產業升級、經濟發展乃至社會進步,AI這一先進技術工具的效應加速凸顯。但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在內的一些學者,在人類科技文明行至“人機共生”的十字路口時,指出技術創新存在的隱憂——AI發展如“雙刃劍”,要確保科技進步不會走向與人類社會發展初衷相悖的方向。
“讓AI儒家化。”溫海明在2024年第10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呼吁技術以及背后的開發者能擁有儒家主義心態,目的是讓AI的應用符合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促進技術和文化和諧共生。
對AI技術的演進水平,溫海明多從文科領域的應用體驗中感知,他肯定這一新的生產力工具帶來的效率提升,但他基于意識、心靈哲學的多年研究,再經過系列哲學問題挑戰DeepSeek等AI模型后,發現AI文明的構建與科技人文的共融話題,需要被學界重視并深入研討。
2025年6月,在第11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啟幕前,溫海明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時再次談及,AI技術不能無限狂奔,背后掌握著創新內核的開發者們,應在儒家“仁學”下懷有惻隱之心。在他看來,用儒學為AI設置倫理圍欄,在科技文明社會發展的目標下,為AI重建一個“以人為本”的倫理坐標系,是在“人機共生”共識下,比馴化AI、技術迭代更緊迫的事。
AI儒家化的必要性
經濟觀察報:怎樣的契機,促動你提出了“讓AI儒家化”?
溫海明:去年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我作為AI這一專場的主持人,與相關學者一起討論的時候,就明確提出,AI的發展應該儒家化,我覺得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儒家以人為本,一直倡導仁愛他人之學,認為不論自己還是別人,都是有情感、愛心的生命體,而目前來看,AI作為人類的一個智能工具,雖然可以增強人們在運算、思考等很多方面的技能和效率,但是機器相對來說是冷冰冰的。
即便如此,我們希望AI發展會趨向于“把人當人”,不能在慢慢滲透至人類工作生活相關的場景后,產生技術霸權。AI發展需要得到正確引導,其發展如果完全沒有方向,只是純技術化地謀求迅速更新迭代,極有可能走向與我們初衷相悖的狀態。
現在各行業都在關心AI未來會怎樣發展,我覺得如果AI能自主思考的話,首先需要認真思考與發明它的主人,即人類的關系。一定程度上,AI能否學著去理解人類,是AI技術演進的一個重要課題。簡而言之,我希望由人類發明的AI,今后能夠理解儒家的“忠恕”之道,有推己及人的能力。
經濟觀察報:AI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免讓行業內產生“AI或將替代人類”的系列猜想。儒家探究“關系性存在”,你覺得AI應該如何更好地處理與人類的關系?
溫海明:AI雖然是一個工具性存在,但它和之前所有因技術創新而誕生的工具不太一樣。后者多是由人類去發出命令,技術工具照指令行事,人類有比較確定的把握,知道這個工具會怎么樣去實現。AI則是在人類實現自我認知與技術探索后,發明出來的一個智能工具,現如今它甚至能獨立思考,嘗試去理解人的想法和情緒,反而是人不能完全理解AI,不知未來會何去何從。
人類原來是把工具型的技術或能力拿來為我所用,但是現在你會發現,AI不再是純粹的工具,它有一定智力,很多時候的表現還會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有些人開始悲觀地預判,認為AI會在超越人以后再毀滅人。
正是因為預見到可能的危險,我們需要把AI往比較樂觀的道路上去引導,盡可能防止它變成一個破壞性的力量。從中國古代陰陽學說來看,AI發展本身有兩面性,像一把雙刃劍,可能造福人類,也可能傷害人類,這就要求我們去探究如何充分地利用、引導其對人有利的一面,把不利于人類文明社會發展或具有破壞性的另一面減少或者去掉。
在社會生活當中,人的情感也是兩面的,綿延兩千多年的儒家學說,可以說只強調仁愛、忠恕,強調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學說的“普世價值”在于,它不斷強調“人之為人”的正面、共情且共通的價值。也正因此,人們才能把一個可能潛在不利的東西,轉化成“為我所用”之物。
AI現在朝著自主學習方向發展,如果人類不去充分、正確地引導,不把它儒家化,那人類就可能面臨越來越大的麻煩。
經濟觀察報:你會擔心AI未來不可控,技術作惡?
溫海明:這是需要警惕的。開發AI、調教AI的技術人員應該有儒家情懷,才能讓AI充分理解與人的關系,在AI思考或做決策的過程中,堅持“把人當人”,才能盡量避免技術作惡的可能。
我覺得AI與人的共情能力需要提升,這給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這也反映出,儒家情懷可能是研發工程師們推動技術狂飆突進過程中缺失的東西。
經濟觀察報:你希望AI開發者們擁抱儒家情懷,反觀儒學中“人之為人”的核心價值,是否需要在AI時代進行新的價值錨定?
溫海明:確實儒家情懷需要與時俱進。我提出人是意念創生的存在,可以通過一個人的意識實化狀態,來對其形成監督和判斷,也就是說,人的存在,其實就是其意識存在的狀態。
人類的意識過去可能通過記錄在紙片上存在,之后產生了手機、電腦等表達個人意識的終端設備。今天很多人如果丟了手機,就會像丟了魂兒似的,那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多的私人數據存在手機上,手機終端已經成為人跟這個世界共在的一部分。
現如今伴隨AI的發展,一個人若對AI的使用愈發頻繁,他的意識就會跟AI綁定得越深,他也將變成跟AI共在的關系人。可以說,AI時代的人不再是原來單純肉體意義的人,已經變成了“超自然人”狀態,即與AI共生或人機共生的狀態。
“人機共生”是趨勢
經濟觀察報:你也提及人們對AI的認知、判斷已分化為樂觀、悲觀兩派,這也引申出了人文社會與技術融合與沖突的討論。
溫海明:其實講到人機共生體,就代表當下人類文明與AI這種機器智能已經是一個融合狀態。
我長期研究意本論,認為人之為人的存在,最根本是意識存續的狀態,當人的意識和AI深度綁定,高度融合,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哲學心物一元或心物交融的現實體現。
西方哲學主張心物二元,認為身體和心靈是分開的,心靈、意識又和物質分開。AI技術發展下,身心關系、心物關系越來越趨向一元論,因為人和終端以及AI已經深度綁定,今天愈發走向了一種類似量子糾纏的關系,人與世界之前的那種關聯關系,今天變成了人機一體化、人與AI一體化的共生狀態。
經濟觀察報: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這和現今技術演變背景下,絕大多數人對未來AI世界的趨勢預判是“人機共生”有邏輯共通性。
溫海明:對,現在我們已經處于人機共生、人機交融的狀態,最后走向的將是人類與AI世界混于一體,技術幫我們實現了人和AI世界深度綁定、融通一體的可能性。
經濟觀察報:在AI與人類文明的創新融合中,現實中已有不少傳統文化、歷史古籍等基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再呈現,像哲學這類深奧的思想,是否有被AI從技術和深入學習后消解了文化深度的可能?
溫海明:這要分不同層面來講,首先要看數字人文,不只是經典古籍,像一些博物館已經利用AI數字技術“復原”佛像,將流失海外的佛頭與佛身虛擬地連接出來,供國人一睹佛像當年完整的狀態。還有像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畫卷,通過AI視覺化的呈現,讓觀眾的感受更生動。
在數字人文方面,AI有很正面的價值,它讓不少經典“復活”,這種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是一個活化的過程。
不過,AI對經典的詮釋,除了形象化的呈現,還需要對經典本身的內涵義理有更深理解,這是當下比較難的事情。
我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精深奧妙的便是與哲理性相關的內容,比如書法的氣韻,文字蘊藏的義理,經典背后的歷史情景,古人交流的語境等。這估計是AI特別難理解的方面。
AI可以處理文字、圖像資料,甚至再創作加以呈現出來,一旦涉及到哲學義理的知識,AI的長處在于整理,不在理解。從目前對一些AI產品的體驗來看,AI離充分理解哲學還有距離,要真正消解人類文化的深度不容易。
經濟觀察報:哲學學者一般會拿怎樣的問題去挑戰DeepSeek們呢?AI給出的回答,又有哪些會讓你驚喜?
溫海明:如果用一些比較難理解的哲學問題去挑戰DeepSeek,會發現它對很多問題有大概的了解,也能回答清楚,但它往往是對問題有通用型的理解,對類似問題甚至會重復相關回答。
AI表示它也懂,大概知道問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它看起來能給你解釋得頭頭是道,讓你覺得AI確實有經驗,一旦你多次提出類似的問題,會發現AI回答近乎雷同。
分析是一套方法,顯然AI的理解分析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不管怎么說,AI的資料、數據豐富性已經超出大部分人所能得到或想到的程度,它的運算處理速度也更快,對人類的工作提效帶來很大幫助。
經濟觀察報:給AI提供豐富的知識庫甚至場景學習,讓它加速進化迭代,一個被人類馴化得更好的AI,能與人類文明融合得更快?
溫海明:如果一座“觀音”機器人不僅會合掌誦經,還會在人們向它發問時,給出有佛學意味且令人滿意的回答,民眾就可能開始供養這個機器人,會尊崇AI為大師。
這就像DeepSeek們可以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下子震驚所有人,即使佛學、道學等深奧問題,也可以有問必答。一定程度上說明,伴隨技術發展,AI通過深度學習,是能理解哲學義理的。我們可以思考,AI基于算法、理性,最后是否能提升到人類直覺性或者開悟性的狀態。
可能的AI佛祖也許會表現出AI開悟的那面,AI能進化到怎樣的狀態?投喂大量數據,讓AI進行海量學習之后,AI可能也會突然開悟。
人類社會繁雜的數據在AI面前都成了小兒科,至于最精妙的義理,能不能被AI所擁有,有的人持樂觀態度,我不能判斷AI行與不行,只是要強調的是,一旦AI在哲學方面都能夠超越人類,它真的就變成一個大師級的存在。如康德所說,理性分析還是有邊界的,AI目前基于數據、算法等與人類進行的交互,還是偏理性的,一旦要上升到開悟狀態,需要超越理性的邊界。
經濟觀察報:超越性是指AI在情感意識方面的融入,超越機器化,像人一樣是理性加感性的?
溫海明:目前AI總體來說還是理性地對海量數據、資料進行學習,它能否加入感性思維,又會引發不少悲觀態度的人思考,AI有自我意識和情感后,就像人一樣思考和體驗,且它的運算能力遠遠超過人類,一旦AI的情感是反人類的,那就很麻煩。
這也是我主張讓AI儒家化的原因所在,當AI有了感情,就更要馴化它具有惻隱之心,能夠理解人,甚至對人有同情心。目前大家都知道AI不一定是善良的,在它還偏機器和工具的時候,若不正確規范引導,一旦出現反人類的情感,就等于人類把自己送上了毀滅之路。
不僅是設置AI倫理圍欄
經濟觀察報:儒學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科技人文視角看,是否也應該“己所不欲勿施于AI”?技術創新背后緊跟著的是治理問題,現在像AI醫療等應用落地場景下,非人決策引發的倫理討論備受關注,你的相關研究中,哪些可以作為AI倫理的原則性標準?
溫海明:伴隨技術發展,引入AI倫理相關討論特別有意義。不只是AI生物診療中的醫療決策開始非人化,由機器做決策的還包括當前火爆的無人駕駛相關。
過去,醫療、交通駕駛的決策,其責任主體都是人,如今AI機器決策,反倒成了醫療機構、駕駛員撇清責任的借口。
機器本應該是人的價值延伸,作為輔助技術來幫助人,而非徹底代替責任主體。即便技術無限發展,真正徹底實現了無人駕駛以后,AI也無法保證100%不出錯,假設事故率是1?,AI也不應該因為容錯率就不擔責任。
人類作為責任主體,可以被要求承擔責任,那么AI時代該由誰來限制可能出現的問題,約束其不會因為技術狂奔走向相反的方向?
經濟觀察報:開發者們不回避AI仍是存在幻覺的,難以避免會出錯,這就像給了AI一個免責的合理借口。
溫海明:人類駕駛時因為累出現了幻覺,造成事故,要負相應的責任,這是后果論。今天到了AI時代,不能因為AI可能有幻覺,就讓相關人規避責任。
AI既然已經介入人類工作生活等多個場景,那它在進行相關決策后就要負相應的責任,相對來看,AI的容錯率應該比人還低,其要負的責任則更高才對。
不能因為AI是新技術,就縱容它出錯,尤其在可能傷害人類的情境當中,背后訓練AI的技術人員不能逃避相應的責任。
經濟觀察報:用倫理規則約束AI技術,其實在行業內已有較高呼聲,但面對狂奔在前的技術,你覺得該如何避免上述規則或討論聲音淪為技術發展的附庸?
溫海明:與駕駛相關的倫理規則、責任事故認定等,是和駕駛、公路等技術一并發展起來的,到今天已經是相當完善的狀態。所以AI治理或倫理的探討,需要和技術發展同步進行。
我擔心優先技術發展再去做治理的方式,極有可能讓一些想逃脫倫理責任的人,在AI應用落地的諸多可能性當中,做一些不合倫理或難以被監督治理的事情。
因此,我也呼吁AI倫理、AI治理甚至相關法律的介入,都應該是與技術發展同步,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為AI發展設置約束的圍欄。
人類社會創新生產出來的技術,不管如何高精尖,都不能脫離“以人為本”,一旦以技術為本,讓技術狂奔,AI或許有一天會在理解人后,更肆意地操控人、傷害人,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經濟觀察報:你覺得眼下的AI技術,是否稱得上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個比較樂觀的技術伙伴?
溫海明:我認為AI的發展應該像手機、電腦那樣為人所用,超出為人所用的部分,需要謹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技術相對緩慢地演進。
像很多車載場景已經接入了自動駕駛技術,但駕駛的倫理、法規并沒有修改,現在行業強調自動駕駛還是工具,不應該倉促地大力推進,畢竟這一技術涉及到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手機、電腦等誕生出來的時候,也有不少技術因不能真正幫助到人,漸漸被淘汰。AI發展同樣,我們對待這一新技術,能否像目前已有的技術一樣,有更多的耐心,朝著對人有利的角度去開發?
技術演進要循序漸進,而背后做研發的技術工程師們,更不該無限狂奔,避免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傷害的可能。
經濟觀察報:能感受到你期許將來能進入一個“人機共生”的新型文明生態,但又不希望這個進程太快。
溫海明:確實,技術應用于人文發展存在不利的方面,該規避就規避,該限制就限制。現在人們極度關注AI,經常看到一些宣傳說“五年之后AI會替代多少行業”,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制造焦慮,是不應該出現的。
經濟觀察報:科技圈會勾勒一個技術普惠的愿景圖,而AI因為算法被認為存在規則不平等,你如何從哲學視角分析算法對人的區別性?
溫海明:AI到底是讓社會更公平,還是加劇了不公平,這是很有意思的話題。今天通過終端應用等獲取來的信息幾乎沒有信息差。但算法不同,控制AI和算法的人,將其變成有用的工具,而讓大多數人成為算法操控的對象,這就回到了AI儒家化的問題。
手握AI先進技術,用算法控制信息的人,如果沒有儒家情懷,就會把人變成資源,視人為“礦”,通過非人化手段將人變得物質化,這是很可怕的。
經濟觀察報:真正實現AI普惠,其實契合儒家所倡導的“天下大同”思想,只是,想要切實促進人類科技文明社會的發展,眼下行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溫海明:對,我覺得首先要有耐心,順其自然,發展AI不能操之過急;其次是問題衍生出來,就要及時討論解決辦法,及時治理;第三是人類創新開發出來的一切前沿技術,不論應用于人類社會的哪些方面,都必須“以人為本”。
AI融入并推進人類社會發展,一定能夠推動人與人之間實現更多公平、普惠。
經濟觀察報:你與多位學者在今年展開一些思想學術討論,其中就涉及對AI葆有質疑、批判精神,這是心靈哲學領域對AI與人類文明融合的共識嗎?
溫海明:對,中西方哲學家們都在對AI進行思考,擔心AI慢慢地自我進化,將來有意識、情感后,它若脫離人類控制,將會給人類社會帶去不可想象的麻煩。
當然未來AI是否會不可控地闖入人類文明生態中,取決于掌握著頂尖技術的科學家們,他們是否能夠掌控、引導AI。總而言之,要展望人類科技文明的樂觀將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用儒學思想為技術狂奔的AI注入文明基因。
(作者 錢玉娟)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錢玉娟
TMT新聞部記者 長期關注并報道TMT領域的重大事件,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發現前沿趨勢。擅長企業模式、人物專訪及行業深度報道。 重要新聞線索可聯系qianyujuan@eeo.com.cn 微信號:EstherQ13827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