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抓到尹錫悅的小辮子了。
6月底新總統李在明還沒來得及換完所有辦公家具,就端出一份塵封多時的“軍事檔案”,直接指向他的前任尹錫悅。
一架無人機撕開了去年的“挑釁真相”;一紙軍令徹底打破朝韓邊境的沉默。
而且韓朝關系這么僵,李在明還幫金正恩說上話了。
時間回到2024年10月,朝鮮突然發布聲明:韓國軍方無人機闖入平壤核心空域,散發大量反朝傳單。
當時尹錫悅政府否認三連,“不是我們”、“沒有飛行”、“假的”。
可到了6月30日,李在明政府直接甩出“硬核證據”:軍方調令、飛行計劃、作戰命令,樣樣俱全。
無人機作戰司令部早已執行命令,這不是誤入,而是蓄意。
更炸裂的是,警方曾在尹錫悅親信盧相源的筆記中,找到一段話:“于分界線引誘朝鮮攻擊”。
兩條線索合并指向一個結論:這場無人機事件,不是情報任務,而是政治動作。
接下來劇情急轉直下。
李在明公開指控尹錫悅政府,試圖通過制造朝鮮的反應,為國內宣布“戒嚴”尋找借口。
更嚴重的是,有情報顯示,尹政府甚至有意圖“清除關鍵反對派人士”,并嫁禍朝鮮。
媒體也跟著扒出:尹錫悅早就制定了一份《國家安全危機應對方案》,里面明確寫著“緊急狀態下可調動軍警維穩”,而“觸發條件”為“敵對挑釁”。
這份文件一度被當作“應急預案”,但現在看,更像是一場真實演練的劇本。
就在李在明掀桌子的當天,特別檢察機關駁回了尹錫悅提出的“延遲調查”申請。
理由很簡單:證據鏈完整,涉嫌重大,不存在“政治打壓”。
司法系統動了,政壇也徹底炸了。
就在大家都盯著司法調查的時候,李在明悄悄做了另一件事。
他簽署了一份命令:邊境擴音廣播全部停止。
這種“音響對抗”從2016年就開始了,韓國這邊放K-POP、新聞評論,朝鮮那邊放軍樂、喊話。
聽上去像是冷戰遺留,其實是心理戰的延續。
李在明說得很直白:“這玩意兒不是交流,是挑釁。”
沒有協調,沒有磋商,他就直接撤了。
朝鮮那邊也沒吭聲,第二天同步關閉了噪音廣播。
邊境多年未有的“靜音”狀態,就這么出現了。
從擴音器撤掉開始,李在明動作不斷。
很快他批準了六個民間組織與朝鮮方面展開接觸。
這些組織大多是文在寅時期就活躍的文化基金會、人道協會,熟門熟路。
他們的任務不是談判,而是恢復聯系。
醫療物資、文化交流、人道援助,全都安排上。
這是繞開官方僵局的一種方式。先讓“非官方”打頭陣,看看朝鮮態度。
結果朝鮮沒有拒絕,但也沒表態。
“謹慎接受”,大概就是這種狀態。
在無人機事件的記者會上,李在明說了一句話:“金正恩在這次事件中不是挑釁方,清白應當歸還。”
這話一出口,韓國國內嘩然。
總統幫朝鮮說話?政治自殺?
可李在明不是沒想過后果。他說這句話,是有安排的。
他不是在為金正恩洗白,而是在告訴外界:這次錯在我們,下一步要變。
因為他知道,如果再不調整,韓國在半島問題上將被邊緣化。
現在的金正恩,目標很清楚:繞開韓國,直接和美國談。
李在明的動作,不是“親朝”,而是“搶回主場”。
這是對尹錫悅“美韓一體”路線的修正,也是對“自主外交”的試水。
回過頭看,2024年10月那場無人機風波,后果真不輕。
朝鮮進入一級戰備狀態,140多萬青年遞交參軍申請書,連鐵路都被炸了。
那條鐵路是朝韓合作的象征,炸了就等于說以后別來往了。
再往前半步走,可能就是炮火和傷亡。
李在明這次把事情攤開,等于是在對全國說:“我們差點走錯一步”。
不是為前任找麻煩,而是為下一步找出路。
一架無人機飛進了平壤上空。
一紙軍令幾乎翻了半島的天。
李在明沒有喊口號,也沒擺姿態,他用證據開路,用靜音換信任。
他不是要翻歷史的舊賬,而是想讓未來不再重復錯誤。
張學昆2025-07-01李在明公布驚天證據,置尹錫悅死地!金正恩的清白,他要親自來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