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政部公布的數據可知,我國目前存在隔代撫養的家庭已超2000萬戶,其中0至6歲由祖輩撫養的占比達到48.5%。你們家是老人幫忙帶娃嗎?
喂養有分歧的婆媳倆
小念產假結束后就去上班了,她發現,早上準備的蔬菜泥,晚上回來也還是好好的,娃根本沒吃。
一問婆婆,得到的回復是:“孫女不愛吃,已經吃米粉了,就行了!”
可是,現在女兒已經7個多月了,應該吃蔬菜泥、水果泥這些了啊!
婆婆認為,小米粥養活了一代代人,現在換成米粉,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根本不需要。
而且,因為總是喂孫女蔬菜泥,感覺孫女都有點不喜歡自己了。所以,她并不想給孫女吃小念準備的輔食。
結果,還是老公出馬,不斷溝通,最后婆婆才同意,試試喂蔬菜泥,但娃如果堅決不吃,也不能怪她。
說真的,像小念婆婆這樣,有自己的育兒觀念,不配合科學喂養的,還真有不少。這種行為,也被稱為——“假帶娃”,在奶奶圈蔓延開來。有的父母還渾然不知,以為是隔代親。
盤點三種“假帶娃”的行為
在隔代養育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隔代教育問題顯現出來。比如,老人只能管孩子的吃穿用度,卻不能用科學的方式喂養等,這種也被稱為“假帶娃”。
行為一:敷衍式帶娃
老人的體力、精力有限,有時候就會“偷懶”,讓寶寶自己玩,長時間待在學步車里,或者開著電視、手機,讓他自己看。
記得有次帶娃到廣場上遛彎,我發現好幾位老人都在用手機“帶孩子”。孩子在一旁刷視頻,她們則聚在一起聊天。
行為二:老法子養娃
“我可沒空做輔食”
“奶粉的營養夠了,再大一點直接吃飯就行”
“我以前帶過孩子,現在的孩子就是矯情”
這些都是當老人們面對年輕父母的育兒安排時,最喜歡用來反駁的話語。
我婆婆也經常說,以前一碗粥一份咸菜一個饅頭,能吃飽就行了。現在每天換著花樣做,也沒見孩子胖多少!
她覺得,現在養孩子事兒太多,什么蛋白質、維生素的,以前沒這些不也都長大了?
行為三:過分溺愛
看過一則調查,顯示中國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比達到70%至80%,其中有祖輩參與撫養的家庭,占比幾乎達到90%。
孩子一哭一鬧,老人就妥協。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都不讓娃跟著學,總覺得孩子還小。
還看到一則新聞,江蘇宿遷一位70多歲的奶奶經過積水路面,竟直接背著身高已有1米7的孫子,只因“不想孩子的腳臟了”等。
老人們毫無底線的溺愛,最終不僅讓孩子變得蠻橫霸道、以自我為中心,成為名副其實的“巨嬰”,也讓整個家庭背負無法預期的傷害。
如何讓隔代教育“有利無害”?
國家衛健委調查數據顯示,48%的年輕父母不認同長輩的喂養方式,85%不贊成長輩對孩子的溺愛。但又因工作、獨自無法完成育兒等,不得不請求長輩參與育兒。
那么,如何讓隔代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呢?下面的三點,或許能幫助到你。
首先,分工明確。
白天年輕父母需要上班,那么,白天對孩子的看護便由老人負責。而到了晚上下班后,則由年輕父母來照顧。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早教等方面,都建議父母親自參與。
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孩子的成長需求,提前做好約定。比如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書?可以跟老人聊聊,避免有分歧。
其次,老人適當退出。
3至6歲是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性格習慣等方面的黃金時期,老人在精力、思想等方面,很可能無法勝任,年輕父母們要承擔起來。
也就是說,在隔代養育中,老人更多是照顧孩子的吃住行,教育方面適當退出。
最后,保持良好溝通。
根據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的調查數據,75%的年輕父母曾和老人因育兒觀念差異而產生矛盾。
這點上,我也深有體會。有時候和老人的分歧,更多是因為沒有做好溝通。畢竟,大家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孩子更好。
所以,多點尊重、理解和包容,有些矛盾,也就輕松避開了。
枕邊育兒寄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規定是,撫養子女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贍養老人亦是子女的責任與義務,而老人并沒有養育孫輩的義務。因此,盡管聊了許多老人帶娃的“弊端”,但還是要懂得感恩。畢竟,老人幫我們帶娃,本身就是出于對子女的愛,并非義務。您是否也認同?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