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個話題都很火:為什么有些人越是行善,越倒霉呢?
一個共同點:他們往往都是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的善行,本質上是討好。
之所以討好,主要是因為他們恐懼。
恐懼,只會招來小人。
小人是什么?就是那些覺得你付出理所當然,甚至覺得你欠他們的人。
所以,不是行善導致災禍,是恐懼導致災禍。
01
付出型人格的本質
付出型人格的行善,不是出于愛,而是出于怕。
于是,用付出來購買安全感。
為什么會怕?因為從小被教育“要讓著別人”,否則就是“不懂事”。
長大后,他習慣了先滿足別人,再考慮自己。
所以哪怕行善了,也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被迫的習慣。
曾見過一位中年男人,每次聚餐都搶著買單,哪怕自己手頭拮據。
有一次,他半開玩笑地說:“我不請客,怕別人覺得我小氣。”
他不是慷慨,是恐懼。
哪天真的沒請客,可以預見,第一個被群起而攻之。
恐懼驅動的善行,注定扭曲。
他們以為:“我對你好,你就得對我好。”
可人性偏偏不吃這套。
你越無條件付出,別人越覺得理所當然;你某天稍有保留,他們反而覺得你欠他們的。
所謂斗米恩,擔米仇。
給得越多,對方的胃口越大,最后反咬一口的,往往是你幫得最多的人。
付出型人格最可悲的地方在于,誤以為自己的善行能換來愛,結果只換來了算計。
真正的善,應當如陽光普照,不求回報;
而恐懼驅動的善,卻像信用卡,遲早加倍奉還。
02
恐懼導致行善,行善導致小人
所以,因恐懼而行善,最終招致小人,小人招致災禍。
并不是“行善”的問題,問題在于“恐懼”。
行善是用來購買安全感的。
問題別人愿不愿意賣給你,是另一回事了。
《韓非子》里有一句話:“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
過度仁慈的人無法樹立規則,缺乏威嚴的人必然被下屬輕視。
付出型人格用善行替代了原則,用妥協消解了邊界。
我的表弟是一個老好人,每次聚餐都主動幫所有人倒茶、遞紙巾、收拾碗筷。
有次他因感冒沒參與,竟有人說:“今天沒人伺候,飯都吃不香了?!?/p>
看,非但不感謝你,還把你當下人。
恐懼結出的果實,必然帶著毒。
所有被恐懼驅動的善行,最終都會面臨反噬。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寫道:“他覺得自己做了好事,其實只是別人的肯定來充塞自己的孔洞?!?/p>
那些一邊付出一邊抱怨的人,那些幫了忙卻滿腹委屈的人,本質上都在這么玩。
而真正的善,應當如陽光落地,不問收獲,不記賬簿,更不期待被照射的物體發出回響。
03
三個方法,確保每次行善都有善報
1. 行善前,先問自己:我是不是在討好?
行善與討好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
有人給同事帶早餐,嘴上說“順手的事”,心里卻想:“這下他該記得我的好了吧?”
這不是善,是交易。
真正的善,不期待回報,不期待感謝。
只是“我想做,所以我做了”。
《菜根譚》里有一句話:“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鐘之惠?!?/p>
行善的人,如果心里不覺得自己在行善,也不惦記別人的回報,那么一斗米的恩情,也能抵得過萬鐘糧食的厚重。
我之前住院的時候,醫院門口見過一個老人,每年冬天都給那些看不起病的,門口的病人送棉衣。
有人問他圖什么,他說:“不圖什么,就是看不得人挨凍。”
但如果你行善時,心里盤算著“他以后得幫我”“他得記我人情”,那就不是善,是投資。
投資有風險,可能血本無歸。
若是因為恐懼,趕緊停止吧,否則招致小人,后患無窮。
2. 行善后,觀察對方的反應
有人借錢給朋友,朋友拿到錢后,抱怨“怎么才借這么點?”。
這就是典型的“善行喂出仇人”。
有些人是這樣,小恩小惠記不住,一點不滿恨終生。
我曾認識一位老板,他資助了一個貧困學生十年。
學生畢業后,不僅沒感激,反而怪他“當初為什么不給我更好的機會?”。
善行養出了白眼狼。
我們行善,絕不要求回報,但如果遭到惡報,就趕緊停止吧。
真正的善,應該給懂得珍惜的人。
3. 行善要有邊界
十幾年前,我一個表叔幫親戚找工作,親戚嫌工資低;幫朋友搬家,朋友嫌不夠勤快;借給鄰居錢,鄰居嫌借得少。
無節制的善,只會讓人得寸進尺。
《論語》說:“君子周急不繼富?!?/p>
幫人要幫急,而不是幫懶。
我曾經的公司有個同事,每次沒錢就找她姐借,借了從來不還。
明知揮霍無度,姐姐卻還是心軟給錢。
結果呢?她越來越貪,姐姐越來越窮。
但能怎么辦,一開始都給了,后面問,怎么可能停下來,可是親姐妹啊。
善行一定要定好邊界,否則就是縱惡。
如此,方可善有善報。
善行是美德,但偽善是陷阱。
真正的善,不害怕別人不滿意,不擔心關系破裂。
如果你行善時心里發虛,那就不是善,是恐懼。
恐懼吸引小人,坦然吸引貴人。
從今天起,留意自己的初心。
善行若無懼,災禍自然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