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韓國政府宣布,首都的名字不再叫“漢城”,改成類似英文發(fā)音的“首爾”。
這個舉動,無非是想去掉漢語的影響力,“漢城”這名字傳承了幾百年,終于要更換了。市長李明博也很激動,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
過了若干年,很多韓國人開始反思,“去漢化”搞得是不是太過分了?
1394年,朝鮮王朝老祖宗李成桂覺得舊首都開城風(fēng)水不行,便開始尋找新地點。手下人推薦了兩個地方,一個是南邊的雞籠山,一個是漢江邊的漢陽。漢陽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被李成桂看作是天選之地。1396年,正式定名“漢城”。
有意思的是,老百姓很少叫它“漢城”,都說“??”。這個詞在朝鮮話里就是“首都”。就這樣,“漢城”和“??”并存了500多年,一個聽起來正式,一個民眾喜歡用,相安無事。英文中根據(jù)音譯,把“??”翻譯成了“Seoul”。
不過一向注重“文化傳承”的韓國人,除了搶奪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冠名權(quán)”,把別人家的東西說成是自己的外,還喜歡減少漢語的影響力。“漢城”使用多年,到了2004年,市長李明博覺得這樣不行了,需要專門討論一下首都的中文名稱。
“專家們”出主意,說有必要“去漢化”,“漢城”這名字太有中國色彩了,不利于韓國的國際形象,得改。各種新奇的名稱建議都出來了,首午爾、中京、首沃……最后決定廢除“漢城”,按照英文發(fā)音,確定中文名稱為“首爾”。
其實多年來,韓國就已經(jīng)開始了類似操作,自1990年淡化漢字教育后,現(xiàn)在的年輕人說著夾雜英語和中文詞匯的韓語,已經(jīng)不怎么會寫漢字了,老人們很懷念以前漢字滿街的時代,感慨現(xiàn)在的年輕人沒文化。
要知道,韓語里70%的詞匯都來自漢語,把漢字一廢,就相當(dāng)于把大樹的根給砍了,表面上枝繁葉茂,實際上已經(jīng)斷了根。
身份證上的姓名必須有漢字,否則重名太多沒法區(qū)分,比如韓國國會議員金成泰和金圣泰,這兩個人的名字用韓文寫出來一模一樣,只能靠身份證上的漢字區(qū)分。
法院文件的核心條款也需要用漢字標(biāo)注,否則容易誤解,歷史街區(qū)比如光化門、景福宮這些地名,不用漢字外國游客根本不認(rèn)識。漢字曾經(jīng)是朝鮮王朝上流社會才通用的文字,很多古籍記錄半島的歷史,但現(xiàn)在對年輕人來說跟天書沒區(qū)別。
這些狀況很尷尬,一邊想要去掉漢字的影響力,一邊卻又離不開。2006年,政府想把光化門的漢字匾額換成韓文,民眾抗議了兩年。2009年,韓國20位前總理集體“上書”,要求恢復(fù)漢字教育,這可是破天荒頭一回。
現(xiàn)在,“首爾”改名快20年了,效果如何呢?根據(jù)2023年韓國文化觀光部的數(shù)據(jù),在中文網(wǎng)絡(luò)上,“首爾”的搜索熱度連“漢城”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游客查旅游攻略,還是習(xí)慣搜索“漢城”,最諷刺的是,韓國要展示傳統(tǒng)文化時,漢字書法還是最有說服力的“門面”,就連拍攝古裝電視劇,匾額上都需要用到漢字。
本來想擺脫“中國影響”,結(jié)果把自己弄成了文化孤立,一場文化“斷舍離”,斷的是根,舍的是魂。不過后悔藥這東西,從來就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