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欲以養心,玩古訓以警心,
悟至理以明心。
——《格言聯璧》
多靜坐以收心
針對心之道。靜坐,把外求的心收回來。靜坐,修“止觀”法也。止,從對外的攀緣中停下來,從對內的雜念妄想從出來,觀當下的發生,清晰,警覺。靜坐可收斂心神,調節氣機。中醫認為“心藏神”,靜坐通過調息固本培元,使散亂之氣歸元,緩解“憂愁則氣結,忿怒則氣逆”的氣機失調。
道家講“致虛極,守靜篤”,虛靜中觀照本心。通過內觀滌除玄覽,抵達“無心無動”的澄明之境。靜坐即“禪定”根基。六祖慧能言:“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靜坐剝離雜念,直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來面目。
道理很多,不如踐行每日一刻鐘的靜坐日課,形成習慣。綿綿密密,不間斷。
寡酒色以清心
酒色耗傷腎精,擾動相火。腎水虧則心火獨亢,引發煩躁、遺精等癥。《格言聯璧》強調:“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傷”。夏季可以飲金銀花茶、淡竹葉茶清心火。孟子言“養心莫善于寡欲”,酒色之欲障蔽本心。我還是喜歡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淡泊心境。陶淵明最是喜歡喝酒,這其中的關鍵不在酒,而在于本心是否被遮蔽。焦慮,迷茫,會讓我們做事沒有節制。
現如今,酒色還在其次,刷手機,更是耗損我們的精氣神。不談寡酒色,先談寡刷手機可也。
去嗜欲以養心
“少私寡欲”是養心核心。嗜欲如名利、滋味,令“神慮精散”。修道者通過“懺悔”“覺察”“靜坐”轉化習氣,破除“我執”以近道。嗜欲傷脾生濕,濕熱擾心則神昏。故《攝生類》言:“薄滋味以養胃氣”,脾胃和則心神安。夏季養生尤需戒油膩,增瓜果蔬菜以清養。 欲望是“煩惱障”,“心田不長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去嗜欲如除草,使心田清明。
玩古訓以警心
玩味古訓即“博學于文,約之以禮”。朱熹:“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以圣賢之言警醒己心。少看點手機,多看點書。少吃點兒肉,多吃點精神食糧。
悟至理以明心
悟理是“了心真性”的過程。《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悟至理需摒棄知見,回歸“無知之知”,如莊子“坐忘”后的澄明。
以“形神共養”筑基,靜坐調氣、節欲保精,從肉身通達心神。 以道家“虛靜觀心”破執,寡欲損知,回歸自然本真。 日常里以儒家“德性自覺”自律修身,古訓為鑒,養浩然正氣。 以禪宗“明心見性”超越生命的習氣綁縛,當下覺悟,照見本來面目。將養心之道融入生命審美,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禪意詩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