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服務需求持續高漲,如何為老人提供更加貼心、細致、專業的服務,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近期,安徽合肥、江西龍南、山東東營等地紛紛探索養老服務創新模式,通過“門鈴計劃”、“九點有約”、“一鍵式”醫養等項目,為高齡、獨居、行動不便的老人帶來全方位守護。這些案例,不僅展現了基層養老服務的溫情與智慧,也折射出當前養老行業對專業綜合型人才的巨大渴求。伴隨著行業升級和服務需求多元化,“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職業應運而生,成為養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用心創新,讓養老服務更精細
在安徽合肥市琥珀街道北苑村社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2400人,其中80歲以上的有423人。針對高齡、獨居老人的安全守護問題,社區創新推出了“門鈴計劃”。通過為老人家門安裝無線門鈴和信息牌,將全社區的高齡老人按困難程度分為紅、黃、藍三種等級:紅色每日聯系,黃色隔日聯系,藍色定期走訪。82名愛心觀察員和13名紅色守護人組成志愿隊伍,每天上門探訪、協助復查、關心生活起居,為老人們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安全防護等多項服務。
“門鈴計劃”還在不斷升級。最近,社區為老人們發放了身份證大小的SOS呼救證。遇到緊急情況時,老人只需按下按鈕,系統就會自動彈出求助人員信息和定位,社區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響應,志愿者10分鐘內上門,衛生服務站同步接收健康檔案,子女手機實時彈出警報。這一智慧養老舉措,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守護,有效提升了老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江西龍南市則推出了“九點有約”服務。每天上午9點,志愿者準時上門,為獨居、高齡、殘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代買代辦、心理慰藉、安全隱患排查等幫助。通過網格員與志愿者的協作,老人們的小需求都能被及時發現和解決,社區服務變得更有溫度。
在山東東營市,無人配送車成為智慧醫養的新亮點。通過“醫院—社區—家庭”無縫銜接的智慧醫養體系,無人配送車為老人送藥到家,實現藥品運輸全流程智能化。12個“嵌入式”社區醫養服務站陸續建成,“醫養+社區+家庭”全鏈式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和照護。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各地在養老服務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不僅提升了老人的獲得感,也對專業養老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養老行業升級背后的最大挑戰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據統計,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億,占總人口的15.6%。預計2035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3億,2050年將達到4億,撫養比也會大幅提升。龐大的老年群體,對養老服務提出了巨大需求。
然而,當前我國養老從業者以基礎護理人員為主,整體學歷水平不高,技能結構單一,難以適應智慧化、個性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發展需要。尤其在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和服務方案定制方面,既懂醫療護理、心理學,又熟悉康復技術、風險管控和智慧系統運營的綜合型人才極為稀缺。這成為制約養老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
在北苑村“門鈴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們看到愛心觀察員們每日入戶走訪、協同社區醫生上門復查;在東營區智慧醫養體系中,需要有專人負責平臺對接、數據監控、應急響應等環節;“九點有約”則要求志愿者不僅懂生活照料,還要會心理慰藉、安全評估。這些實際工作內容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護理”范疇,更需要具備全局統籌與個性化定制能力的專業管理者。
養老服務師:填補行業“專業管理者”空白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25年5月8日正式發布“養老服務師”新職業。這一職業定位為:從事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綜合需求評估、方案制訂與實施、照護技術實施與培訓指導、質量評價管理、服務咨詢轉介、實務應用研究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養老服務師不僅是“懂護理”的管理者,更是具備跨學科知識背景的綜合型專家。
具體來說,養老服務師要做的遠不止日常照護。他們能夠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態、家庭環境等多維度因素,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綜合照護方案;能夠整合醫療、康復、心理疏導等各類資源,實現跨部門協同;能夠應用智慧養老平臺,對老人健康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風險預警;還能對接政府、機構與家庭,為老人爭取各類政策福利和資源支持。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既是“策劃師”、又是“協調員”,更是“守護者”。
以北苑村為例,“門鈴計劃”的分級響應機制,需要對老人的實際困難進行專業評估,再根據不同等級制定探訪與應急預案,這正是養老服務師擅長的領域。而像SOS呼救證這樣涉及信息平臺對接、多部門聯動的項目,也需要養老服務師從技術管理到流程設計全程參與。
與傳統崗位對比:養老護理員與養老服務師有何不同?
說到養老行業,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養老護理員”。其實,護理員和養老服務師雖同在一個行業,卻有著明顯分工。
養老護理員主要負責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與基礎護理,包括飲食起居、清潔衛生、安全看護、情感陪伴以及簡單的康復鍛煉等。他們是陪伴在老人身邊最久的人,是日常生活中的貼心幫手。護理員需掌握一定的護理知識、安全防護常識以及與老人的溝通技巧,但整體工作內容更偏重于執行層面。
相比之下,養老服務師更像是“全科醫生+項目經理+社工”的綜合體。他們不僅要熟悉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還要懂得如何根據評估結果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對接醫療康復團隊、組織志愿者隊伍、監控智慧平臺運行效果,并進行全過程質量管理。護理員關心的是“一日三餐有沒有人管”,而養老服務師則要思考“如何讓每位老人都能得到最合適的照護和最及時的響應”。
舉個例子,在北苑村SOS呼救證項目中,如果老人突發身體不適按下報警鍵,護理員可以第一時間上門查看,但只有具備數據分析與應急統籌能力的養老服務師才能協調醫療資源、通知家屬并做好后續跟蹤。同時,在社區整體為老服務項目設計與質量提升方面,也需要由養老服務師牽頭進行評估與優化。
未來就業前景:養老服務師將成香餑餑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各地對智慧化、多元化、高質量養老服務模式的大力探索,社會對專業養老服務師的需求只會越來越旺盛。
一方面,從業人數缺口巨大。2024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已超3.1億,到2035年將突破4億。每提升1%的專業照護覆蓋率,就需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具備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而現有從業者中,大多數集中在基礎護理崗位,高端復合型人才極度稀缺。
另一方面,就業領域極其廣泛。無論是居家養老、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還是機構護理院、高端康養基地,乃至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都需要養老服務師來統籌評估、項目管理和質量監控。隨著智慧健康養老平臺普及,信息化數據管理崗位也成為新興方向。此外,各類醫養結合項目、適老改造工程乃至老年公益組織同樣離不開這類專業人才。
再看薪酬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相較于傳統護理員崗位,養老服務師因其綜合能力要求高,往往享有更優厚的薪資回報和更廣闊的發展通道。不僅可以成為社區/機構管理層骨干,還能向政策研究、產業咨詢、高端顧問等方向拓展職業路徑。
最重要的是,這份職業充滿社會價值感。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老人身邊,都能看到他們用專業知識守護銀發歲月,用愛心溫暖千萬家庭。
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安心變老
北苑村“門鈴計劃”的無聲守護、“九點有約”的準時問候、“一鍵式”醫養送藥上門,無不凝聚著一群群默默奉獻的專業力量。而這些溫暖背后,更需要一批批既懂管理又有愛心的養老服務師,為銀發一族撐起一把安全傘,讓他們在熟悉的家園安享幸福晚年。
可以預見,未來無論是智慧社區建設、醫養結合創新還是個性化照護方案落地,都離不開養老服務師這樣的多面手。他們不僅僅是一個崗位,更代表著中國社會文明進步與家庭幸福指數提升的重要標志。在這個充滿挑戰又充滿希望的行業里,每一位有理想、有責任、有專業素養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也值得被期待。
當我們把每一位老人的小事當作大事來做,每一個家庭都會更加溫暖;當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投身這一行業,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一起期待——有更多優秀的養老服務師,用專業和溫度守護銀發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