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鴨綠江空戰中。
美軍F-80機群突然遭神秘戰機攔截!
雷達屏上高速移動的光點并非志愿軍機型,帶俄語顫音的漢語喊話讓美軍大驚失色。
對方戰術完全是蘇軍風格!
這是一場中蘇美三方默契嚴守的秘密戰爭……
1950年10月26日深夜,蘇聯駐華大使羅申收到加密電報。
第64軍可執行預定計劃,但絕不能留下痕跡。
這個被斯大林半個月前否決的直接參戰提案,因戰局驟變重啟。
蘇聯迅速組建的第64獨立殲擊航空兵軍。
下轄三個精銳師,官兵總數達7.2萬人,包含12個空軍師、2個高炮師及后勤部隊。
軍長別洛夫少將在動員會上舉起兩份文件。
一份是《終身保密協議》。
另一份是印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字樣的制服樣品。
身高超過1.8米的士兵,褲腿必須接長12厘米,皮鞋內側繡上“中國”二字。
米格-15的機徽被徹底清除,換上手工繪制的八一紅星。
機身編號用中文噴涂,維修手冊翻譯成簡體字。
為解決語言溝通問題,飛行員需要攜帶一張用俄文字母標注漢語指令的卡片。
比如“攻擊”寫成“GONG JI”,“散開”寫成“SAN KAI”。
部分戰機因蘇軍飛行員平均身高1.8米,仍保留了原座艙尺寸,形成獨特的“高個子座艙”特征。
為避免雷達信號暴露,蘇軍戰機需從中國境內穿越鴨綠江后才開啟應答機,模擬志愿軍戰機的信號特征。
1951年1月,蘇聯飛行員迎來首次實戰。
他們的作戰區域被嚴格限制在北緯39度線以北的“米格走廊”。
連追擊敵機都不能越過該線。
這片寬約100公里的狹長空域,后來成為蘇聯空軍的主戰場。
50師的米格-15在幾分鐘內擊落F-84。
座艙記錄儀顯示全程未使用俄語,僅用漢語喊出指令。
據俄羅斯國防部1992年解密的第A-332號文件。
蘇軍空戰擊落980架敵機,高炮部隊擊落212架,總計1192架。
但這些數據直到蘇聯解體后才被公開。
最激烈的空戰發生在1951年4月12日,美軍稱其為“黑色星期四”。
當天72架B-29轟炸機在32架F-80護航下撲向鴨綠江大橋。
蘇聯空軍兩個團60架米格-15緊急升空。
40分鐘內擊落16架轟炸機和12架戰斗機,創造了零損失的奇跡。
美軍并非毫無察覺。
第4戰斗機聯隊的情報官在戰報中提到,敵方編隊協同帶有明顯的蘇軍高加索軍區風格。
根據CIA 1951年報告《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活動》。
美國早已知曉蘇聯參戰,但為避免戰爭升級選擇保密。
蘇聯的保密措施不斷升級。
所有參戰部隊的番號在蘇軍序列中消失。
停戰協定簽署后,斯大林親自簽署命令,違者按叛國罪論處。
直到1989年,前蘇聯空軍元帥索科洛夫在回憶錄中才首次透露:“我們在鴨綠江邊,為社會主義陣營而戰?!?/p>
中國官方戰史將所有空戰勝利歸于志愿軍,未提及蘇聯援助。
這種默契背后是現實考量。
中國需要蘇聯的裝備支持,而蘇聯要避免與美國直接沖突。
直到2000 年,《抗美援朝戰爭后勤史》才隱晦提到“獲得了友軍的技術支援”。
1992年俄羅斯公布第64軍完整名單。
7萬官兵的名字首次公開。
在莫斯科衛國戰爭紀念館,新增的展柜里陳列著帶中文標識的米格-15零件。
旅順蘇軍烈士陵園里。
每年4月都有飛行員后代來訪。
光明網報道顯示,該陵園安葬著202名蘇軍飛行員,其家屬每年有祭掃活動。
這場秘密戰爭重塑了東亞軍事格局。
中國空軍通過與蘇軍合訓,兩年內培養出1500名噴氣式戰機飛行員。
1953年入朝的新飛行員已能獨立執行護航任務,而蘇聯移交的64個陸軍師裝備,在后來的臺海危機中仍發揮作用。
對蘇聯而言,參戰暴露了技術短板。
美軍F-86的出現迫使蘇聯加速研發米格-17。
軍工體系為此投入 20 億盧布。
美國則借此加速北約整合,而蘇聯通過實戰檢驗了華約協同能力,為冷戰對峙加碼。
在旅順蘇軍烈士陵園的1600余座墓碑中。
202座屬于犧牲在1950-1953年間的蘇軍飛行員。
他們的墓碑上只有姓名和生卒年,沒有任何參戰記錄。
其中一位飛行員葉夫根尼,被擊落后因飛行服內層繡著CCCP。
被送往中國東北的保密醫院,直到戰爭結束才輾轉回國。
歷史的塵埃終將落定。
但那些在米格走廊上空呼嘯而過的戰機,那些用生命守護和平的身影,永遠不會被遺忘。
正如俄羅斯國防部解密文件所述:“蘇聯空軍在朝鮮的行動,是為了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安全與尊嚴?!?/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