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街頭轉一圈,00后身影咋這么少?走兩步遇著的,不是阿叔阿嬸,就是細佬哥,要不就是和我差不多年紀的。按現在的說法,60后、70后、80后、90后、05后、10后居多。
00年到05年的年輕人,像約好了似的,街上難尋影。這批人,大多剛畢業1到5年,正是闖社會的年紀。
高中考大學,留在讀書的城市,去廣東打工,或者“孔雀東南飛”。回桂平的?
少,但不是沒有。這么一來,桂平“人口輸出型城市”的標簽更扎眼了。桂平人口超200萬,可常住人口不到150萬,50多萬人成了“候鳥”。
威記當廚師那會,在桂平連像樣的餐館都找不著,只能在外頭顛勺。
同學更絕,大多落戶廣東,桂平成了他們記憶里的“老家”。
是他們不想回?
還是桂平沒給夠留下的理由?桂平氣候好,荔枝甜,可產業太單一,就業機會少得可憐。年輕人學的專業,回來要么考編,要么進廠,要不幫家里賣雜貨。
和大城市比,薪資差一截,職業選擇像條窄胡同。這代人打小泡在互聯網里,眼界早飛出小城了。大城市有更高的工資,更廣的平臺,更自由的活法。
回桂平?街坊鄰居的閑話,親戚的催婚,娛樂就那幾樣,誰受得住?也有回來的,大多是被大城市房價、競爭、孤獨“逼”回來的。
可這些“折返跑”的,帶回來的多是疲憊,少了闖勁。朋友說得直白:“回來干啥?總不能守著家里的雜貨鋪過一輩子吧?
”就算回來了,孩子上學、結婚買房,又得往外跑。小城資源就那么點,年輕人得替下一代多打算。不過也有新苗頭,這兩年鄉村振興,有年輕人帶著新點子回來了。
開網紅奶茶店,做農產品直播,老家的荔枝賣到全國。他們人不多,倒讓桂平有了點新盼頭。
桂平要留人,不是硬拽,是得讓年輕人看見“能追夢”的地兒。
等小城能給夢想澆水施肥了,飛出去的“孔雀”,總會有幾只回來。留人留人再留人,桂平的未來,就看能不能種好“留人的種子”。關注我們,看桂平如何破局,讓年輕人愿意回、留得住。
文中觀察基于日常走訪,具體數據以官方統計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