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平,這些年,有關“桂平沒落了”的論調時有出現。每一次出現都會引發人們的一陣感慨、惋惜、不甘或者不忿。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在時代發展中桂平的定位不準,導致縣域經濟排位下降,和以前的亮眼地位和表現不符所致。
有的人怪外部因素,比如說被貴港代管;比如說人口流失尤其是生力軍落廣東擰螺絲嚴重,使得發展中缺乏人才;比如說區域優勢不明顯等等。
其實,打鐵還需自身硬,桂平的底子和優勢還是有很多的,在于怎么利用好而已。換句話來說,沉寂太久,是該雄起了!
桂平要重振雄風,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把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西山茶香飄千年,大藤峽水利樞紐橫臥黔江,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銘刻著近代史的波瀾壯闊。這些不僅是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更是凝聚地域認同的精神圖騰。
產業轉型需要破立并舉。傳統農業大縣的優勢不能丟,但更要重視水利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西山腳下的富硒土壤,是打造高端農產品的天然稟賦;潯江平原的連片耕地,正適合發展智慧農業示范區。當無人機在稻田上空劃出數據軌跡,當西山茶通過跨境電商走進國際商場,"桂平制造"的價值鏈就能實現躍升。
區位劣勢的破局之道在于錯位發展。南廣高鐵穿境而過,柳梧鐵路的過境,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持續推進,桂平完全可以在承接產業轉移時突出生態優勢。發展綠色建材、生物醫藥等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西江流域清潔能源基地,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人才回流需要創造價值洼地。比起簡單模仿大城市的"搶人政策",桂平沒有一點優勢,不如構建"本地人才生態圈"。比如說扶持返鄉創業青年發展電商直播,培育"新農人"群體;與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讓技術人才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價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本地人能有適應本地產業發展的渠道等。
當年輕人發現"在桂平奮斗的人生同樣精彩",人口結構自然就會優化。換句話來說,家鄉有發展的希望和余地,薪資能支撐起來家庭的日常,誰還愿意背井離鄉遠赴他鄉揾食?
桂平這座曾經孕育過太平天國風云的古城,從來就不缺少“求變”的基因。眼下需要的,是跳出"追兵"思維,以"開路者"的姿態重新定義縣域發展模式。當晨鐘再次敲響西山龍華寺的飛檐,桂平人應當記得:歷史的榮光,永遠屬于敢于破局的先行者。
可能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如今契機已到,桂平是該行動起來了,都說有錯過沒放過,等靠和怨天尤人沒有用,還是要靠自己!桂平加油!
對吧?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