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2023年國家衛健委牽頭啟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以來,一場席卷全國的醫藥反腐浪潮從未停歇。從醫院院長、藥企高管被查,到購銷環節不正之風的糾正,這場行動已從局部整治發展為全行業、全領域、全覆蓋的系統性治理。
2025年6月13日,國家衛健委、教育部、工信部、公安部等14部委聯合發布《2025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明確今年糾風工作的重點領域,為醫療反腐筑起“全鏈條”高壓防線。
精準打擊:緊盯關鍵崗位與核心環節
醫療腐敗鏈條長、環節多,從行政管理人員、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到醫藥企業甚至患者,腐敗可能滲透在藥品流通、醫療活動的每個環節——生產、供應、銷售、使用、報銷……
在此基礎上,《要點》明確要持續深化醫藥購銷領域治理,在緊盯“關鍵少數”和關鍵崗位的基礎上,還提出要加強醫藥衛生領域新型、變異和隱形問題研判預警,嚴查藥品、高值醫用耗材、醫用設備、基建和信息化項目招投標、后勤服務等重點;持續整治檢測樣本外送、外配處方、項目審批、資金使用等易滋生腐敗的“灰色地帶”。
信用懲戒:一處失信,寸步難行
據國家醫保局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評定失信醫藥企業735家,追回醫保基金275億元,查實欺詐騙保機構2008家,聯合公安機關偵辦醫保案件301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0741人。在735家全國評定失信企業,其中7家被列為“特別嚴重失信”,40家“嚴重失信”,76家“中等失信”,612家“一般失信”。
目前,我國醫保信用評價體系已形成多層次架構,覆蓋醫藥機構、醫務人員、醫藥企業和參保人各個主體。近期,國家醫保局對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制度進行了重大修訂。
?評級簡化,門檻降低:原四檔信用等級簡化為三檔,涉案金額門檻大幅降低;
?紅線行為頂格處置:向醫保工作人員行賄、在國采中圍標串標的企業,按最高等級頂格評定;
?跨省聯動懲戒升級:“特別嚴重失信”企業涉案產品將被中止全國掛網、投標資格,全部產品將被中止在評價省份的掛網、投標資格;
?信用修復力度收緊:明確企業需通過“主動降價剔除虛高空間”“退回不合理收益”等實質性措施糾正失信,慈善捐贈等“象征性修復”方式被徹底取消。
這些調整最終目的是擠壓藥價水分,倒逼企業從“帶金銷售”轉向“質量價格競爭”,破除商業賄賂、帶金銷售等不正當交易行為,推動行業從“高定價、高返點、輕質量”的惡性循環,轉向“重療效、強合規、拼集采”的良性賽道。
穿透式監管:從源頭到終端的“全鏈條追溯”
2024年糾風工作中首次提出“穿透式監管”路徑,2025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實施路徑。發揮穿透式審計監督優勢,打通從原材料采購、藥品耗材生產、招標采購的監管通路,并明確“全面推進藥品耗材追溯碼全場景采集應用”,將監管重點向生產端覆蓋,推動監管關口前移。這意味著實現對藥品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從源頭上杜絕腐敗問題的發生。
此外,今年糾風工作中首次提出“規范互聯網診療行為”,多部門聯合懲治涉醫互聯網違法違規行為機制的建立,更將清除線上線下的監管盲區,形成“全鏈條、無死角”的監管合力。
行業影響:合規轉型重塑醫藥行業生態
合規成本倒逼企業轉型:早在今年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醫藥企業防范商業賄賂風險合規指引》中,就強調了醫藥企業是防范自身商業賄賂風險的第一責任人。醫藥企業想要避免失信處罰,必須將合規投入合規從“成本項”變為“生命線”——從內部建立反商業賄賂制度,到規范醫藥代表行為,再到主動剔除價格虛高空間,企業需將更多資源轉向研發、質量與供應鏈管理。
創新驅動成為主引擎:隨著“帶金銷售”的灰色空間被壓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轉向臨床價值、產品質量、成本控制、創新能力等方面。例如,通過集采中選的藥品,需以“低價+優質”換取市場份額;創新藥則更依賴療效數據與臨床價值獲得醫保談判優勢。這一轉變,正加速淘汰“靠營銷吃飯”的藥企,推動行業向“重研發、強質量”的頭部企業集中。
◆編輯 | 拾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