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是不是也被一條新聞刷屏了:從今年 7 月 1 號開始,你再去醫院藥店買藥,會發現藥師們多了一個動作——拿起掃碼槍,對著藥盒掃一下。這叫做“藥品追溯碼”,你不掃碼,醫保就不給你報銷。
消息一出,網上說什么的都有。有人拍手叫好,說:“太好了!一盒藥一個碼,這下假藥、劣藥無處遁形了!”
也有人覺得這事兒有點“多此一舉”:“現在干啥都要掃碼,純屬形式主義,我敢保證假藥該賣還賣,嘛用沒有。”
我在網上看了看大家的評論,唱衰藥品追溯碼的人還真不少。說實在的,這些想法,我特別能理解。因為類似的事兒咱以前確實干過,而且還失敗了。
為何藥品電子監管曾失敗?
2010 年的時候,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了個通知,要求逐步對基本藥品實行電子監管。2015 年,食藥監總局再發公告,要求在 2015 年底之前,所有的藥品生產銷售企業必須加入藥品電子監管網,并且嚴格執行掃碼規定。但是,規定還沒實施 2 個月,幾家藥企就聯合起來,把國家食藥監總局給告上了法庭。原告的理由非常簡單,因為藥品電子監管網的運營方是阿里健康,而阿里健康是一家企業,藥企認為,一家商業公司掌控全行業數據流通,存在壟斷嫌疑。2017 年 1 月 20 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宣布停止運營,這項制度也隨之淡出了市場。
所以,有了這些前車之鑒,擔心最新的藥品追溯碼難以奏效,當然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講藥品追溯碼之前,還真是必須弄清里面的游戲規則才行。
精妙設計:追溯碼的運作機制
仔細查證之后就會發現,這個小小的“藥品追溯碼”還真有些精妙之處。而且,這種機制背后,還體現出一種解決復雜問題的高級智慧。
所以,我的判斷是:這次的“藥品追溯碼”能成!
簡單來說,它就是給每一盒藥,注意,是每一盒,都辦了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這張身份證是一個由 20 位數字組成的代碼。除了這個代碼,還有專門用來掃碼的賬號。無論你是廠家、物流倉庫,還是藥店,每個節點都要登記自己的身份。只要藥品換了地方,就要掃碼,只要掃了碼,就確定了藥品的路徑。在國家醫保服務平臺 APP 上,你能看到一盒藥一生的軌跡。
那可能有人要問,這與之前失敗的藥品電子監管有啥差別?那差別可大了。首先,它的運營方是國家醫保局,是地道的國家隊,再也不會有人懷疑數據的權威性了。其次,這次主導監管的并不是強制性法令,而是一套能夠產生正反饋的規則。
正反饋:不靠道德制度
正反饋的規則這句話你可能不好理解。沒關系,咱們先來看一個問題:怎么才能讓一項好制度,不折不扣地執行下去?
我估計很多人已經想到了那句 16 字箴言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話沒錯,但是好像又差點兒啥。有法可依這句話沒毛病,法,就是我們要遵循的規則。但是怎么做到后三句呢?似乎這就要依賴從業者、執法者的道德了。對于鏟除對社會危害巨大的犯罪行為,這個原則當然沒問題,但是,當一件事情有空子可鉆,或者存在很長的利益鏈條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了。道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往往顯得很脆弱。
真正強大的系統,是不依賴人性的光輝,而是通過精妙的制度設計,讓系統本身具備自糾錯的能力。這就是我說的正反饋系統。這方面,科學研究的發展史,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范例。
我們為什么信任科學結論?是因為每個科學家都是道德完人,從不說謊嗎?當然不是。科學的可靠,源于它的一整套游戲規則。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可重復性。你說你發現了一條重要規律,沒問題,請把你的實驗方法、數據、過程,一五一十地公布出來。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實驗室,會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撲上來,按照你的方法去重復你的實驗。他們可不是為你好,而是因為無論證偽你的論文,還是重復實驗成功,他們都有利益可以拿。
一篇學術造假的論文越是驚世駭俗,可能獲得的利益就越大,但同時,也就有越多的同行來重復你的實驗,這個造假行為就越容易被揭露。這就是正反饋系統的威力,它不需要道德支撐,它通過利益驅動。
科學共同體這個系統,它不預設每位科學家都是圣人。它恰恰是利用了人性中的另一面,也就是科學家渴望榮譽、渴望成功,甚至希望看到同行失敗的心態來相互監督,相互糾錯。這個系統讓說真話的成本最低,讓說假話的風險最高。這也正是科學研究值得信賴的原因所在。
我們再來看“藥品追溯碼”系統,你會發現它和科學研究的自糾錯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藥店賣藥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而消費者購藥需要用醫保支付。藥店想要跟醫保順利結賬,就只能銷售正規渠道的藥品。如果藥品在流轉過程中沒有掃碼,或者已經被銷售過,那藥店就拿不到自己的利潤。之前,藥店可以為了利潤鋌而走險,去違規銷售。現在,藥店同樣為了利潤,成了規則的捍衛者。
這個制度設計的核心,不是“請你做個好人”,也不是“有人會盯著你”。而是“如果你不做對,你就會有直接的經濟損失”。它讓合規經營,成了阻力最小、最經濟的選擇。這股力量,可比任何道德說教和高成本的巡查要強大得多。
精準召回:從大海撈針到精確制導
當我們把視線從一家藥店,拉到整個國家的藥品網絡時,這個追溯碼的威力就更加強大了。
過去,如果發現某個批次的藥品有嚴重不良反應,需要緊急召回,那簡直是一場災難。監管部門只能發個通知,藥廠和經銷商再層層往下傳達,等通知到終端藥店,很多藥可能早就賣出去了。藥店頂多在門口貼張告示,至于能不能召回,完全是聽天由命。
那么現在,追溯碼能做到什么程度呢?能直接通知到買藥的患者本人嗎?
答案是:能,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精準。
流程是這樣的:當監管部門確認某個批次的藥品需要召回時,他們可以在后臺系統里,輸入這個批號。瞬間,系統就能鎖定該批次所有藥品的“一生軌跡”——它們流向了哪些省市、哪些醫院、哪些藥店。
更關鍵的一步來了。因為每一盒藥在賣給你的時候,都必須掃描追溯碼,并關聯你這一次的醫保結算信息。所以,系統同樣可以精確地反查出這批有問題的藥,具體是哪幾盒,在什么時間,通過哪家醫院或藥店,賣給了哪個醫保賬戶的持有者。平臺也完全可以做到,通過他們留存的患者聯系方式,一對一地進行通知和召回。
這意味著,藥品召回不再是廣撒網式的大海撈針,而是變成了點對點的精確制導。這不僅效率極高,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恐慌,保護了患者的健康。
更進一步,這背后沉淀下來的海量數據,是一座巨大的金礦。哪種藥在哪個地區消耗量最大?某種疾病的用藥趨勢有什么變化?這些信息對于國家制定醫藥政策、調配醫療資源、預測疾病爆發,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所以,我們再次回歸本質,最好的管理,就是設計一個有正反饋能力的機制。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真的能改變藥品安全的大格局。它的力量,并非源自二維碼本身的技術,而是源于其背后一整套精妙的、如同科學體系般能夠自我校正的制度設計。
我們習慣于在問題發生后,去譴責犯錯的個人,譴責沒有作為的監管體系。這當然沒錯,但更多時候只是治標不治本。下一次,當我們再遇到棘手的社會問題時,除了呼吁和譴責,或許可以多問一句:我們能設計一個更好的流程嗎?
不過,這項制度或許也會引發一些人對個人隱私數據的擔憂,畢竟,人的健康數據是屬于個人隱私范疇,但這是另外一個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我們只需要提醒大家,凡事總有利有弊,我們給你提供的僅僅是事物的一個面,供您參考。
看完文章,你認為這種“制度設計智慧”還能應用到哪些領域?比如食品安全、環保監管……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察或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