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這個人啊,說話真是張口就來。前腳還在說關稅期限不重要,后腳就改口說沒必要延長了!
這下好了,歐盟、日本這些國家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生怕7月9日一到就要挨關稅大棒。
奇怪的是,中國反倒成了這場風波中唯一的“例外”。這到底是咋回事?
貝森特的"變臉術"讓人看不懂
美國財長貝森特原本被大家當成特朗普團隊里的"穩定器",誰知道這位老兄最近也開始玩起了“變臉”。
6月初的時候,貝森特在眾議院聽證會上還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暗示關稅暫停期很可能會延長。
當時不少國家的官員聽了這話,心里的石頭總算落了地,覺得這位財長比他的老板靠譜多了。
貝森特當時的表態聽起來相當有底氣。他告訴議員們,貿易談判正在有序推進,各國都展現出了合作的誠意。
按照他的說法,只要談判繼續朝著積極方向發展,延長關稅暫停期完全在考慮范圍內。
這番話讓歐盟貿易委員會和日本經產省的官員們長舒了一口氣。
6月下旬,貝森特更是放出了一個重磅消息,說貿易協議有望在9月1日前完成。
這個時間點選得很巧妙,正好能覆蓋7月9日的關稅暫停期截止日期。
當時華爾街的分析師們普遍認為,貝森特這是在給市場吃定心丸,畢竟貿易不確定性對股市的影響實在太大了。
誰料到貝森特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改口說,即使各國展現出"真誠談判"的態度,也不意味著能夠避免關稅。這話一出,簡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之前還對美方抱有期待的各國官員們瞬間懵了,完全搞不清楚這位財長到底在玩什么套路。
4月9日開始的"游戲規則"
時間要回到4月9日,那天美國正式啟動了90天的"對等關稅"暫停期。
這個政策聽起來挺公平,但實際操作起來門道可多了。
暫停期覆蓋了除中國之外的幾乎所有主要貿易伙伴,包括歐盟27國、日本、韓國、印度、越南、墨西哥等等。
這個暫停期的設計其實挺狡猾的。表面上看,美國給了這些國家90天的緩沖時間來談判貿易協議,避免被加征關稅。
但實際上,這更像是一種施壓手段。
90天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剛好夠讓這些國家感受到緊迫感,又不至于讓他們完全絕望。
暫停期內,美國暫停對這些國家征收原定的懲罰性關稅,但前提條件是這些國家必須在貿易談判中展現出"足夠的誠意"。
什么叫足夠的誠意?標準完全由美方說了算。這就讓各國處于一種極其被動的地位,只能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
有意思的是,中國從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這個暫停期之外。
不是因為中國受到歧視,而是因為中美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安排。這種差別待遇后來證明是相當關鍵的,直接影響了后續的整個局面。
中美互降關稅的"特殊待遇"
5月12日,中美兩國代表團在日內瓦舉行了一次閉門會談。
這次會談的成果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雙方竟然達成了115%的互降關稅協議。這個數字聽起來有點玄乎,但實際內容相當實在。
協議的核心內容是這樣的:中美雙方同意在現有關稅基礎上互相降低115%的稅率。
這意味著不僅要取消之前加征的所有懲罰性關稅,還要在正常關稅水平上再降一個檔次。
這種安排在國際貿易史上都算是比較罕見的,顯示出雙方都有實質性妥協的意愿。
更關鍵的是,協議中的24%部分被設定為暫停90天執行。
這個24%涵蓋了一些敏感商品類別,包括高科技產品、農產品和部分制造業商品。
暫停期從5月12日開始計算,截止到8月中旬。這個時間安排給了雙方更多的談判空間。
這種雙邊互降的安排讓中國在整個關稅博弈中處于了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
其他國家面臨的是單方面的"恩賜",美國說暫停就暫停,說恢復就恢復。
而中國面臨的是雙邊協議,任何改動都需要雙方重新談判。這種差別在后來的事態發展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特朗普的"隨心所欲"
特朗普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在這次關稅戰中暴露得淋漓盡致。
6月下旬的時候,他在一次公開場合表示"7月9日的最后期限并不重要"。
當時在場的記者們都有點懵,不知道這位總統到底想表達什么。
特朗普接著解釋說,期限這種東西對他來說完全是可以靈活掌握的。
他可以根據情況隨時延長暫停期,也可以提前結束。"我想延長就延長,想縮短就縮短,這完全取決于我的判斷。"
這番話聽起來相當“霸氣”,但也讓各國官員們更加摸不著頭腦。
這種"隨心所欲"的態度其實反映了特朗普一貫的談判風格。
他喜歡保持不確定性,讓對方猜不透他的真實意圖。
在他看來,這種不可預測性本身就是一種談判籌碼。對方越是焦慮不安,就越容易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
6月底,特朗普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
他開始頻繁地表示"沒有必要"延長關稅暫停期。這個轉變來得相當突然,連他自己的幕僚團隊都有點措手不及。
白宮內部消息人士透露,特朗普最近對"大而美法案"在國會的進展情況相當關注,這可能是他態度轉變的主要原因。
"大而美法案"成關鍵變數
"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政府推出的一項重要立法提案,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回流、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
這個法案能否在國會通過,直接關系到特朗普政治聲望和連任前景。
7月4日美國獨立日被設定為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果法案能在這個時間點前在國會獲得通過,將是特朗普的一個重大政治勝利。
法案在國會的審議過程并不順利。
民主黨議員們對法案的一些條款提出了強烈質疑,特別是關于政府采購和貿易保護方面的內容。
共和黨內部也存在不同聲音,一些議員擔心法案的財政支出規模過大,可能加劇聯邦赤字問題。
特朗普顯然把關稅政策當成了推動法案通過的一個工具。
他的邏輯大概是這樣的:如果國會議員們知道關稅暫停期即將結束,而"大而美法案"又遲遲不能通過,那么來自各利益集團的壓力就會迫使他們加快行動。
這種策略可以說是相當精明,但也充滿了風險。
關稅政策和國內立法之間的這種聯系讓整個局面變得更加復雜。
各國政府不僅要關注美國的貿易政策動向,還得密切關注美國國會的立法進程。這種多層次的不確定性讓外交談判變得異常困難。
結語
特朗普這次的反復無常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在國際政治中,擁有談判籌碼的重要性。
中國因為有雙邊協議的保護,反而在這輪關稅風波中成了“最穩”的那一個。
其他國家就沒這么幸運了,只能在美國人的喜怒無常中膽戰心驚。
看來在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里,還是得靠實力說話,單純指望別人的善意是靠不住的!
信息來源: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關于90天對等關稅暫停期實施細則的官方公告》(2025年4月9日發布)
《中美日內瓦貿易會談聯合聲明:115%互降關稅協議條款解讀》(2025年5月12日簽署)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聽證會上的完整證詞記錄》(2025年6月3日)
《特朗普總統關于"大而美法案"立法進展的白宮新聞發布會實錄》(2025年6月28日)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對"大而美法案"財政影響評估報告》(2025年7月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