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拂去一層層歲月累積下來的塵土,文物載著故事與氣息從歷史的特殊時點,排除萬難、穿越時空,期待與我們相見。但相遇總是需要契機。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過程中,10萬余件珍貴文物在時光隧道中找到了出口,揭示著源遠流長、輝煌璀璨的歷史文明。
本欄目聚焦這些與我們遙遠卻又擁有相同靈犀的珍貴文物,以故事、科普、影像等多種形式為大家充分展示沿線文物的歷史價值、保護過程的顯著成就、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帶大家一同見證一泓清水映出的萬古千秋。
-98 05 09 23 -
這串數字代表著什么?
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北取土燒磚時發現一塊近似方形的青石,在這個名叫魯潛的人的墓志上,“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赫然在目。
2005年,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到當地進行考古基建勘探,聽聞有盜墓賊對一座墓葬“挖古”,經驗豐富的考古隊員立即聯想到數年前魯潛墓志上的文字。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確定為曹操高陵,并入選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但同時也引發無數爭議——“七十二疑冢”又何去何從?
2023年4月29日,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一切塵埃落定。
今天
讓我們穿越回三國時代
跟著魏武帝的足跡
挖掘這份與南水有關的文化密碼
探尋千年的水利傳奇
歷史推動著現在
現在又何嘗不投射著歷史的影子?
漳河之畔的七十二座荒丘
讓后人誤解了千年
流言蜚語,霧里看花,眾說紛紜
直到南水北調的勘探鍬
叩響了沉睡千年的真相
看渠中清流映出三國畫卷
安陽曹操墓(圖片來源:高陵博物館官網)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葬畢,皆除服。
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
有司各率乃職。
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曹操的遺令從容坦然
褪去戰服,塵埃落定
石牌緘默,流水洗塵,勝過千言萬語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建安十二年北伐告捷
他立于碣石山巔,看滄海吞沒殘陽
揮毫潑墨間,浪花濺濕了竹簡
可鮮有人知的是
那首氣勢磅礴的《觀滄海》
只是山河夢里的一角
他以水為弦
一手執劍 一手扶過溝渠的裂土
彈奏出一曲治世長歌
圖片由AI生成
壹
建安七年
始浚儀至睢陽,
汴水通連黃淮
建安七年,曹操下令揮鍬浚儀,修治睢陽渠。古睢水改道,使汴渠連接黃淮兩系,自此漕運暢通,江南稻米溯流北上,昔日楚漢爭霸的舊河道,在他手中復為南北命脈,這也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前身。
貳
建安九年
遏淇水入白溝,
漕舸陣馬風檣
官渡一戰后,曹操便著手開白溝。建安九年,曹操截斷淇水,將黃河的濁浪引入白溝,興建了溝通黃河和海河的第一條區間運河。
千艘戰船載著月光與刀戈,在星夜下悄然北上。史書里記載:“連舫逾萬艘,帶甲千萬人”,鄴城的燈火未熄,袁氏的旌旗已墜入浪濤。這條水道,不是征伐的捷徑,而是寫給北方的第一封安民書。
官渡之戰(圖片來源:高陵博物館官網)
叁
建安十一年
開平虜鑿泉州,
北征大獲全勝
建安十一年,北征烏桓時,平虜、泉州兩渠破土而生,呼沱河(現稱滹沱河)與泃河相銜,糧草如蛟龍穿行燕山,三郡烏桓未及彎弓便已潰敗。
凱旋碣石,滄海濤聲中,誰曾想北征之泰然,取之一脈靈淵之底氣。
如今因南水的浸潤而充滿生機的滹沱河
肆
建安十四年
浸潤萬頃荒田,
稻花香訴豐年
建安十四年,曹操重啟楚相舊堰——芍陂。芍陂是我國淮河南岸一處古老的陂塘型蓄水工程,為南征伐吳,曹操在淮河流域大規模屯田,漫灌復蘇萬頃荒蕪,稻浪翻涌、歲稔年豐。
“龍泉之陂,良疇萬頃”,時代不斷更迭,芍陂持續修繕,千年后,淠史杭灌區的碧波里,灌溉出歲物豐成的洋洋喜氣。
淠史杭灌區——從荒蕪到富饒
伍
建安十八年
引漳水入白溝,
鄴都水運四方
建安十八年,利漕渠鑿穿漳水清波,南通黃河流域并通江淮,北達海河流域而抵幽薊,鄴城自此舟楫如梭。曹植在《銅雀臺賦》中揮墨“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借早春淙淙的流水與繁茂的果樹譜寫曹操統治下國家的繁榮昌盛,表達對父親的歌頌與贊美。
據《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四《直隸 深州 白馬溝》條的記載,“在州東三十里,三國魏主曹丕之弟白馬王曹彪牧冀州,引滹沱河入于清漳,以溉高昂之田,境內利之,名曰白馬河。”這便是白馬渠的由來。它將漳水與呼沱河(現稱滹沱河)連通,貫通東西,與平虜渠、泉州渠,與后來司馬懿開鑿的魯口渠一同,使鄴城成為黃河下游大平原上的南北水運交通樞紐,更對后期中原地區和河北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質基礎。
曹操興修水利(來源:高陵博物館官網)
而現如今中原地區與河北地區的深厚情誼也在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續寫著。作為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河南境內的最后一個“超級工程”,穿漳工程是南水北調總干渠的重要節點,擔負著南水北調工程向漳河以北地區的輸水任務。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經由此處穿越漳河后,告別河南,進入河北。
南水北調總干渠的重要節點——穿漳工程
歷史的運河沉入地脈
化作華夏大地的經緯萬端
南水北調的長渠躍出圖紙
在衛星云圖上熠熠生輝
唯有水知道——
從鄴城到北京
每一滴奔向遠方的水
都是對廣闊天地與千里江山的諾言
時光流轉 歲月更替
鐫刻于方寸之間的歷史積淀
淬煉成千里長渠的巍巍堤壩
延綿成萬家清泉的粼粼波光
幻化為白洋淀的鷺影萍蹤
奔涌成大好河山的經濟通途
臨碣石而歌者,逝矣
向北方奔流者,不息
當我們飲下一杯南來的水
便飲下了1800年前的月光
與歲月這臺留聲機
被唱針劃過
記錄的槳聲帆影 海晏河清
(文中地圖來源于網絡)
撰稿 | 安亦揚
責編 | 安亦揚
校核 | 陳思璐
審核 | 李東海
【猜你不想錯過的精彩內容】
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為“信語南水北調”點亮星標!
點亮在看,關注南水北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