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有南京企業家博主發帖,今天下午拜訪了一位老大哥,他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在三年疫情期間,硬抗了三年虧損,合計1800多萬元。
本來想疫情結束了,會好一點,哪知道情況急轉直下,繼續虧損,迫不得已,開始裁人,從200多人減到70多人,就這樣員工工資才發到5月份。他和我說"要是當時能想到情況是這樣,早就減員生效。這個時候外面的賬款還有1000多萬沒有收回來,還要銀行貸款才能勉強活下去"我說實在不行就把公司轉讓或關閉,他說堅持到年底再看看。
我想每個月的成本就要70萬左右,到年底還要400多萬,提前縮小規模或者關閉可能還是一個止損的好方法。再告別的時候,我說現在真的不能優柔寡斷了,要以最壞的打算來面對現實。不然很可能經濟崩盤,麻煩纏身,一日回到解放前。互勉之。
- 其實,如今各行各業的賽道都很擁擠,大多數企業老板可謂舉步維艱,負重前行。特別受經濟下行壓力影響,有很多企業在市場經濟發展潮流中,被迫淘汰出局。
全國破產企業的大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全國共有5.5萬家企業破產,涉及資產高達1.18萬億,平均每天有150家企業破產。這一數據反映出企業面臨的經濟壓力和市場挑戰。
比如,建筑行業,2024年全年有超過2400家建筑企業申請破產,其中9月份單月就有320家企業進入破產程序,80%的企業因資不抵債無法繼續經營。
當然,還有更多的企業選擇堅持,比如開篇這類老板,選擇“死撐”。那么問題來了!為何更多的老板不是及時止損,愿意搭上身家,選擇與企業持續硬扛下去呢?
其實,這其中有自己情懷的一面,更多也有理性的一面。企業老板選擇“死撐”主要源于資產投入的沉沒成本、責任負擔、事業堅持及現實壓力。
比如,資產與投入的沉沒成本?許多老板在創業初期已抵押房產、車輛等身家,甚至舉債投入,將半生積蓄押注企業。若此時放棄,不僅多年積累的資產將清零,重新起步的難度極大,因此“無路可退”成為硬撐的重要原因。
再加上責任與情感的雙重枷鎖?,企業中跟隨多年的老員工往往與老板形成深厚情感聯結,員工背后的家庭生存(如房貸、生活開支)直接關聯。老板若選擇關企業,可能導致員工失業、家庭危機,這種責任壓力讓多數老板難以“忍心放手”。更有創業者老板,因骨子里的傲氣,認為從“商業戰士”轉為普通打工人比“刀割肉還難受”,不甘心輕易放棄多年積累的事業。
總之,希望更多的老板能夠帶領企業突出重圍,提供更多優質的就業平臺,為社會發展多做貢獻。也希望打工人能夠有一定的同理心,理解老板的不容易。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