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26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3分鐘
01
新課標全面實施:
教育轉型的時代號角
(一)9月起的教育新圖景
根據計劃,2025年秋季,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將在小學一、二、三年級和初中一、二年級使用。其他學科也將在小學一、二、三和初一、初二全面使用依據2022版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
(二)舊有教學模式的困境
長期以來,部分教師存在 “輕教材、重教輔” 的傾向,將教材視為知識點的簡單載體,習慣按教參照本宣科,對教材的整體結構、育人邏輯和時代內涵缺乏深入理解。這種 “教材工具化” 的傾向,導致課堂教學陷入 “只見知識點、不見育人面” 的困境,難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新課標背景下,若仍沿用舊有方式對待新教材,無異于 “新瓶裝舊酒”,無法實現 “培養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創新人才” 這一核心目標。
02
研讀教材:
破解新課標落地難題的關鍵秘鑰
(一)育人目標轉型:從 “知識容器” 到 “素養引擎”
新課標將教育目標升級為 “核心素養” 導向,要求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溝通協作等終身能力。新教材正是這一目標的具象化載體:語文教材以 “單元主題+學習任務群” 重構內容,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發展思辨能力;數學教材增加綜合實踐內容,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英語教材圍繞主題式項目學習,強化語言在真實情境中的運用。只有深入研讀教材,教師才能精準把握 “知識背后的素養密碼”,避免將核心素養培養淪為口號。
(二)教材功能升級:從 “教學材料” 到 “育人體系”
新教材打破傳統教材的 “知識點堆砌” 模式,構建起 “大單元 — 任務群 — 情境化” 的立體化育人體系。以語文為例,每單元以一個核心主題統攝閱讀、寫作、實踐活動,形成 “輸入 — 加工 — 輸出” 的完整學習鏈條;數學教材通過 “問題串” 設計,引導學生經歷 “觀察現象 — 提出假設 — 驗證推理” 的科學思維過程;英語教材的 “六要素” 結構(主題語境、語篇類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將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文化理解深度融合。教師唯有研讀教材的體系架構,才能跳出 “課時割裂” 的局限,實現 “用教材教” 而非 “教教材”。
(三)教學改革抓手:從 “經驗驅動” 到 “教材引領”
新課標倡導的項目式學習、跨學科融合、情境化教學等新方法,在新教材中均有明確的實施路徑。例如,數學教材的 “綜合與實踐” 單元,提供了 “設計校園垃圾分類方案”“策劃家庭旅游預算” 等真實任務;語文教材的 “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要求結合科學課知識分析《西游記》中的生態觀;英語教材的 “主題式項目”,如 “模擬聯合國會議”“制作本地文化英文手冊”,為語言運用搭建實踐平臺。研讀教材中的這些創新設計,教師才能獲得具體可操作的改革 “工具箱”,避免教學創新流于形式。
03
新時代教師的教材研讀策略:
從“淺讀”到“深耕”
(一)樹立 “三個維度” 研讀視角
1. 縱覽全局:繪制教材 “育人地圖”
通讀整套教材目錄,梳理各年級、各單元的核心素養目標,如小學低年級數學側重 “數感與符號意識”,高年級聚焦 “模型思想與數據分析”,形成 “素養發展曲線圖”。關注教材中的 “跨學段銜接” 內容,如小學的 “簡單方程” 與初中 “一次函數” 的邏輯關聯,避免教學出現斷層。
2. 深挖細節:解碼教材 “隱性語言”
關注教材中的插圖、注釋、拓展閱讀材料,這些往往蘊含學科思想與價值導向。如歷史教材中的文物圖片,不僅是知識點載體,更是培養 “文化自信” 的素材;科學教材的 “科學家故事”,可用于滲透 “科學精神” 教育。同時,研究教材習題的梯度設計,從 “基礎鞏固” 到 “綜合應用” 再到 “拓展創新”,明確每類習題對應的能力層級。
3. 對比分析:把握新舊教材 “變與不變”
通過新舊教材目錄對比,明確新增內容(如語文的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數學的 “跨學科主題學習”)和刪減內容(如英語的 “單純語法練習題”),理解變化背后的課標要求。關注教材案例更新,如政治教材引入 “人工智能倫理”“碳中和政策” 等時代議題,體現 “課程內容貼近生活” 的理念,教學中需結合這些新案例設計討論活動。
(二)踐行 “三位一體” 研讀方法
1.與課標對照:建立 “目標 - 內容 - 實施” 關聯
通以課標中的 “核心素養表現” 為標尺,分析教材內容如何落實。如課標要求 “數學教學應培養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對應教材中 “數學建模”“數據分析報告” 等內容,教師需設計 “用數學圖表解讀社會現象” 等任務,將課標要求轉化為具體教學活動。
2.與學情結合:實現 “教材共性” 與 “學生個性” 融合
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如農村學校可將數學教材中的 “城市交通規劃” 案例替換為 “鄉村道路優化”,英語教材的 “國際文化交流” 主題可結合本地非遺文化,增強教學的適切性。關注教材中的 “彈性空間”,如 “選學內容”“拓展活動”,為學優生提供深度學習素材,為學困生設計基礎鞏固路徑。
3.與教研協同:在對話中深化理解
參與教材培訓、校本教研時,帶著 “教學困惑” 與同行交流,如 “如何處理教材中跨學科任務的學科邊界”“怎樣評估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分享研讀中的創新發現,如 “利用教材插圖設計情境化問題鏈”“將教材旁白轉化為學生探究任務”,在思維碰撞中形成更優化的教學策略。
05
讓教材研讀成為專業成長的 “鋪路石”
新課標時代的教材,不再是固化的知識載體,而是充滿張力的育人場域。它既蘊含國家的育人意志,又預留了教師創造性發揮的空間;既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又倒逼教師專業能力的升級。當教師以研究者的視角研讀教材,就能發現每個單元都是素養培育的 “微課程”,每篇課文都是思維訓練的 “腳手架”,每道習題都是能力提升的 “階梯石”。唯有真正讀懂教材的 “言內之意” 與 “言外之境”,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從 “教知識” 到 “育人才” 的華麗轉身,讓新課標落地生根,綻放出最動人的教育風景。
面對新課標,我們怎么才能更好地抓住育人的核心?校長派針對大家的需求,集結科學教學專家與教學名師,圍繞核心素養落地,以“理念重構+單元設計范例+課例分析研討”為主線,提供可遷移的“新教材、新課堂”實施路徑與工具箱。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校長派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