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玉林,每年高考成績出來,不管是明里暗里,官方或者坊間,都喜歡搞一個“狀元”排名以示驕傲,今年也是如此。雖然如今官方已經淡化和弱化這個排名,可是在坊間,這個習慣還繼續延續。比如2025年高考成績出來,也出來了一個。
在表中可以看到,在廣西高考成績前十中,玉林高中占了兩個席位,可以說吊打了其它高中。
說起來,玉林可以說是教育傳統強市,對于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尤其在新式教育開啟的民國時期開始,人才井噴,為廣西的發展和建設輸送了非常多的人才!玉林高中的亮眼表現并非偶然。這座桂東南小城的教育基因,早在百年前的文昌閣里就已埋下。民國初年,留日歸來的教育家黃紹竑在此創辦新式學堂時,或許不會想到,他種下的教育火種會綿延百年不息。
漫步在玉林老城區,仍能看到當年教會學校留下的紅磚拱廊。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見證著這座城市"開眼看世界"的早慧。上世紀三十年代,玉林中學就率先開設英語會話課和理化實驗室,其教學理念甚至比省城更為超前。這種敢為人先的氣魄,至今仍在玉林教師的血脈里流淌。
當代玉林教育更展現出獨特的"生態智慧"。不同于某些名校的題海戰術,這里的課堂常常延伸到田間地頭。生物老師帶著學生觀測南流江的水質變化,語文課在云天文化城的楹聯前開講。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恰恰暗合了新高考改革的核心要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榜的兩位學子都來自普通職工家庭。他們的成功印證了玉林教育的普惠性——在這里,優質教育資源從不是少數人的特權。每當華燈初上,市圖書館的閱覽室里總能看到校服少年與白發老者比鄰而讀的畫面,這種代際傳承的求學精神,或許才是玉林教育最動人的風景。
當人們熱衷于比較分數時,玉林人更在意的是校門口那棵百年玉蘭樹又開了多少朵花。因為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剎那的綻放,而是年復一年的靜待花開。
同時,如何把教育強市化為發展優勢,也是擺在玉林面前的現實問題!
雖然說玉林教育成績突出,可是怎么把這些高考人才留住,讓他們能學成歸來為玉林的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要知道,在玉林的經濟排名長期在廣西的第四位置,是該要往前走一步了。
因為玉林的優勢明顯,除了是教育強市,有人才底蘊,同時還是廣西的老牌工業強市之一,放眼廣西,也就是柳州能和它掰手腕。可是玉林如今也“向海圖強”,有了自己的港口,未來可期。
就看怎么走好這一步了!要將教育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玉林需要構建"培養-回流-賦能"的良性循環生態。一方面可借鑒蘇州工業園模式,在玉東新區打造"玉林學子創業園",為返鄉人才提供場地租金減免、稅收優惠等政策包,重點對接本地機械制造、健康食品等優勢產業需求。例如可與玉柴集團共建智能制造實驗室,讓高校科研成果直接服務企業技改升級。
在產教融合方面,建議建立"玉商回歸"導師制,邀請在外成功的玉林籍企業家擔任創業顧問。同時推動本地職業院校與福綿服裝、北流陶瓷等特色產業集群簽訂定向培養協議,實現"入學即入職"的精準育人。博白縣的編織工藝、容縣的沙田柚產業都可成為大學生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向海經濟方面,鐵山港東岸可規劃建設臨港人才社區,配套國際學校、高端醫療設施,吸引海洋工程、物流管理等專業人才。借鑒寧波經驗,設立"玉林海洋人才發展基金",對參與向海經濟項目的高端人才給予專項補貼。還可聯合北部灣大學開設"港口經濟"特色課程,培養本土化海洋產業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留住人才不能僅靠鄉情紐帶,更需要構建有競爭力的發展平臺。建議建立"教育-產業"大數據平臺,實時分析人才流動趨勢,動態調整政策工具箱。當教育紅利與產業升級形成共振,玉林突破"廣西第四"的發展天花板將水到渠成。
玉林加油!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