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7日,在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館,一場承載著半個世紀時光回響的紀念活動隆重舉行。數十位來自德中兩國政學工商界的嘉賓共同出席“紀念施特勞斯訪華50周年專題研討會”,這不僅是一次關于中德關系發展的回顧,更是一次跨越時間的精神致意。
1975年,時任德國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前州長施特勞斯(Franz Josef Strau?)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訪華,成為首位受到中國毛澤東主席接見的聯邦德國高級別政治人物。此訪不僅拉開了巴伐利亞與中國深層合作的序幕,也鞏固了中德1972年建交后的雙邊關系發展勢頭,更為推動國際格局由兩極向多極轉變添加了助力。
來自巴伐利亞州現任州長索德爾的一段視頻致辭為活動拉開大幕。索德爾在講話中提到,巴伐利亞州與中國友誼源遠流長,始于施特勞斯50年前的訪華之旅。這種長期伙伴關系根植于信任與交流的傳統,如今,雙方在多個領域交流密切,未來應繼續共同著眼長遠,以對話跨越分歧,延續務實合作伙伴關系。
隨后,中國駐慕尼黑總領事邱學軍發表致辭。他也高度評價了施特勞斯這場在美蘇冷戰背景之下的“破冰之旅”,盛贊其以遠見卓識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格局。邱學軍指出,50年來中巴州合作碩果累累,巴伐利亞與山東、廣東、四川三個中國經濟強省結成友好省州關系,是在華擁有友好省最多的德國聯邦州之一,中國也已連續多年蟬聯巴州全球最大貿易伙伴。面對當前世界復雜形勢,他呼吁傳承施特勞斯“百聞不如一見”的務實精神,摒棄“脫鉤斷鏈”雜音,愿與巴州各界攜手,賡續友好傳統,發揮地方交往優勢,推動深化雙邊關系。
巴伐利亞州政府辦公廳主任、聯邦事務和媒體部長赫爾曼(florian Herrmann)贊賞施特勞斯此訪彰顯的德國外交自主精神,強調其“對華合作即未來投資”的戰略遠見至今仍具啟示意義。他特別肯定中國駐慕尼黑總領館的設立是中巴友好關系的重要見證,并以施特勞斯當年從廣州寄回波恩的明信片手跡作結,稱“中國值得一游”(China ist eine Reise wert)的開放精神值得延續。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主席、歐洲議會議員費爾伯(Markus Ferber)也通過視頻向現場致意,隨后,施特勞斯的兩個兒子——馬克斯·施特勞斯(Max Josef Strau?)與弗朗茨·施特勞斯博士(Dr.h.c. Franz Georg Strau?)的致辭將氣氛推向高潮。兩人以親歷者與見證者的身份,回顧了父親當年訪華的經歷細節與感受。他們的敘述樸實卻動人,讓聽眾感受到歷史并非遙遠塵封,而是仍在一代代人之間流動延續。
在掌聲與回憶中,研討會進入第二階段——主題圓桌討論。“昨日可憶”“今日可握”“明日可期”三個主題板塊依次展開,不同世代的中德合作親歷者與推動者分別上場,分享了他們眼中的變化與期待。
寶馬集團政府事務副總裁貝克(Dr. Thomas Becker)表示:“中國如今不僅是我們最大的單一市場,也是我們全球創新、生產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合作在當下是重中之重,面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單邊主義抬頭和供應鏈沖擊,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而非單邊壁壘。作為深植于巴伐利亞和中國的企業,寶馬集團始終致力于搭建橋梁,推動共同創新,深化互信與長期伙伴關系。”
漢斯·賽德爾基金會的中國事務負責人、“山東省人民友好使者”朗格(Willi Lange)上世紀80年代就曾投身于中德鄉村發展建設合作,他以親身經歷指出,這段成功的合作歷史離不開施特勞斯奠定的政治基礎及中巴雙方多部門的持續支持,并呼吁即使在當前復雜形勢下,也應繼續珍視維護伙伴關系,推動對話與交流不斷前行。
在隨后到來的自由交流環節中,許多嘉賓在歷史照片展示墻前駐足,凝視那張1975年施特勞斯與毛澤東握手的黑白影像,也在彼此交談中續寫著跨越半個世紀的情感聯結。2025年同樣是中歐建交50周年,而真正能穿越時間和局勢波動的,是基于相知、相敬、相助之上的長期伙伴關系。這場紀念活動上的對話,正是為了不讓這段歷史的溫度和智慧在當代冷卻,反而轉化為推動未來的持續動力。
(歐洲時報德國版關夢覺現場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