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蔡徐坤給大家的印象還是“雞你太美”。
兩年后,他就成為番茄爽文男主。
閉關100年,發現樂壇倒退30年,而我進步兩年半。
蔡徐坤新歌爆火全網
從萬人嘲到萬人捧,蔡徐坤只用了一首歌的時間。
蟄伏兩年的回歸之作《Deadman》霸榜各大音樂平臺,拳打蔡依林,腳踢李宗盛。
13天收藏量就突破150萬,海外iTunes登頂15國榜單。
關鍵這不是IKUN們的狂歡,很多路人,甚至黑粉,聽完都忍不住點了一個贊。
連男性都對他改觀了。
有人說這是“遭貶謫流放才能寫出的好歌”。
有人懊悔,“以前光顧著跟風玩梗了,怎么就錯過了這顆華語樂壇的遺珠”。
甚至還收獲了很多音樂人的好評。
“Deadman在音樂結構、節奏處理、編曲互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設計感”。
網友贊嘆蔡徐坤的同時,愛豆歌手們也迎來一次集體大檢閱。
TFBOYS、時代少年團等愛豆組合紛紛被拉出來進行對比,更早一批的鹿晗、黃子韜、張藝興也沒能逃過。
但對比完之后卻發現,雖然播放數據看著挺高,但除了影視OST,這些人幾乎沒有一首歌有傳唱度。
《Deadman》也是如此。
雖然它質量不錯,很有上世紀美國靈魂樂的質感,但聽完之后記不住。
大家吹捧一陣也就過去了,沒怎么見過有人哼唱過。
這也是國內偶像的通病,你只能看到高大上的制作班底、亮眼的播放數據、接連不斷的演唱會,甚至國外音樂節的出圈舞臺。
但就音樂而言,就是走不進大眾。
在“如果不是偶像,還有人聽你擔的歌嗎”這種提問下,不少粉絲也都認為自己偶像的音樂脫離粉絲后,可能沒人聽。
愛豆做不出大眾化音樂?
走不進大眾是因為愛豆們都喜歡做概念性音樂。
比如做一些非傳統的編曲、音色,或者直接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
2018年,張藝興就在自己的第三張專輯《夢不落雨林/NAMANANA》里提出了M-pop。
指的是用中文作為基礎語言演唱,加入一種或一種以上其他國家語言的歌曲。
這個概念被他沿用至今,還說自己要建立M-pop的文化宇宙。
概念性音樂注定了是不接地氣的。
因為傳唱度高的歌曲通常需要旋律簡單易記、歌詞直擊共鳴、適合KTV等大眾場景。
比如《孤勇者》《后來》。
而概念性音樂是背道而馳。
往往旋律復雜、歌詞抽象、曲風小眾,總之就是不符合大眾的聽覺習慣。
就像蔡徐坤的《RIDE OR DIE》采用試驗搖滾風格,張藝興的《酒》融合電子與民族樂器,雖然受到了專業圈的認可,但普通聽眾會覺得難唱、難記。
而且偶像和大眾是存在文化隔閡的。
偶像大多出自日韓體系,而日韓又一直在向西方音樂靠攏,所以國內偶像的歌曲也會模仿西方。
蔡徐坤的《Deadman》就是全英文歌詞,全外籍制作班底,不看名字,會以為這是首純西方音樂。
MV也是西方視覺風格。
牛仔、馬匹、煙蒂、槍響,典型的美國西部片。
但中文市場畢竟還是青睞母語歌曲,即便有翻譯,但到底還是隔了一層,很難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再就是對于偶像們來說,音樂是服務于形象的。
偶像的核心就是販賣人設,音樂、舞臺、綜藝都只是維持人設的工具。
即便他們也可以像獨立音樂人一樣盡情的表達自己,但因為是偶像,所以他們的音樂也需要有更多標榜自己的成分。
比起追求音樂本身的表達深度,更大的目的是凸顯自己的個人形象。
所以你會看到許多偶像都是用自己的名字或符號作為專輯名,畢竟,這是最明顯的個人標簽。
劉雨昕的首張專輯就是《XIN》,黃子韜的首張專輯是《T.A.O》。
但嚴格來說,專輯名應該是本次收錄歌曲的主題。所以,與其說是發給大家聽,不如說就是粉絲特供,自然難以走進大眾視野。
還有一點就是,大家對流量偶像的偏見過于深刻,即便真有好音樂,路人也很難點開去聽。
在國內,偶像=實力不足。
盡管蔡徐坤、張藝興已經深度參與創作,但大眾仍可能會認為他們的音樂是“靠包裝”“靠修音”。
而這些“人設”又太過深入人心,已經蓋過了音樂本身。
比如蔡徐坤的“雞你太美”、張藝興的“努力努力再努力”,導致大眾更關注他們的娛樂屬性而非音樂作品。
即便蔡徐坤的《Deadman》讓人耳目一新,張藝興在《我是唱作人》中展現了音樂才華,但仍然有不少人認為這不過是團隊包裝。
什么是真正的國際化
偶像們的音樂之所以難以走進大眾,是因為他們想打高端局。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大部分偶像們發的歌都是全英文。
至少一定會包含幾段英文。
蔡徐坤、王嘉爾、張藝興等等都是如此。
每一個人都說要讓世界看到華語音樂,黃子韜和張藝興更是從一開始就宣誓要帶華語音樂打進國際舞臺。
但到底打沒打進國際市場,咱們也有目共睹,大部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反觀以前那些傳統歌手。
他們從來沒有說自己要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只是專注中文市場。
最狂妄的也不過是周杰倫那句“華語音樂就是最X的”,但這也是為了抵抗韓流熱潮。
但對本土音樂的專注反而讓他們收獲了一些國際影響力。
林俊杰在日韓都有一定的粉絲量,周杰倫的《青花瓷》《東風破》更是讓西方人驚嘆。
偶像們對國際化的強調,是因為他們需要高大上的國際人設,以吸引粉絲和資本。
即使實際影響有限,但“走向世界”的口號至少能提升逼格。
他們希望能復刻BTS的成功,通過音樂的“西化”進入國際市場。
但這種國際化只是表面。
雖然采用了國際化制作團隊,但成品更像是工業流水線產品,既沒有華語音樂的韻味,也不如K-Pop成熟。
因為國際化是“被世界認可”,而不是“主動告訴世界我很厲害”。
就像那些傳統歌手,都是深耕本土之后,才自然輻射海外。
鄧麗君在日本發展的時候仍以中文歌為主,但音樂中獨特的東方韻味反而讓日本聽眾懷念至今。
周杰倫的《雙節棍》《青花瓷》能在海外走紅,也是因為它們有鮮明的中國風特色,而非刻意迎合國際市場。
他們不強調“國際化”,但作品足夠強,自然有人來聽。
真正的國際化并非模仿西方,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文化表達方式,回歸音樂本身,才能獲得國際關注。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印客共建社群
大家好,印客美學現在有100多萬的粉絲。建立這個社群,是希望找到好的品牌和好的操盤手,來共建。我們會開放出印客美學,引入好的品牌,好的操盤手,跟我們一起來玩轉。
如果你是創始人,有好的產品,有好的團隊,但是產品不知道該怎么賣出去,我們可以提供自己的百萬私域流量,一邊帶動你的產品銷量,一邊培養你的團隊學習私域運營的技能。
如果你是上班族或者自由職業,可以來學習如何成為操盤手,多一份收入和經驗,或是想找到人生第二條曲線。不要錯過機會。印客擁有百萬粉絲。不缺流量也不缺產品,所以有很多的機會,大家可以大膽來學習和實踐。
所以進入這個社群后,請先加群主微信,告訴他,你是做什么的。我們近期會有公開課,來告訴大家我們如何鏈接彼此。
我在群里等你。
- 歡迎關注少禾美學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