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周末剛結束。
本屆金曲獎從1648張專輯、23486件作品中,最終選出169件作品角逐27個獎項。
聽起來陣仗很大,實則并未引起太多水花。
圖片源自@ 人類登月廣播
以前金曲獎獲獎名單出來,不管你同不同意,總有想要與之爭論一番的沖動。
但本屆金曲獎應該是最安靜的一屆。
連罵都懶得罵,才是真危險了。
1
最土嗨的年度歌曲
金曲獎為何落到如此“下場”,看獲獎名單就知道了。
爭議最大的應該是“年度歌曲獎”:Energy男團的《星期五晚上》。
看到這你應該會心生疑問,都“年度歌曲”了我咋沒聽過?
別著急,這首“年歌”確實沒火過臺灣海峽,僅在臺灣省本土爆火。
至于歌曲質量怎樣,大家自由品鑒:
我查了下這歌到底咋火的?
一句話,和《跳樓機》同樣套路:短視頻推爆的。
這個Energy男團,算本土老團了。多年前作為小鮮肉團體小火過一波,可還沒大火就開始鬧內訌。這兩年估計也是看到了“再就業男團”的爆紅,于是一波老人又攢在一起,重組了男團。
這首《星期五晚上》是重組后主推的第一首歌。
只能說歌曲制作人深諳短視頻套路,這歌你不需要聽完整,只需聽短視頻特供的“十六蹲”片段就可以。
別誤會,這“十六蹲”可不是鄉野民間的“十八摸”;
而是成員們跟著音樂節奏連續下蹲十六次。旋律洗腦、動作魔性,眨眼間被短視頻病毒式傳播;
于是你能看到各種“十六蹲挑戰”,有萌妹版、壯漢版、動物版,只要膝蓋支持下蹲十六次這個動作,就能發個挑戰小視頻;
所以嚴格來說,《星期五晚上》不是一首歌,它更像一個營銷策劃事件,歌曲只是拍小視頻的背景音。賣的是流量,而不是歌曲本身。
比歌更好玩的,是它玩梗的評論區:
這都能得獎,為什么我《跳樓機》不能得獎?
當然也有為“金曲獎年歌”抱不平,內涵臺灣省至少還在認真搞原創;
這番言論很快被打臉:認真做音樂就做出了《星期五晚上》這種歌?那還是老實翻唱、別原創了。
平心而論,如果《星期五晚上》只是一首土搖爆曲,沒人會說啥。畢竟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聽巴赫也不耽誤別人聽土搖。
但它真的夠格成為金曲獎的“年度歌曲”嗎?
從李宗盛的《給自己的歌》《山丘》再到Energy的《星期五晚上》,金曲獎的品味怎么能真像跳樓機一樣審美跳樓呢?
既然“年歌”的標準已經下降成這樣,那我強烈建議明年《跳樓機》也報個名!
火遍臺灣島算啥,咱的《跳樓機》那可是拳打華語音樂、腳踢韓流Kpop、真正能擠進國際市場分一杯羹的絕對爆曲,咋不配擁有個“年度歌曲”?
2
金曲獎rapper,沒過《新說唱》海選
說完最受爭議的“年度歌曲”,再來看看毫無討論度的“最佳華語專輯獎”和“最佳華語男歌手”;
獲獎的是呂士軒的《好聲豪氣》。
按理說這倆妥妥算大獎,以往都要爭個頭破血流的,咋這次連粉絲罵戰都沒有?
因為這次獲獎者,可能真的沒粉絲。
沒粉絲又怎能引起罵戰呢?
當我在獲獎名單上看見最終花落呂士軒的《好聲豪氣》時,不由強烈好奇這到底是哪兒來的掃地僧。
結果一搜全是他去年參加《新說唱2024》連海選都沒過的段子。
去年綜藝海選都沒過、今年就榮獲金曲獎兩項大獎,這逆天改命的劇本誰不愛?
可一聽原曲,我相信你也有同樣的感受:金曲獎現在好這口了?
太土了。
這種土味是臺灣省特有的芭樂土味,舉個例子就是周杰倫“哥的胸肌給你靠”。
只是這位的歌詞比周董還要多添一份低俗:
很難想象現在還有人會把“胸型及格又柔軟、只要抓著,手絕不可能立刻就松開”寫進歌詞,而這竟然還是一首告白小曲。
這樣一個土嗨芭樂味DJ是咋被金曲獎看中的呢?
不止我們不清楚,就連臺灣省媒體都不懂。
拿獎后對呂士軒的新聞標題是:“大黑馬竄出頭、自嘲流量最低的歌手”。
其實嚴格來講呂士軒和金曲獎還是略有淵源的。
之前他和陳珊妮合作了一首《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前幾年陳珊妮擔任金曲獎評委會主席時,也邀請了呂士軒作為評委。
當然,這不代表呂士軒是有靠山、走了后門。
但呂士軒的獲獎,本身就代表了金曲獎的某種趨勢:從leo王開始,熊仔、蛋堡,金曲獎更偏好rapper。
而這些rapper除了曲風相同,更大的共同點是“出身”,他們都是本土歌手。
“金曲獎”的全稱是華語樂壇音樂獎項,但這幾年明顯是故步自封了。
當歌曲的“產地”比“質量”還重要,金曲獎又如何服眾呢?
3
金曲獎,土嗨神曲聚集地
有風光就有失意的,今年最大的失意者應該是林家謙。
專輯《隱形色》最初被提名六項大獎:年度專輯、最佳男歌手、最佳專輯、最佳作詞人、最佳作曲人、最佳專輯制作人。
光看這六項提名,就知道林家謙的含金量有多高:這是一人包辦了整張專輯啊。
林家謙算是這幾年港樂培養出的一顆新苗子,不僅有陳奕迅等一眾港樂大佬提攜、更有《破·地獄》等高分港片來幫著破圈。
可金曲獎枯坐一整晚,最終是六項大獎提名、一無所獲。
難怪有“好心人”建議林家謙當務之急就趕緊回家搞嘻哈,趕上下一屆金曲獎說不定也能拿個“年歌”或“最佳男歌手”。
這當然是個段子,但這段子背后也折射出金曲獎的問題。
“金曲獎”衰落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
從以前怒噴評委有眼無珠到如今冷笑置之,金曲獎的衰落已成事實。
這原因可能是流媒時代,巨星隕落。連巨星都沒有,金曲獎無論選誰都無法服眾。
這點不僅是金曲獎,大洋彼岸的格萊美也正遭遇同一困境。
但這不意味著“金曲獎”可以完全甩鍋。
看此次獲獎名單,第一直覺應該是:聽不懂。
是的,一個華語音樂獎項,很多歌卻聽不懂。
金曲獎主辦方設置了太多“方言類獎項”。
比如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最佳臺語專輯獎、最佳客語專輯獎,這些獎項固然推動了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比如這次拿到年度專輯和最佳臺語女歌手的《suí水》就是一張高分專輯。
但從更宏觀角度來說,方言歌曲過多,也讓金曲獎更遠離主流聽眾。畢竟大部分人只愿意聽自己能聽懂的語言。
連歌都無法聽懂、自然會損失傳唱度;
而缺少傳唱度,又會影響金曲獎的公信度。畢竟一首你連聽都沒聽過的歌獲獎,又咋會服氣它拿大獎呢?
金曲獎的“方言化”,讓它逐漸成為一場小眾圈層的游戲。
而當一個本該開放的獎項,開始閉門造車,那它就必定會面臨一個難題:
池子太小、魚太少。
拿這次被群嘲的“年歌”《星期五晚上》舉例,就算拿tiktok神曲作標準,也是咱的《跳樓機》更有說服力;
但你不會真的認為《跳樓機》能配得上“年度歌曲”,所以就更襯托《星期五晚上》像個笑話;
曾經金曲獎的影響力,因為它的專業度和前瞻性引領者樂壇新風向;
但現在它成了土嗨、芭樂神曲聚集地;
就像我沒想過第一次會感覺金曲獎“low”。
這絕對是金曲獎要考慮的重大危機了:如果作為華語音樂權威獎項,最后成為華語low曲聚集地;
那金曲獎,還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