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縣城能有多卷?山東寧津給出了答案。
別人還在為招商引資頭疼,它卻能一口氣把全球健身器材廠商拉來開會、談生意、現場下單。
這不是搞熱鬧,這是在真金白銀地做大產業。
就在上個月底,一場聲勢浩大的健身器材展覽會在山東寧津熱熱鬧鬧地開幕了。
這個總人口不到40萬的小縣城,一下子涌進了上千名海內外采購商和企業代表。
很多人一聽寧津倆字,第一反應是,在哪?
但其實,現在每10臺健身器材中,就有7臺是來自寧津的。
那么,寧津是怎么悄悄干成這件大事的?其實,它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幾十年的積累。
時間倒回到2001年左右,當時,三個寧津小伙子幾乎同時瞄準了健身行業的市場空檔。
他們一個是來自補鍋匠家庭,一個曾是健身教練,還有一個擅長機械加工。
這三個人身上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是親戚,表兄弟,他們分別是趙世龍、趙世晶和周月明。
這三人日后成為了寧津健身器材行業的奠基者,他們創辦的久龍、羅賽羅德等品牌,憑借低價實用的產品特性,迅速打開了國際市場。
沒資本、沒背景,全靠一股闖勁,這股草根動力,迅速在全縣蔓延開來,成功帶動鄉鎮作坊集體轉型。
其實,寧津并不是什么資源大縣,但它最大的優勢就是“人”。
在這片多鹽堿地的土地上,出不了多少好莊稼,于是當地人早早學起了補鍋修盆的手藝,練出了一身鐵匠絕活。
這些靠手藝吃飯的農民,在工業化來臨的那一刻迅速完成身份轉換,從小爐匠變成了產業工人。
寧津工業沒有大城市那種繁瑣架構,反而更像一個大集市。
電話一打,配件半小時內就能送到,供應鏈靠的是熟人之間的默契和配合。
這種近乎“土法上馬”的協作模式,反而造就了驚人的效率。
別的地方,從設計到出貨要兩三個月,但寧津半個月就能搞定,而且還能根據客戶需求靈活改款。
這種速度,讓寧津健身器材在全球市場站穩了腳。
當然,靠快和便宜起家,也帶來不少的隱憂。
隨著越來越多廠家的模仿,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趙世龍敏銳察覺市場風險,果斷離開久龍,另起爐灶創辦邁寶赫。
這一次他不再模仿,而是投入巨資搞研發,搶占技術高地。
200多項專利、智能化改造、數字化工廠,讓邁寶赫成為全球最大商用健身器材單體工廠,產品遠銷160多個國家。
與此同時,曾是老大的寶德龍選擇另辟蹊徑,和醫療康復領域結合,走出差異化路線。
而“大胡子”羅賽羅德則通過提高自動化水平,優化品質,完成了從手工坊向國際標準的轉型。
這三家龍頭企業,成為寧津產業真正的擎天柱。
寧津靠拼搏起家,但要靠智慧走得更遠。
當年靠畫冊復制起家的那條路,如今已不適應新的國際競爭,外貿門檻高了,原材料漲了,人工貴了,寧津早就意識到光靠“老辦法”混不下去了。
好在,它也確實在變。
越來越多企業建起了實驗室,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新產品,更多老板開始參加國際大展,了解設計趨勢、學習標準化體系。
走進寧津的新廠房,看到的不再是手焊手磨的小車間,而是觸控屏、自動流水線和年輕工程師。
寧津人正在把過去的補鍋思維進化成了科技制造,做到了緊跟時代步伐。
其實,寧津的逆襲,從來不是靠天賦,而是靠認準方向后的一股子狠勁。
從最早的補鍋小鎮,到如今的健身器材出口大戶,這座縣城用二十年時間完成了別人半個世紀的跨越。
它不是孤例,而是制造業縣城的一種寫照。
面對新時代的全球競爭,每一個像寧津這樣的地方,都必須學會扔掉“價格戰”的拐杖,用科技創新走出自己的新路。
如今,寧津已經踏上這條路,其他人準備好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