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李瑞英,觀眾并不陌生,她被叫了28年的“央視國臉”,是無數家庭的晚飯搭子,也是主持人里公認的零失誤神話人物之一。
可誰知,這位穩如泰山的國字號女主播,卻在某天突然被推上風口浪尖。
不是因為播錯了什么新聞,也不是因為背后有什么黑料,而是因為她的兒子從樓上摔下來,她竟然沒立刻趕去醫院。
有人罵她冷血,也有人站出來為她抱不平,說她是堅守崗位的成功典范。
那么,真實的李瑞英,到底是什么樣的性格呢?
李瑞英出生在北京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小時候的她,對播音并沒什么興趣,反倒是數學學得出奇地好。
按照李瑞英當時的計劃,她應該是去當理科老師或者工程師,日子平穩又體面。
可命運從來不按劇本走。
有一次,李瑞英陪朋友去報考播音,原本只是去湊熱鬧,結果被臨時叫上去試音。
她只是拿起報紙隨口一念,就把現場的一位老先生聽得眼睛發亮,這個老人,是播音屆的大人物張頌。
那一刻她才知道,原來聲音也能是一種天賦。
之后,李瑞英轉身投入到播音訓練中并成功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
李瑞英天生為播音而生,她一路念書、練聲、拿獎,畢業那年,被江蘇電視臺相中,成為地方臺的一名新人主播。
別人覺得李瑞英去了江蘇臺,是埋沒了才華,可是她自己卻沒有覺得半點委屈。
她認真研讀每一份稿件,哪怕是縣里的小新聞也不含糊。
有人看熱鬧,她看門道,琢磨語速、聲調、語氣變化,活脫脫一個“專業死磕型”人才。
正因如此,李瑞英才會被央視看中,發來了一紙調令。
拿到調令那一刻,她沒有猶豫,立馬收拾行李進了央視,成為了全國頂尖新聞高地的一份子。
在央視,李瑞英屬于新人,她的身邊都是一線大咖,不過她卻不急不躁,像釘子一樣穩穩扎根。
起初,她做的是幕后文字編輯和預審,沒人看得見,也沒人關注,但她把稿子當作作品,一個字一個標點都校對得嚴絲合縫。
機會是在她悄悄苦練三年后才來的。
有一次,臨時需要一位春晚主持人,導演組點了李瑞英的名字。
那晚,李瑞英站在了億萬人面前,她語音標準、儀態從容,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但句句沉穩有力。
那一晚,全國觀眾第一次認識了這個“不像主持人”的主持人。
很快,專業性極強的李瑞英,就進入了《新聞聯播》的核心班底,開始和羅京搭檔。
每天晚上七點,李瑞英都會和羅京坐在演播室,拿起手里的稿紙,準時開口。
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天的結束,可是對李瑞英來說,是不能有一絲一毫偏差的戰場。
為了做到字字精準,她每天練聲練到凌晨兩點,常年帶著新華字典,走到哪里翻到哪里。
為了不讓咬字出現含糊,她甚至在說話前,會含一顆小石子練習口腔肌肉。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不像娛樂圈的明星,出錯了還能道歉重來,她坐的是最不能容錯的崗位,說出去的每個字都代表著國家的立場。
她曾說過一句話:“我不是在讀稿子,是在傳遞信任。”
可再完美的職業,也躲不開生活的落差。
李瑞英成名之后,家庭生活自然被放在了后位,她和丈夫張宇燕結婚多年,感情穩定,但孩子一直沒有提上議程。
直到公婆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盼著抱孫子的心情越來越急切,李瑞英才決定要孩子。
那時,她正處事業巔峰,不想停下腳步,就一邊挺著孕肚上班,一邊安排保姆照顧日常起居。
孩子出生后,她甚至沒坐完月子就回到崗位上。
在外人眼中,李瑞英是一個為了國家使命而拼盡全力的女人,可在家里,她幾乎缺席了兒子整個童年。
孩子的家長會,開得最多的是保姆,學校的文藝匯演,她一次都沒去過。
兒子小時候曾問她:“媽媽,你是新聞主播,是不是不屬于我?”這句話她記了一輩子。
而所有矛盾,在1998年徹底爆發。
那天,李瑞英正在臺里審核稿子,臨近播出前半小時,接到保姆打來的電話,說兒子從陽臺摔了下去,已經昏迷不醒。
她愣在了原地。
然后,她做了一個讓很多人無法理解的決定,繼續完成播報任務,再去醫院。
她讓保姆立刻打120,并叮囑醫院先全力搶救,自己則在鏡頭前強忍淚水,播完了整整30分鐘的《新聞聯播》。
節目結束,她第一時間沖向醫院,幾乎是跌跌撞撞地跑進急診室。
好在兒子命大,搶救及時,最終脫離危險。
但外界的輿論,沒有她想象得那樣寬容。
冷血母親、為了事業可以拋棄兒子的人等等,這些標簽在那段時間頻繁出現在各種論壇和報紙上。
有媒體甚至寫道:“她眼里只有央視,沒有兒子。”
可是李瑞英卻始終沒回應過一句。
2014年,李瑞英宣布正式退休,52歲的她,離開了熟悉的直播間。
有人說,她是被風波壓垮了,有人說,她想陪兒子補回那些缺失的陪伴。
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而她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是時候該換下一代人站上這個崗位了。”
如今她和丈夫一起旅行、種花、讀書,偶爾出席一些活動,從不談當年風波,兒子如今也已經長大成人,也從不在公眾場合提起那段傷痛。
但其實所有人都明白,那個決斷,李瑞英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釋懷。
她的選擇,是在責任和親情之間的天平上,硬生生壓下的那一端。
我們這個時代,總愛用完美來要求女性。
希望女性既要事業有成,又要家庭圓滿,既要撐起新聞一線,又要當好全職媽媽。
如果李瑞英當時沖去醫院,觀眾未必會記得這個細節,但新聞的空檔可能成了更大的事故。
如果她選擇留下來,就意味著把最親的人推入風險,可是這世界哪有什么兩全其美。
在那個只有她自己知道的瞬間,她的眼淚、她的咬牙、她的深呼吸,都藏著一位母親、也藏著一個“國臉”的全部擔當。
所以今天回望,不該只有責難,因為這不是一個女人的冷漠,而是一個職業的悲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