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6月26日,小米YU7正式發布,小米汽車作為車圈頂流可謂王者歸來。
小米YU7發布之后,表現大超預期,開售1小時內大定已突破289000臺,開售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輛。
6月30日,小鵬汽車CEO何小鵬發文稱,自己也下單了小米YU7。隨后,“何小鵬也下單了YU7”登上新浪微博熱搜。
特斯拉漲價萬元
作為小米汽車最主要的對標和超越對象,每當小米汽車人氣大漲,特斯拉就難免被“同框”。
7月1日,特斯拉“漲價”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因續航里程提升,特斯拉中國將Model 3 長續航版售價從27.55萬元上調至28.55萬元,煥新Model Y長續航全輪驅動版續航增加,價格不變。
與過往增大電池容量以提升續航不同,此次Model 3長續航版及煥新Model Y長續航版搭載了新的電池包,電池可用度數沒有變化,但采用了新的化學配方,并通過整車的優化,提升了車輛的續航里程,新電池也會更加耐用。
據乘聯會數據,2025年5月特斯拉中國批發銷量為6.17萬輛。其中Model Y銷量為2.48萬輛,Model 3的銷量為1.38萬輛。
產品升級帶來漲價本身并不稀奇,但在車圈價格戰尚未熄火的檔口上,提價相當考驗車企的產品力和品牌影響力。
2023年開年,特斯拉率先打響了電動汽車價格戰的第一槍。
在20萬元及以上車型的領域,特斯拉長期斷崖式領先,直到小米SU7橫空出世,這一局面才被打破。
小米汽車一路長虹,
米氏營銷成核心競爭力?
自去年9月,小米SU7交付量突破20000臺后,小米SU7就開始和Model Y爭奪20萬以上新能源車型“榜一大哥”的地位。
今年2月,傳統意義上的汽車銷售淡季,小米SU7卻在中大型車銷量榜單中一舉奪魁,銷量達到了23728輛,成為該月唯一一款銷量超過2萬輛的車型。
如果說2月小米汽車一騎絕塵,在訂單結構上有其特殊性,畢竟別家都是以需定產,小米汽車訂單積壓,產能有多大,銷量就能有多大,那么4、5兩月的銷量仍能超越Model Y,就多少體現“真功夫”了。
根據易車網數據,4月,小米SU7銷量28585輛,Model Y則為19984輛,5月,小米SU7銷量28013輛,Model Y則為24770輛。
7月1日,小米汽車官方微博發布數據顯示2025年6月,小米汽車交付量超過25000臺。小米表示目前正在全力以赴抓緊生產。
圖片來源:微博
可見,6月對于小米汽車來說同樣是大豐收。
在前不久的“2025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華為余承東表示,“大家看到,從其他行業來的這個公司只做一款車就賣爆了。雖然他的產品可能不是那么好,但賣得很爆……就是新媒體互聯網社交網絡時代強大的營銷能力,強大的品牌能力,所以他的一個產品哐就能打爆”。
小米YU7發布后,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直言倍感壓力,東風日產的高管黃照昆則稱小米YU7的消費者為“愚忠的品牌粉絲”,后在微博公開道歉。
小米汽車的崛起,不僅讓國內的友商心中“五味雜陳”,也驚艷了海外同行。
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法利,去年在測試小米首款電動汽車SU7后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SU7是小米的首款電動汽車。“我們從上海空運了一輛到芝加哥,我已經開了六個月了,我不想停下來,”法利當時說道。
某種意義上,現在賣車和賣Labubu有點類似。乘用車,既是交通工具,是工業品,也是消費品。小米汽車的成功符合了當今商品銷售潮流:設計+產品力×價格×情緒價值。
在設計上,SU7參考Taycan,YU7借鑒Purosangue,為用戶提供了滿滿的豪華感。
而在情緒價值方面,從4月到6月26日發布會當天,雷軍抖音賬號發布了十余條短視頻,向用戶分享小米YU7的特點、他對小米汽車的戰略思考以及小米YU7發布會前后的感受。
每條短視頻都有幾十萬點贊和數以千計的評論,重回3月前的狀態。
饑餓營銷還是
產能爬坡
不過,爆單也并不意味著銷售取得了完全成功,一如小米SU7發售時遭到的質疑,小米YU7的交付能力再次引發關注。
據媒體報道,目前YU7鎖單用戶中,即便下定Max版的客戶,其交付時間最快也要33周;而選擇YU7標準版的用戶等待時間更是長達57周(約14個月),這意味著此類用戶需等待超一年時間才能提車。
鑒于此,不少友商推出活動,已下單YU7的消費者,如果轉購旗下車型,可以獲得補貼或者獎勵。友商此舉,無益明確把矛頭指向了小米汽車,試圖“截胡”小米汽車的訂單。
此外,黃牛聞風而動,再為小米YU7加了把火。在閑魚上搜索YU7轉單,黃牛普遍報價在2000元-8000元不等。
盡管看似形成了“饑餓營銷”的態勢,但這或許并非小米汽車本意。產能方面,相比特斯拉,小米汽車的產能爬坡無疑更順利一些。
2017年至2019年,特斯拉曾深陷Model 3“產能地獄”中,以致需要馬斯克“睡工廠盯工”的程度。而小米汽車的工廠,在小米SU7發布之后3個月,就基本達到了設計產能。
為了提高交付速率,從2024年6月起,小米汽車一期工廠已開啟“雙班”運營,到了9月就實現了交付量再翻倍。進入2025年,每月交付量基本穩定在25000輛以上。
與之對比,小米汽車二期工廠按照規劃將于7月開始投產,設計產能依然為15萬輛。參照一期工廠的生產效率,前三個月月均萬輛,后3個月月均2萬輛的話,那么年內小米YU7有望交付10萬輛,消化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大定訂單。
結語
無論是特斯拉漲價,還是小米YU7爆單,都讓整個中國車圈看到了價格戰之外的其他發展可能。這種發展路徑是否可以復制,仍有待觀察。
不過,僅就小米汽車而言,有一點值得注意:汽車不是手機,多數人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兩三年就換輛新車。如果小米汽車將發布之初的積壓訂單消化完,之后的訂單更多來自“自然流量”的時候,小米汽車還能有如此盛況嗎?
免責聲明
(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