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蛾總科—天蠶蛾科(中):樟蠶
(5)樟蠶屬
樟蠶屬(學名:Eriogyn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樟蠶(學名:Eriogyna pyretorum)別名楓蠶、天蠶、漁絲蠶,鱗翅目大蠶蛾科樟蠶屬大型蛾類。
①形態特征
成蟲:雌蛾體長32-35毫米,翅展約100-115毫米,雄蛾略小。體翅灰褐色,前翅基部暗褐色,外側為一褐條紋,條紋內緣略呈紫紅色;翅中央有一眼狀紋,翅頂角外側有紫紅色紋兩條,內側有黑褐色短紋兩條;外橫線棕色、雙鋸齒形;翅外緣黃褐色,其內側有白色條紋。后翅與前翅略同。卵:橢圓形,乳白色,初產卵呈淺灰色,長徑2毫米左右。卵塊表面覆有黑褐色絨毛。
幼蟲:初孵幼蟲黑色,成長幼蟲頭黃色,胴部青黃色,被白毛。各節亞背線、氣門上線及氣門下線處,生有瘤狀突起,瘤上具黃白色及黃褐色刺毛。腹足外側有橫列黑紋,臀足外側有明顯的黑色斑塊。臀板有3個黑點,或僅有1個,甚至完全消失。體長74-92毫米。
蛹:紡錘形,黑褐色,體長27-34毫米。外被棕色厚繭。
②生活習性
樟蠶1年發生1代,以蛹在枝干、樹皮縫隙等處的繭內越冬。3月上旬開始羽化,4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成蟲羽化后不久即可交尾,有強趨光性。卵產于枝干上,由幾十粒至百余粒組成卵塊,卵粒呈單層整齊排列,上披有黑色絨毛,常不易被察覺。2—4月間幼蟲相繼出現,1—3齡幼蟲群集取食,4齡以后分散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蟲老熟,陸續結繭化蛹,至7月下旬全部化蛹完畢。
③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1代,以蛹在繭內越冬。翌年2月底開始羽化,3月中旬為羽化盛期,3月底成蟲終見。3月上旬開始產卵,卵10天孵化,卵最長歷期30天。3月中旬到7月為幼蟲為害期,在廣西各齡幼蟲分別為6-11、3-9、5-10、8-13、9-15、10-14、11-14、10-18天,幼蟲歷期52-78天,在浙江約80天左右,6月開始結繭化蛹。
成蟲羽化一般多在傍晚或清晨,羽化期可持續25-35天。成蟲通常棲息隱蔽的枝葉或灌木與草叢中,趨光性很強,一般21時上燈數量最多,所誘得成蟲雌雄性比接近1:1,雌蟲略多。飛翔力弱,一次飛行不上10米,必須休息后再飛行。成蟲交尾多在夜間進行,交尾歷時5-6小時,往往持續到天明。交尾后1-2天產卵,一般在清晨,也有少數在白天。大多成堆產于樹干或樹枝上,少數散產。每堆有卵50余粒,每雌一生可產卵250-420粒。卵塊上密被雌蛾遺下的黑絨毛。
幼蟲一般以8-16時孵出為多,先咬破卵殼鋁出。幼蟲在卵完上或附進稍事休息后爬行到葉片上,棲于葉片背面主脈兩側,經4-5小時、少數經一天多即開始取食,1-3齡的幼蟲具有群屠性,4齡后分散為害。1-2齡幼蟲取食時,用腹足、臂足掌握葉片,胸足抱住葉緣,將葉食成缺刻,最后剩下葉柄和主脈;3、4齡幼蟲則用腹足、臀足固著于葉柄上取食5齡以后幼蟲一般固著小枝上,伸長體軀以胸足抓住葉片取食,葉吃光后,還吃葉柄和嫩莖。幼蟲在脫皮前有一段停食期,并在固著處吐少量絲再脫皮。幼蟲身體長大,葉片不能支持,常爬到葉柄或枝條上,受驚時蟲體緊縮。幼蟲經常于中午前后在樹干上爬行活動,或轉移取食。老熟幼蟲先在樹于或分叉處作繭,結繭一般在傍晚或下午開始,從吐絲到作繭完成一般需1—2天,至于4、5天的繭如被撕破,幼蟲還能再吐絲將繭修補好。經8-12天的預蛹期,即化蛹。
④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在臨安山核桃產區,以老熟幼蟲于7月上旬沿樹干爬到山核桃林下雜草上結繭化蛹過冬。翌年3月底至4月初羽化成蟲,4月上旬卵孵化出幼蟲危害山核桃樹葉。
⑤寄主
雜食性害蟲,危害銀杏、樟樹、板栗、楓楊、楓香、樺木、檫木、枇杷、柑桔等。嚴重時可將葉片吃光,影響樹木生長。
⑥分布
分布于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海南、貴州、四川。印度、緬甸、越南等國均有分布。
⑦發現紀錄
2022年5 月13日,武夷山保護區工作人員準備外出巡護時,發現2種十分美麗的蛾類,經鑒定為天蠶蛾科( Saturniidae )的華尾天蠶蛾( Actias sinensis )和樟蠶( Eriogyna pyretorum )。經查閱資料,這2個物種在區內均無記錄,屬首次發現。
(6)胡桃大蠶蛾屬
胡桃大蠶蛾屬(學名:Dictyoploc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胡桃大蠶蛾(學名:Dictyoploca cachara)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鱗翅目大蠶蛾科大蠶蛾亞科胡桃大蠶蛾屬的一種動物。
①形態特征
翅長27—30mm,體長20—30mm。頭黃褐色,觸角污黃雙櫛形,肩板與前胸間有污黃色橫帶,胸、腹部黃褐色,腹部各節間色稍淺,兩側及身體末端有灰黃色長毛;前翅狹長,頂角外突,頂端鈍圓,頂角內側粉紅色,前上方有一小盾形黑斑,紅色與黑斑間有白色紋;內線至翅基棕褐色,中線色淺呈較寬的波浪形紋,外線由兩條黑褐色波浪紋組成,亞外緣線至外緣棕褐色,外線與中線間有較寬的粉褐色區域;中室端有圓形眼斑,眼紋中間有白色細線,外圍有土黃色、紫粉色及黑色輪廓;后翅色斑與前翅相同,外緣線呈大波浪紋,外緣線與外緣間有白色橫線;中室眼形斑黑色半圓形輪廓比前翅更明顯。前、后翅反面的內線、外線較寬,但輪廓不清,尤其外線幾乎不見,但亞外緣線清楚,前翅呈黑色單線,后翅呈雙線,中室端的眼形斑內有明顯的黑色眸形斑點。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寬大,頂端分為兩個向外伸出的尖齒;背兜寬大;抱器寬大板狀,內側有乳形突,外側弧形,抱器腹突長條形,端突上有齒;陽莖基環圓形,囊形突短小;陽莖粗壯,盲囊變細,端部兩側及中間均有小齒,外側大齒的外緣呈鋸齒形。
②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云南。
國外分布:印度。
(7)薔薇大蠶蛾屬
薔薇大蠶蛾屬(學名:Eudi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昆蟲。
薔薇大蠶蛾(學名:Eudia pavonia),屬于鱗翅目、大蠶蛾科、薔薇大蠶蛾屬的一種蠶蛾。分布于新疆(青河卡交), 黑龍江地區。
①形態特征
雌翅長30-35mm,體長25mm。頭灰褐色,觸角黃褐色,長雙櫛形,頸部有白色寬橫帶,胸部棕色,兩側有長絨毛,腹部呈灰白色,各體節間灰褐色,雌蛾體、翅灰褐色。前翅前緣灰白色,翅基部至內線間呈暗褐色長方形斑,內線紫紅色,中線棕黑,外線棕黑色較彎曲呈雙行,兩線間白色,亞外緣線白色較寬,外緣棕灰色;頂角內側稍上方有黑紋,黑紋下方紫紅色;中室端有眼形斑,斑的外層黑色,內層金黃,中間有眸形黑點,靠內側有一初月形土黃色線形紋。后翅黃色,中室眼形斑的形狀及色紋與前翅相同,但略小于前翅。雄性身體棕黃,觸角棕色,前翅黃褐色,各線色淺呈棕灰;后翅上的眼形斑明顯小于前翅斑,前翅上眼斑內、外的白色區域也較雌性大。前、后翅反面的色及斑與正面近似,只是顏色稍淺呈灰白色,各線紋更為清晰,翅脈灰黑色更明顯。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尖,向內下方彎曲,背兜寬大;抱器板塊狀,外角鈍圓,后角變細,抱器腹突肘形,端部中部膨大,頂端尖,并向內彎曲;陽莖基環圓筒形,兩側有長齒形圍片。
②棲息環境
寄主:石楠, 柳, 薔薇, 覆盆子, 黑刺李, 杏, 李, 櫻桃。
③分布范圍
國內分布:新疆(青河卡交)、黑龍江。
國外分布:歐洲。
(8)豹蠶蛾屬
豹蠶蛾屬(學名:Loepa),鱗翅目大蠶蛾科的一屬蠶蛾。
①形態特征
前翅寬大,體色黃,頂角鈍圓,頂角內側有黑斑,外線呈強烈的波浪狀,亞外緣雙行黑色,波浪形,緣線乳白色;前翅前緣灰褐色,中室眼形紋與前翅前緣的棕褐色線貫通或靠近。
②豹大蠶蛾
豹大蠶蛾(學名:Loepa oberthuri),大蠶蛾科豹蠶蛾屬的一個物種。
a.形態特征
翅長50—70mm,體長35—40mm。頭污黃,觸角黃褐雙櫛形,頸板及前胸前緣灰褐色,間雜白色鱗毛;身體黃色,腹部兩側有黑斑;前翅前緣灰褐色,內線棕褐色呈齒形紋,但不與前緣相連接,外線棕黑色呈長齒形,自前緣中外部呈弧形斜向后緣中部,亞緣線黃褐色有藍色光澤,成雙行波浪形紋,但自R5脈處向內迂回,靠近前緣時則不明顯;頂角橙黃色,內側有白色波形紋,白紋下方有半月形黑色橫斑直達中脈,后緣前方有橙紅色區一塊,外緣淺粉色呈大波紋;中室端有橙黃色眼形斑,中間有弧形的并行黑、白線紋各一條,眼斑內上方鑲有黑邊,與前緣靠近;后翅色斑與前翅大致相同,各線彎曲度更大,中室眼形斑略小;前、后翅反面外線至翅基間色淺呈黃色,外線至外緣間呈桔黃色,中室端的眼形斑只見彎月形紋,橙黃色外圈不見,內線至翅基間的銹紅色斑不見,各線均不如正面明顯,翅脈灰黑色較明顯。
雄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頂端分為兩叉,端部呈勺狀向內方彎曲,背兜寬,顎形突呈寬片形;抱器寬大片狀,外側中間內陷,使下半成向外伸的指狀突,內突毛墊形;陽莖基環扁平,陽莖短粗,端膜外露,內下方有一塊邊緣多齒的骨化囊片,盲囊外伸較長并逐漸變細。
b.棲息環境
寄主:柑桔及其它蕓香科植物、藤科植物、水曲柳。
c.分布范圍
陜西, 湖南, 福建, 江西, 貴州, 廣東, 海南, 云南,四川。
印度,越南。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