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編譯
導語:印太地區作為全球戰略與經濟重心,正見證美國影響力的顯著弱化。文章剖析了美國在此關鍵區域的矛盾姿態:一方面缺乏清晰戰略,大幅削減發展援助,倉促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另一方面卻施壓盟友將軍費提升至不切實際的GDP占比5%,擠壓民生投入。與此同時,中國正以務實的發展合作積極填補真空,其聚焦當地實際需求、建立經濟互惠的模式贏得了影響力。政策矛盾下,美國還能保持地位嗎?
本文編譯自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cil),原標題為《投資越少,影響力越小:為什么美國在印太地區面臨失地的風險》(Less investment, less influence: Why the US risks losing ground in the Indo-Pacific),作者是Lize de Kruijf 和 Nazima Tursun,文章略有刪改,僅供讀者思考,與公眾號立場無關。
印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戰略競爭的核心舞臺。這里聚集了全球超半數人口,貢獻了近三分之二的GDP,更有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貿易通道,對全球安全與繁榮至關重要。同時,它也是中國的周邊關鍵區域。西方國家對此各懷心思,各自出臺針對印太的戰略計劃。
但矛盾的是,美國的態度卻始終模糊。特朗普政府至今未明確其在印太的具體戰略。最受關注的動作反而是兩件事:大幅削減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以及在所謂“解放日”倉促宣布高比例關稅政策。這兩項舉措如果一落實,可能沖擊當地經濟發展,并削弱美國在該地區長期積累的基礎。
更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近期公開呼吁印太國家將國防開支提升至GDP的5%。即便以該地區軍費支出最高的國家計算,也需將現有預算翻倍才能達標。如此高的投入,勢必將影響當地教育、醫療、基建等可持續性的關鍵領域。這些領域本來是美國長期資助的關注點,但近年來已經因為援助縮減而壓力重重。
安全當然重要,但印太地區當前的突出矛盾是發展缺口:基礎設施落后和互聯互通不足。美國卻在安全議題上施壓、經濟支持上退縮。這種失衡為中國提供了填補空白的機會——中國既有能力、也有意愿通過發展融資和基建合作參與區域事務。美國目前沒有將安全聯盟與務實的經濟合作結合,其在印太的長期影響力可能會持續弱化。
削減發展援助:美國的“昏招”
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曾是其在印太地區的重要“抓手”。過去數十年,USAID在30多個國家實施了數百個項目,覆蓋太平洋島國的農業培訓、東南亞的災害救援、南亞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等。但這遠遠不夠。當地基礎設施需求與政府投資之間仍然存在巨大差距,進一步阻礙了經濟進步和區域互聯互通。
▲ 亞洲開發銀行統計印太地區價格反映的投資需求。
然而,隨著特朗普政府簽署“重新評估和調整美國對外援助”行政命令,暫停美國對外援助,USAID的項目大面積停滯,創造了空白。中國的技術和資金開始進入這些領域,從柬埔寨的鄉村學校,到印尼的新能源電站,中國的投資是發展共贏的,建立經濟相互依賴。
中國的發展邏輯:不結盟,但“有用”
華盛頓有一種傾向,即高估自身的聯盟建設能力,同時低估中國的能力。華盛頓的決策層常有一種錯覺:“我們有盟友體系,中國沒有,所以不怕”。美國建立了四邊安全對話(Quad)、美英澳三國聯盟(AUKUS)以及眾多雙邊聯盟,并引以為傲。但現實是,中國從未按“結盟”的規則出牌。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從中老鐵路到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這些項目聚焦當地實際需求:修通一條鐵路,帶動沿線就業;建一座港口,激活區域貿易。合作雙方都能獲得經濟收益——這才是最實在的“影響力”。
當然,中國最顯著的政治期望是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巴基斯坦、柬埔寨和緬甸等國在敏感議題上會公開支持中國立場,這比美國“簽一堆盟約卻無實質支持”更務實。更值得注意的是,當美國因政策變動(如貿易戰)減少投入時,部分原本依賴美國的國家不得不轉向中國。但仍然會存在利益的博弈。與中國合作是有吸引力的,一些國家會最大限度爭取優惠利益。
區域合作的現實選擇
美國的“退”與中國的“進”形成鮮明對比。在美國取消柬埔寨兒童識字和營養計劃的一周內,中國宣布了幾乎相同的計劃。在柬埔寨,美國剛取消兒童掃盲和營養計劃,中國便宣布推出類似項目;在緬甸,3月發生強震后,中國救援隊第一時間抵達并承諾1400萬美元援助,而美國拖了數天才派出小規模團隊,僅提供200萬美元;在太平洋島國(全球最依賴外援的區域),美國縮減援助后,中國宣布未來三年支持100個氣候項目,并投入200萬美元用于清潔能源、漁業保護等領域。援助資金削減之前,美國還承擔柬埔寨排雷行動資金的30%,重點是清除越南戰爭遺留的地雷。這一努力曾被視為美國與柬埔寨之間的重要紐帶。美國援助縮減后,柬埔寨的主要排雷機構宣布,中國將提供440萬美元支持這些項目。
▲ 自然災害每年影響到印太地區數千萬人。
更值得關注的是軟實力層面。今年4月,中國領導人訪問東南亞,明確提出“做全球經濟動蕩中的穩定伙伴”。這種務實表述,比空洞的“安全承諾”更能打動區域國家——畢竟,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需求是“過好日子”,而非抽象的“盟友義務”。
美國接下來有可能做什么?
印太國家需要的不是“跟我混”的口號,而是“你能幫我修鐵路、建學校、搞醫院”的實在能力。美國若想扭轉影響力下滑的趨勢,有可能用以下一些措施:
1.領導人親自“刷存在感”。總統或高層定期訪問印太國家,面對面溝通合作需求,傳遞所謂“美國在乎”的信號。
2.激活“新外援工具”。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今年可能將重新授權,這是美國當前最具靈活性的經濟外交工具。若其擴大規模,可能會與中國“一帶一路”形成差異化競爭。
3.為企業“兜底”。美國可能聯合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擴大對印太投資企業的政治風險保險覆蓋范圍,降低企業顧慮。
4.安全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提升印太國家的供應鏈韌性、推動綠色經濟轉型
美國縮減印太經濟援助,會讓美國則失去影響力,區域國家則有舍有得,短期內中國的合作空間增加。因此,印太地區的戰略作用不可忽視。
整理:梁雨迪
編務:王薪堯
責編:梁雨迪
圖片來源:網 絡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民小智君
轉載:請微信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