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統計局甩出一份數據,全網打工人集體破防——2024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年均工資174478元,算下來月入14539元。私營單位稍差點,年均95217元,月入7934元。
數據剛出,評論區就炸了:“我在科技園送外賣,月入5000,這平均數是把馬化騰算進去了?”“南山科技園程序員月薪17萬?那我還差16萬5!”“靈活就業的連被平均的資格都沒有?”
一、平均數的“障眼法”:有人被平均到月球,有人被平均到地底
先說說這數據怎么來的。統計局統計的是“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簡單說就是有正規勞動合同、單位給交社保的那波人。可深圳有多少人不在這個范圍內?送外賣的小哥、開網約車的師傅、擺地攤的阿姨、做兼職的大學生……這些人加起來恐怕得有幾百萬。他們沒被統計進去,可他們的收入才真正代表“大多數”。
舉個例子,假設深圳有1000萬人,其中100萬人月入5萬(比如科技園高管),剩下900萬人月入5000。一平均,月入9500元。可實際上,90%的人連這個數的零頭都拿不到。這就是平均數的“陷阱”——它會把極端值拉平,讓你誤以為“大家都差不多”。就像網友說的:“我和馬化騰平均身家上千億,可我的支付寶余額連他一頓飯錢都不夠。”
二、南山科技園的“神話”:月薪17萬?先看看房價再說
有人不服:“科技園程序員月薪17萬很正常啊,不然怎么買得起20萬一平的房子?”可現實是,科技園確實有高薪崗位,但那是“金字塔尖”的極少數。大多數程序員月薪在2萬到5萬之間,能拿到10萬以上的已經是“大神”級別。至于月薪17萬?除非是高管或技術大牛,可這類人占的比例連1%都不到。
更扎心的是,就算月薪5萬,在南山買房也像登天。假設一套80平的小兩居,總價1600萬,首付480萬,月供就得6萬多。月薪5萬連月供都還不起,更別說養家糊口了。所以那些說“月薪17萬才買得起房”的,要么是道聽途說,要么是把“年薪”當“月薪”算了。
三、私營單位的“隱形貧困”:9.5萬年薪?很多人連零頭都不到
私營單位年均95217元,月入7934元。這個數看著還行,可深圳有多少私營單位員工能拿到?開小店的、做銷售的、干客服的、跑業務的……這些人的收入波動極大。比如銷售,業績好時月入過萬,業績差時可能只拿底薪3000。客服更慘,月薪普遍在5000到7000之間,還得忍受客戶的辱罵和加班。
更別提那些“靈活就業”的人了。他們沒固定單位,沒社保,收入全靠接單。今天有活干,明天可能就閑著。統計局的數據里根本沒有他們的位置,可他們的數量可能比“城鎮單位就業人員”還多。如果把他們算進去,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怕是要再砍一半。
四、平均數該“退休”了:我們需要更真實的收入畫像
平均數的問題,早就不是第一次被吐槽了。每次統計局發數據,網友都調侃:“又被平均了。”“我和馬云平均,我也是首富。”可調侃歸調侃,問題得解決。我們需要更細分的統計——比如按行業、按崗位、按地區、按收入區間分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被一個“平均數”代表。
比如,可以公布“收入中位數”(即把所有人收入排序,取中間的值),這個數更能反映“大多數”的真實水平。或者公布“收入分位數”,比如前10%的人收入多少,后10%的人收入多少。這樣大家一看就知道:“哦,原來我是前20%”“原來我是后30%”。
五、最后問一句:你達標了嗎?
深圳的平均工資數據,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社會的分層和差距。有人月入幾萬,有人月入幾千;有人住豪宅,有人租城中村;有人討論“月薪17萬夠不夠買房”,有人擔心“下個月房租交不起”。這才是真實的深圳,一個充滿機會也充滿壓力的城市。
所以,別被平均數迷惑了。你的收入,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最后想問一句:2024年深圳平均工資174478元,你達標了嗎?是“被平均”了,還是“拖后腿”了?評論區聊聊,說不定能找到“同病相憐”的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